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范文

时间:2023-11-12 00:31:43

创设情境篇1

一、如何创设情境呢?

(一)通过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而学生又极感兴趣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

讲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我借助于成语“孤掌难鸣”来予以说明。此时学生都高兴地做起了实验,学生在做完实验后,对力的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我又让学生两手使劲拍一下,让学生说说哪一只手较疼?学生的答案是一样,这就说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左手用力拍右手,右手同样也用力拍左手。”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学生在体验中深刻地理解力的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创设情境的例子太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关注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样就赋予了学生的学习以活力,拓展了学生的物理学习空间,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二)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情境在物理情境教学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声现象”这节课时,讲到声音的发生。课前我拿出音叉,用小锤击打,音叉发出声音,我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的答案不一,我又在音叉上贴上一张纸条,重新敲打音叉,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到小纸条在振动,我用手捂住音叉,声音立刻消失。看到这一现象后,我让学生讨论,到底是什么让纸条振动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样经过思考与讨论,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了巩固振动发声这一知识,我又让学生把手放在喉咙上说句话,看人是怎样发声的,学生很快回答:“声带振动发声”。

2.通过学生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浮力的应用”这一节时,首先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体上浮、下沉时物体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我发给学生每人一个小钢球、一个塑料球、一块橡皮泥做成的小球、一只盛水的大烧杯,让学生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学生马上就判断出来,小钢球和橡皮泥球下沉,塑料球上浮,结论是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上浮。得到正确结论的学生,更有信心继续研究。我又问学生:轮船是钢铁做成的,为什么它在水中会漂浮?可以讨论船的构造特点,学生回答:船是空心的。我又问:空心的物体就能漂浮吗?你能用实验验证吗?可以用你面前的实验器材。于是学生动起手来,把橡皮泥球变成空心的船形。当它真的漂浮在水面上时,同学们高兴极了,真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可见,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既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逻辑推理和实验操作能力,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一)情境要“新”,才能调动学生情感。

教师创设或引入的情境只有新颖、奇特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索愿望,才能发挥情境教学的效果。且启发性情境也需要教师用语言配合,教师的启发性语言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情境,进入角色,展开联想,调动学生的情感。

讲“杠杆的应用”这一节时,我告诉同学们古埃及人修建的金字塔,其中用了无数块巨大的石头,而当时又没有汽车、起重机,用手也搬不动。那么他们是怎样把巨石搬到高处的呢?他们用的是木棒,木棒怎么行呢?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是把木棒当成了杠杆。

又如在讲到声音产生和传播时,也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它用于袭击人类,被袭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光明磊落的话,那么声波枪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呢?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中学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这样,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二)创设情境要“奇”,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讲“大气压的变化”这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在喜马拉雅山上工作的科考人员,除了感到寒冷外,还会感到憋闷,那是因为空气太稀薄。该吃饭了,科考人员用一只普通的锅煮饭,水开了,米饭还没有熟;换一只高压锅来用,米饭一会儿就熟了,你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在本节知识中你将找到答案。在讲“浮力的应用”时,讲到潜水艇概况: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舱内充水时,潜水艇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满水时,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当用压缩空气将舱内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从而浮出水面。此时提出:潜水艇是靠改变什么上升或下沉的?学生通过对情境的理解,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三)创设情境要“特”,才能调动学生情感。

物理情境是具有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方法的情境,是物理知识产生的背景,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创设的物理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且在内容上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时,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起探索的欲望,才能与老师互动合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运动的相对性时,若从学生熟知的故事“二战时一位正在高空飞行的飞行员,抓住了他脸旁与他同飞的子弹”引入新课,提出问题:站在地面上的飞行员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吗?便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认真听讲,主动探究起来。

创设情境篇2

【关键词】导入 情境 先声夺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39-01

俗话说“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它如同戏曲的开场白,歌曲的前奏曲,舞蹈的揭幕词。一个成功的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领学生直奔课文中心;可以引发学生求异思辩;可以营造师生和谐氛围;可以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因此,我们要在幽深而广阔的导入海洋里去寻找搜集有效且较佳的导入形式。现就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点滴体会。

