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范文

时间:2023-02-24 06:35:40

创设情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境;巧设;兴趣

巧妙地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重视各种情境的营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以生活为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

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一课时,可大胆地处理教材,整节课将学生置身于“逛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购物的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已学的“小数意义”“元、角、分的知识”和“估算”等有关知识,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最后选择自己喜爱的商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购物付钱、找钱的生活问题。这样就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进而感受到学习小数的计算是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在学习过程中巧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1.引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2.在新知的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激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知识的奥秘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同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3.在知识的应用上,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完“人民币的认识”后,让爸爸妈妈带孩子去买东西,让孩子们付钱。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参考文献:

[1]丁国忠.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人民教育,2006(8).

[2]徐杰,王丽丽.数学教学创设情境的认识与实践.中学数学教育,2006.

[3]宋景堂.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试教通讯,2003(54).

创设情境范文第2篇

我从自己的教学体会中总结出一个较好的方法:即“创设情景,制造悬念”作文。下面,我以自己的一堂作文课为例,试述于后。

去年三月初的一天上午,我到李老师办公室闲聊,发现她的办公室上陈列着一只用大理石雕刻成的石鸽。它一身洁白如玉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红宝石般的小眼睛闪着亮光,颈上还套着一个小巧玲珑的铜项圈,圈上系着五个小铜铃。我灵感一闪,这不仅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而且还是一件难得的教具。我何不拿它让学生作文呢?

于是,我进行了课前准备:先找一个盛皮鞋的硬纸盒。一个比鞋盒小点的纸盒,两个红色塑料袋;接着,我把石鸽装入袋中;然后,再放入小纸盒内;再把小纸盒装进大鞋盒中,扣上盖子;最后,我开始伏案编写这节作文课的教案。

“”――上课铃响了,我双手捧着准备好的“鞋盒”登上了讲台。同学们都用探寻的目光凝望着这个普通的鞋盒,惊讶不已。我把鞋盒放在课桌上开了言:“请同学们猜一猜盒里装的是啥?”几秒钟后,有不少同学举起了手,要求发言。有的说,里面装的是鸟,有的说,里面是给好学生的奖品,有的说,里面装的是蛇……我接着道:“现在,我要公开秘密了,看谁刚才猜得最准。”我打开盒盖,取出小纸盒,从小纸盒中掂起红色塑料袋,因为是双层的,学生还无法求解里面的秘密。后面的学生急得已经站起来了。我索性把袋子扯破,一只精致的鸽子终于呈现于学生的眼前。他们惊呼――鸽子。为了让全班同学都看个明白,我双手捧着它在教室里缓缓地转了一圈。有的学生还用摸一摸,掂一掂,试其轻重。之后,我又回到讲台上,把石鸽放在课桌上最明显的地方,以便让学生们进一步地观察。

这时候,我笑着问:“同学们,大家能把刚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吗?”学生们已经跃跃欲试了,并异口同声地回答:“能!”下课的铃声响了,有80%的学生当堂完成了作文,有的还进行了互改。

“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是这次作文的显著特点。创设情境作文的途径很多:一幅画,一个游戏,一次歌咏比赛、体育比赛、一次公益劳动、一次春游等,都可以成为写作训练的良机,请您千万不要漠然置之,让它白白溜掉。我相信,只要我们当老师的能够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或事,再加上老师随时都可以创造的情景作文,写作的素材还是很多的。虽然这样的训练与“应试教育”不大合拍,但它可以起到让学生磨砺笔端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创设情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样情境;教学高潮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高潮的内涵

鲁迅先生曾提出:“文学是人学”。可是现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忽视了人的生活性,忽视了人的生命价值。知识、理性取代了活生生的生活存在,训练、灌输堵塞了生机勃勃的生命成长。语文教学的意义正在不断缺失。更谈不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设多种情境掀起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才能真正的回归语文课堂。

那么何谓教学高潮呢?教学高潮就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拥有对文本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最富有情感反应的时刻,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学生情绪高涨,富于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体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高潮就有待于多种教学情境的创设。

二、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创设多种情境,掀起教学高潮”的研究实践的效果

(一)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形成教学高潮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是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如果教师缺少激情,那学生又怎么会有情感?又怎么会进入高潮呢?因此教学语言首先要准确、严密,其次要生动、风趣、真切、感人,让学生在教师热情洋溢、精神饱满的语境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满足审美需求及情境体验的升华。

课例一:

我在初上诗词《七律・长征》时,发现学生对这首诗反映平平。回来反思才发现这是因为今天的学生生活与长征时代有很大距离,但我相信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一定有它的共性,只是载体不同而已。因此,在第二节课时我根据诗的内容,把它还原成散文诗般的语言。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他们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气氛热烈,超过了我预期的结果,教学高潮如期而至。课后学生意犹未尽,还仿写了很多诗。

