创设多彩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乐学潜能

时间:2022-10-13 11:57:55

创设多彩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乐学潜能

很多教师都有此同感,当前学生的普遍厌学是很头痛的一件事,多年的课堂教学结果显示,导致学生厌学往往是学生的不良心境所致,而学生的“不良反映”又和学习氛围密不可分。人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现代心理学证实,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够活跃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一种和谐、融洽、愉快的情境,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的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我在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关注和积极探索数学情境的设计,积累了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望同行指正。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情境是指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便于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发现学生未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结合点,将学生在学科学习与生活实际碰撞中形成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场景中,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学校平面示意图(比例尺为1:2)提问学生:它们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图上标出A、B、C三点,(A点表示教学楼,B点表示学生宿舍,C点表示食堂)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联想,对应的角与边有什么关系。这样很自然地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比为1:2)的关系,从而揭示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从中引出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

二、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遇到问题时,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能使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他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章时有这样一题: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由于横线部分被不小心倒上了墨水,你能把它补全并解答此题吗?本题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开放型题,别致新颖,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协作、互相补充,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尝试探索中,发展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有序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思维浓度。

三、创设多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是教学取得良好结果的必要手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需要直观性,他认为通过感官获得的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经验是教学的基础。如我在讲有关《购物问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网络化题:先让学生观看冬天的照片。师:“天这么冷,该穿羽绒服了。现在,请你们给老师做个参谋好吗?”接着教师出示几个商场的优惠措施,组织学生合作研究,学生多姿多彩、精彩纷呈的发言成了课堂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多种多样、近乎合理的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四、创设现代信息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这一内容时, 可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问询等方式,看一看是谁查得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资料最多?通过查阅和询问同学们了解到了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黄金分割”现象,如许多著名的建筑一律采用0.618的黄金数;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为23度时人感到最舒服;教师在讲台上的最佳位置,是教室宽度的0.618处;一些名画的主体部分大都在画在长度的0.618处;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顶角为36 o的等腰三角形会使人感到稳定、调和;正五角星会使人产生庄严、和谐的美感;华罗庚的0.618法(优选法)广泛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造福于人类。这不但使学生们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更重的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说教中解放出来,使之投身到生动具体的现实世界中去学数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法,创设多种教学情境,给每个学生以展现的机会,让他们展现个性、展现能力、展现成功。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上一篇:简要阐述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如何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