一、激情演说法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导入新课时,采用语言描绘可以创设优美意境,可以开启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学生思维。如讲《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设计这样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很崇敬、爱戴他,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卫生、工农商学各个行业都给予及时指导。他无子女无遗产,可是,他逝世的时候,在北京长安街来送他灵车的人却挤满了男女老少,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联合国也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这样的激情演说式的导语,很快让学生沉浸在对总理的深情怀念之中,进入学习时就能更好地体味文中的感情和韵味。

二、画面音乐法

直观教学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我在教《观潮》一课时,针对我们本地孩子很少看见江海的特点,利用多媒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直接去感受钱塘江的美, 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很快进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游戏表演法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正在从过去那种封闭死板走向开放充满活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把课文放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用游戏、表演的方式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我在教《理想的风筝》一课时:上课了,我让同学们拿着自己做的风筝到操场上放飞,他们好高兴啊,风筝也飞得好高啊。然后我问他们:“当你们的风筝在蓝蓝的天空中飞翔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这样,学生欢快地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

四、问题直入法

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围绕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启动内驱力,以达到使学生能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目的。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语文也一样,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教学活动的开始。总之,作为教师要坚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定会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实现自主发展。

五、故事诱导法

其实,每个人都是伴随着故事成长的,故事是同学们认知世界的一扇门窗,他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是开启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一上课,老师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调控自己的情绪,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跳”出僵化的模式和狭小的天地,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语言,完善个性与人格。如我在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有一次,在做外交部长的时候,一个外国记者这样问“你们国家为什么要搞计划生育,是不是担心孩子生多了养不起呀?”你猜,是怎样回答的呢?他很幽默风趣地说:“我们国家不管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建设、教育都是有计划地发展的,当然,生育也是有计划地进行的。”这样的回答不但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更是维护了我们祖国的尊严,他就是这样热爱着我们的新中国,在工作上更是如此,那他是怎样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使学生对伟大人格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

六、兴趣话题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我在教《可爱的草塘》时,根据学生喜爱蓝猫这一富有童趣色彩的卡通形象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蓝猫吗?今天,老师把它请到我们中间来了,现在我们掌声请出它。”接着,多媒体出示蓝猫的画片和声音“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我带大家要去的地方是北大荒可爱的草塘”,然后跟着蓝猫坐着旅游小火车去北大荒可爱的草塘。如此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个先声夺人的情境确有牵之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当然课堂导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没有固定几条通行的法则或规律。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我会不断地去探索,去努力。

作者简介:

创设情境篇3

精心创设语言情境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客观情境的反映,没有情境就没有语言的意义,语言的交流活动离不开语言情境。所谓语言情境即情景和语境。是指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时相互交流信息的社会环境。任何有意义的,任何形式的语言交流,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作用于人的感官、影响人的大脑和心理活动,使人产生交际的动机和欲望。语言只有通过交际活动才能真正掌握,交际是学习语言的目的,而情境是交际活动的基础。由于情境还决定语言表述的内容和意义,所以说创造良好的语言情境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又是语言学习的途径。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认为使用情境陶冶教学方法可以符合这一教学要求。情境陶冶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参与----教师启发思路----学生领悟,从而得到陶冶提高。经过多年在教学实际中摸索,总结归纳出了一些有关这一教学方法的一些具体的体会和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情境

一般说来语言的学习方式有两种,即自然语言习得和正规课堂语言学习。在自然环境中习得的知识蕴藏于学习者的潜意识中,可以被学习者自然而然地运用于交际中;在课堂语言学习中要使用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有步骤,有系统地传授所学语言知识,并组织学生完成设计好的练习,对于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来说,语言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难免使学习者带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学习外语,有时效果不理想。两种学习方式在学习环境,学习动机、交际机会、交际对象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各有利弊,如果能有机地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精心创设自然习得的环境,即情境,有目的、有系统把知识逐步地传授给学习者,使他们能够在非常自然的环境中接触语言知识,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不由自主地溶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创设自然习得的情境要从两方面进行。

1.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视听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正常人的听觉与视觉是相互依附的。据研究表明,与其他任何形式的信息相比较,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相结合能更够牢固持久地把信息保留在记忆中。所以把真实生活带进课堂,使语言自然的融入视听背景之中,为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英语,了解讲英语国家的人的表达方式和举止行为,创造条件,使学生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这是一种真实、自然地感知语言的手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录音磁带,录像磁带,以及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系统,使其多听、多看。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录像,使其如临其境,丰富视、听内容和强化视、听训练。可视的语境不仅有助于口头信息的采集、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开口讲话的欲望,帮助学生进行表达,为语言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

2.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创设语言真实亲切的情境。

教师要善于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良好的英语气氛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因为榜样的作用是无限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语音语调标准,词汇丰富,语言流畅,课堂用语言简意赅;有良好的礼仪、修养教态自然、和蔼可亲;思路敏捷,有灵活驾驶课堂的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识广博,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这些都会使学生因为对教师有好感进而对英语有好感、亲切感,对教师的言行去积极模仿,主动接近英语,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会激发学生热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会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

二、学生参与

通过教材中介绍的英语国家人民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真实材料,加强对说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吸引学生的兴趣,了解英语与母语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使用英语时才能掌握。就有如要在水中学习游泳的道理一样,只在岸上学习游泳的理论、要领,不下水实践,就不可能了解水性,所以想学游泳,就要下水,去自己逐渐体验游泳的奥秘,找到感觉。学语言也要积极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精心备课,找好切入点,使学生饶有兴趣的不知不觉随教师进入文章所设计到的话题。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与自由发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之畅所欲言,就某一话题各抒己见,这样可以提高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双向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有助于在共同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在语言的学习中遗忘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克服遗忘的过程,也是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从而形成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诸多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的行成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得到的,而是靠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为开发个人潜力,促进个性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三、教师启发思路

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众多表述中的有价值的观点、语句,加以展开引导。利用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吸引学生的思路,调控学生的谈话内容,使之按中心话题的要求发展,当学生的话题偏离中心话题时,教师要自然的把话题引回来,切忌生硬的打断学生的发言。当学生在表述中有语言方面的错误时也不要打断学生的发言去纠正,那样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发挥。还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要付出更大的智力劳动。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好比乐队的指挥,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发挥所有学生的潜能,奏出一只和谐的曲子。

四、学生领悟

在高中的课文中收录了大量的有关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和著名人物、名著节选等,如果单纯的处理语言点,就背离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如果只对文章大意进行讲解,也只是停留在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阶段,虽然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但没有达到大纲规定“遵循易于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原则。教师应利用教学内容,通过提发散性的问题、推想性的问题、评价性的问题、延伸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针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注重课文主旨隐意的理解,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深意,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认识和看法。如通过居里夫人发现新元素、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爱迪生的发明创造、以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些伟人的闪光的思想,还可启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有关环境、能源、生态、灾害等的话题,激发学生改造世界的情感;通过有关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内容,可以启迪学生,教育学生对待自己要自爱、自尊,对待他人要真诚热情,对待工作要认真的人生态度;还可以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作品揭露和批判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使学生分清善恶、辨明是非,树立起道德伦理标准,用有限的文章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使英语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SEPC BOOK1A Lesson38“the Olympic Games”为例,介绍运用该教学方法的具体教学情况。首先播放奥运会的会歌及奥运会的比赛的录像,尤其是著名的运动员比赛和获奖的场面,这样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即“free talk”,此时仍然播放比赛的录像,只是声音要小一些,就好象在生活中人们在观看比赛时的聊天一样。当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Do you know the spirit/purpose of the Olympic Games? What is the mark of the Olympic Games? Who can sing the Olympic song? Who knows the history of Olympic Games?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time? Are you proud of what we have done in Olympic games? Why?在学生做“free talk”的同时,掌握奥运史、奥运会的宗旨、标志、会歌等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不会使学生信马由缰,不偏离教材。把“free talk”和“topic talk”相结合,使得学生的讨论形散意不散。同学们所谈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大大超出课文的容量,课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不仅在语言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关心,以及对我国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以及2008年申奥成功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创设情境篇4

一、披文入境,让学生品味美

古诗文塑造了一系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一个个含蓄隽永的艺术意境。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艺术形象,体会意境,使其受到启迪、感染,获得美的享受。

例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教学时,先让学生弄懂诗中每一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在初步感知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中“引弓,没入”二词诗意上的串联和赏析,引导学生唤起生活经验,由石头棱角的坚硬到“箭没石棱”的奇迹是由于力量巨大,再启发学生想象李广将军“弯弓如满月”的勃发英姿,接着再补充李广将军的事迹,联系古诗《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这样,武艺超群、卫国戍边的飞将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披文入情,让学生体验美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例如我在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通过“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为什么”这一设问,找到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切入点,再由此迁移到《游子吟》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由诗文启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的反复吟诵,让学生描摹头脑中出现的意象:一位因过度操劳而满头白发的老母亲,独坐在昏暗的油灯下,跳动的火焰映照出妈妈专注的神情,手中的衣物,缝了又缝,一直到天亮。这样,从剖析包含激情的艺术画面入手,帮助学生再现了作者苦心营造的意境,而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又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如临其境,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下,深受感染。

三、放飞想象,让学生感悟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古诗的艺术殿堂,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创设情境篇5

【关键词】 情境串 情境图 积极主动

教学案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次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出一个问题:要为直径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的两块圆镜镶边框,你知道边框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吗?你知道怎么求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修改后的教学过程:

1,师:人们常说: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健康康一辈子。老师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要去跑步,请看大屏幕,这是老师常去的两个场地(课件出示照片:一个圆形操场、一个正方形操场,两者周长比较接近),现在,我把这两个操场缩小相同的倍数,变成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课件演示,同时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硬纸片和一张圆形硬纸片)。今天老师是在那个一圈长度较大的操场上跑步的,你知道是哪个操场吗?

2,认识圆的周长。指名3位同学猜测,并要求他们用手摸出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分别是哪里?

3,引出课题。

师:到底哪个操场的周长更大一些,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算出这张正方形硬纸片和这张圆形硬纸片的周长。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还不知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反思】:

一、“情境串”的运用,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第一次的执教,虽然笔者也创设了多个情境,但这些情境都是相互独立的,情境之间的过渡是突然的,莫名巧妙的。今年的这次执教,我以“早锻炼”为开场情境,与给圆镜镶框相比,“早锻炼”的情境显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更能引起他们的思考,抓住了小学生好奇、爱动,对猜想感兴趣的特点,巧妙地把把新课知识与旧知结合在一起,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以及数学思考的方法,之后的课后习题,也都很巧妙地融入到了“早锻炼”后所见所闻的情境中。

利用“情境串”促进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创设趣味性较强的情景串,比如故事情景串、动画情景串等,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兴趣会逐渐消失,学生会转向对数学本身的魅力感兴趣,所以,针对高年级学生创设的情景串,要努力挖掘数学本身的魅力。上述环节中,学生通过情境串,在猜想、验证、操作、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得到了体验,感受到了数学独特的内在美。

二、“情境串”创设针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及掌握

由于新课程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这两目标的实现,导致我们很多数学教师过分关注了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却忽略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所以今年笔者执教“圆的周长”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对话形式的情境,使学生在猜测“哪个操场的一圈更长”这一过程中,自然引入圆周长的概念以及思考如何计算圆的周长,使“生活化”中的问题逐步“数学化”,抽象成数学问题,进入圆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阶段,得出方法后,在应用环节中又创设了“运动场边上圆形凳面的周长”(根据半径或直径求圆的周长)、“老师的自行车轮胎”(多次圆周长的计算),虽然情境较多,但均是以三言两语过渡到下一个情境,简洁利落,没有给人繁乱的感觉,也没有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并且各个情境紧扣教学内容,步步深入。学生在这些“情景串”中紧紧围绕“圆的周长”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丰富的猜想、验证、动手操作以及抽象概括,成功探索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多个情境中及时应用,这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情景串”创设有利于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王国”,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笔者今年执教“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创设了“如何判断哪个操场的周长大”这个关键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要判断哪个操场的周长大,就是要计算出两个操场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已经会了,关键是要算出圆的周长,而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所以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直径也存在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猜测之后,需要去计算。如何计算呢,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以要先想办法动手量出圆的周长,成功理解圆周率后,最终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虽然不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学生通过识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也正确求出圆的周长,但是那样的数学学习,将是枯燥乏味的,而这样的思考过程,将能深深吸引着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研究,进行“数学的思考”。

四、借助教材上的情境图创设“情境串”的小窍门

创设情境是一门艺术,不是凭空瞎造的。它要考虑的方面是多方位的,如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目标、情境创设难度等。为了准确把握“情境串”的正确性,我们可以按照教材提供的主题情境图以及课后练习来创设。笔者在《圆的周长》这一课中,创设的大量情境都是来自教材,只不过是用语言稍加衔接,如把课后习题中第一题(根据圆的半径或直径求周长)改成了计算运动场的周长和运动场边上的石凳凳面的周长;把书上第二题汽车车轮一圈和1000圈的长度改成了笔者去运动场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一圈的长度和需要几圈;把书上第三题根据花坛周长求直径用言语描述成了笔者家门口的花坛。这样的“情境串”创设过程,只是把教材上的各个情境图稍作语言描述上的修改,使各情境连成一体,给人以真实的感觉,简单易行,实用性较强。

“情境串”虽是由各个不同的“情境”所组成,但并不是任意几个情境组合在一起就是“情景串”。构成“情境串”的各个不同的情境,必需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这样的“情境串”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而且,构成“情境串”的各个情境,可以从教材中直接获取,也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形式上的转变,这样的“情境串”创设,既方便又准确。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创设情境篇6

1.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好的创设情境

(1)趣味引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有亲身经历,所以创设现实素材的问题情境,学生都会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从而一开始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

(2)设问导疑。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问题,学生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如利用学生好奇的问题,怀疑问题、易错问题、困惑的问题和矛盾的问题等。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事物、各种不同的方式、各种不同的手段,创设各种新颖的、灵活的、巧妙的、有趣、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并要逐步地提高创设问题的层次,不断吸引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3)联系实际。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大庆两大购物庆客隆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庆客隆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4)以人为本。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5)创新引申。实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之一。恰当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以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从而建构起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6)升华主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在“矩形、正方形”的第二课时,正方形性质的探究课时中,学生能理解正方形的特殊之处,但对于和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区别,联系总是很抽象。所以在这节课的课堂小结时,笔者采用图示的方法,来体现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和正方形的关系,由抽象到图例,达到了理论形象化。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

2. 走出情境教学的误区

(1)情境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生活情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的创设一些情景是必要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情境设计过于牵强,不符合学生的生活情理。笔者认为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选择教学资源,把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和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觉亲切,由此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

(2)情境的创设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因此,运用生活原形创设教学情境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存在不顾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刻意追求生活情境的情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虽然跳远接近学生实际,但同时又蕴含着垂线的两条基本性质:过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从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设计这一环节原想让学生在交流争论中悟出真谛,但实际并没有达到这一效果。分析原因,是因为创设的情景与学生的知识基础脱节,两直线的垂直关系概念刚刚建立,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直线段等术语尚未引出,学生难以组织精确的语言来描述。

(3)情境的创设没有体现数学的本质。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离开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但目前课堂教学情景脱离数学本质时有出现。我们不能否认这个精心打造的“教学情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的重要意义,但在情境中的预期效果不应仅仅如此,数学课上的情景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景,让学生在看过之后有思考、有回味,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空间,培养学生从普通的数学事例中敏锐的捕捉到数学信息,剥离与数学本质无关的一些属性,凸显数学的本质。

3. 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情境要服从教材内容的需要。 创设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教材的知识内容不同,要创设的情境就应该不同。所以,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创设适合要求的问题情境。

(2)创设情境应注意简洁明了、讲究实效。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而不是为了营造表面的热闹而“作秀”。教师在创设情景时注意讲究实效,一件短小的小事、几个思考的问题、一次操作、一次实践活动等都会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

(3)要注重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熟悉的事物,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如运用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4)创设情境要注重学生问题的针对性。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许多老师注意了趣味性、直观性,但往往忽视了蕴含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其要害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创设情境篇7

>>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 数学情境的创设教学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数学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思考 数学教学中的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探究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研究 谈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中的创设情境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视野的开阔,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需要教师们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得,一直是教师们的奋斗目标,寻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情境创设 动态 试验 类比 问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有所改变,教师在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朋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引导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走近学生,关注学生,关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教师和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诺贝尔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说过:“学习需要的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没有好奇心就没有研究的激情本源。”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学生失去了好奇心,就等于失去了探索的欲望,没有了欲望也就没有了动力,也就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学生认为它枯燥乏味,没有外语课的幽默风趣,没有语文课的诗词优美,没有历史课的纵横古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种方法或者模式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情境创设。

一、创设情境―与实际生活相关联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将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引出所学习的内容,带着问题研究问题,这样我们学习的目的性更强,侧重点也清晰,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应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在学习圆锥曲线―椭圆的标准方程这节课中,为了让同学们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们首先会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宇宙中天体的运行轨迹,生活中一些饰品的形状,眼镜片的形状,铁饼的侧面,潜艇外形,导弹或火箭的头部等,通过这些实际例子让同学们对椭圆从形的角度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为本节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动态情境

在探究椭圆定义这一环节中我们应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

通过运动点观察形成的轨迹,同时还要注意的数值的变化。我们发现在运动过程中与的长度发生变化,但是二者的和是不变的。通过观察,学生能够轻松的总结出椭圆的定义。这一情境的创设加深学生对椭圆上的点满足的条件的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解决与椭圆定义相关的练习题。

三、创设情境―动手试验

教材在探究部分给出试验,通过动手做试验体验椭圆上的点满足的条件,同时结合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能够总结出其他情形。这样同学们对椭圆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刻,有助于同学们理解知识,掌握椭圆的形状与定义。在讲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这一节中,我们也用了同样的方法,通过这一方法能让我们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只要我们有一双有发现美的眼睛,就会发现数学的美。

四、创设情境-类比情境

在学习完椭圆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在研究双曲线的性质是采用的就是类比的方法。类比推理,是我们解决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标准方程这一节知识的讨论,我们都是从试验总结出定义,进而探究标准方程,从图形角度到数的角度的转化过程,体现了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创设情境-问题情境

在学习等差数列时,课前准备工作做我们是这样做的,首先从一些特殊的数列入手,(1)生活中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学生自行写出得到的数列;(2)银行储蓄: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写出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对应的数列。给出这样两个问题,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会发现数列中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发现数列的特点,从而理解等差数列的特点,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能力。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注意这样几点:

1.趣味性。

2.要有吸引力。

3.根据不同的知识选取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

4.目的性要明确。

5.合作性。同学之间合作完成,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

数学是一种工具,逻辑性与严谨性强,能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让人们的思维更加敏锐,数学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学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使人终身受益。情境创设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让我们的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改变了人们对数学的态度――枯燥乏味,让数学课堂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刘影 程晓亮《数学教学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马复.认识新课程意义下的数学教材〔J〕.数学教育学报,2005(1):13

创设情境篇8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观念;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场景相似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的熟悉感与亲切感,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接纳知识。

一、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要牵强附会

数学在实际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具体实施运用数学生活化时,不能为了教学意境的创设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教师在创设教学意境的同时,必须结合学生和教学意境做深入的剖析,以此为基础性的创设教学意境,认真把握,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所教内容整合处理,便于形式化地贴近生活实际。这亦是真实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2.问题的提出要有梯度

教学情境的创设既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课前的师生交流,也不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项游戏或谈话,更不是单纯地针对学习材料的一种呈现,它要求的是在活动中激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对于所有题目的激发亦要条理分明,各层次学生均能感受到题目的特色和解决的办法,从而跟着老师去思考一个个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创设的生活情境要充分利用

具体生活化的教学意境的创设应该具备两点:一是教学意境应形象和逼真,教学过程中,可运用语言、实物作为实际演示,但要注意意境的形象兼容性和真实性,避免失去实际意义。二是意境要广泛,可以同时创设多重教学意境,多方面帮助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吸收,使其贯穿共通,营造一种与生活贴近并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生活化情境教学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引入新课”和“例题教学”这两个环节中,而在学生练习和课后的布置作业上,基本上就不再与情境相关。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老师精心创设的意境,那他们的思维会得到充足的活跃,对新生事物的探索更加主动并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使我们的教学课堂更具智慧性。

上一篇:规定情境范文 下一篇:分子生物学实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