良好的教学语言可烘托氛围,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化难为易,对课堂教学高潮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掀起教学高潮

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常常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在学习语文中领悟生活的内涵,感受乐趣。

课例二:

我在上《故乡》时,引用了鲁迅说过的一句话:“我之所以弃医从文,是因为我认为治疗和拯救人的精神比身体更重要。”接着我又忧虑地说:“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特为之留下悬念。听了这个反问以后,许多学生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激活了思维,加以思索,在探索中引发深入的思考,拓展了思维,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各抒己见,使课堂教学高潮的产生。达到了教学目的,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体验情境,训练学生想象思维,掀起教学高潮

创设体验情境。通过生活切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想象、探究的能力。

课例三:

我在上《故乡》时,我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仔细的研读课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和我交往的片段,自己设计剧本,下节课我请同学们展示。”结果在第二节课上课时两组同学的出色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营造了课堂的高潮。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把握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所以我们在赏析课文的时候,要努力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构成一种共鸣,形成学生理解的高潮。

(四)创设直观情境,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掀起教学高潮

由于青少年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认识世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技术等 ,掀起教学高潮。

课例四:

在一堂写作课上,我设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因为我发现学生主要是缺乏对关爱、真情、责任、感恩等情感的深切理解,才导致作文缺少立意或立意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我收集“感动中国人物”的一些片段,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事迹伴以主持人的深情演说,配以舞动的红丝绸、动人的音乐,呈现在学生们眼前,这时一切的语言都显得那样苍白。学生的情绪经历了激情―动情―达情的过程,教学的高潮如期而至。抓住契机,建议学生将这份感动写下来,将感动背后的感悟写下来。这堂课让我发现学生们的语言美了、思想深刻了,这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的引入,让学生的情感进入高潮带来的收获。比原先教师枯燥的讲解更快速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愁难以提高吗?

三、由教学实践所获得的启迪与思考

(一)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有利于营造课堂教学良好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语文教学创设多样真实或仿真虚拟情境,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课文的情境或意境中,这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文学概念,更有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求知欲望的提升,为学生营造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知识达到牢固的掌握。

(二)创设多样情境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创设情境范文第4篇

一、创设情境,注重教学的情感性、直观性 ,引起探究的欲望

多媒体是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等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媒体组成,它是创设情境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如在讲初一下册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这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一期栏目,一位年轻人因冲动而杀人的案例。引导同学们讨论、分析案例,让同学们走进法律。当同学们为这位年轻人判刑惋惜时,在无形之中意识到法不可违,感受法律的威严。我又通过 “ 出谋划策 ” 阶段,让同学们假设在犯罪发生前,这位年轻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预防违法犯罪?同学们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将犯罪防患于未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沉浸在同情、惋惜的情境中,积极地讨论发言。他们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法律意识,遵纪守法,防微杜渐,也留下深深的启示,达到教学目标。

二、再现情境,感悟生活,理解生活的真谛,提升道德情操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启示我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做到知行统一。例如,在讲述初二的内容如“人格尊严”、“财产所有权”等内容时,教师只讲课文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在上课时播放视频《今日说法》相关案例片断,让学生亲自感受,如身临其景,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学生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注意力很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视频情境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供了感性材料,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懂得如何尊重人,如何在维护别人的合法权益时,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解决继承问题。再如汶川地震的视频资料教学使学生们深切感受到大灾无情人有情,他们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并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强大与不屈,他们一次次地流泪,一次次的痛心,但他们也看到了一个最经得起考验、最有希望、坚不可摧的伟大民族。多难兴邦也让学生们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这些情境,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这也是我们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巧用案例,创设问题情境,积极探究,树立正确态度

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巧用案例,做到精心设计,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多想,使之入境。如在讲授《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时,我就运用这样一个案例来创设问题情境:初中生小明、小军和小芳经常一起在网络游戏中联手打杀。由于长时间泡在网上,他们很快便壤中羞涩了,于是决定在现实社会中冒一次险。他们在一个漆黑的深夜来到一家废品收购站,抢劫看门的老头,遭到反抗后,竟然像玩游戏一样痛下杀手,将老人当场打伤。抢走一百多元钱后,若无其事地返回网吧继续玩游戏,直到被警方逮捕才如梦初醒。问题1:上述案例中的三位初中生的结局会怎样? 问题2:他们受到了哪些不良诱惑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问题3: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设置这些问题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帮助同龄人出主意,想办法,联系自身,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成为一个学法、知法、守法的中学生。

四、创设探究情境,解决问题,引导探究要注意的方面

除了在上述情境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外,在合作探究的情境中更要引导。因为合作探究范围广,学生知识面窄。当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例如指导学生寻找、收集资料(或由教师提供部分资料)让学生来研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主题探究活动等,让学生满怀激情与兴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新的知识点形成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设计开放练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最后教师作概括、归纳、总结。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创设情境范文第5篇

【摘要】 小学语文口语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乐说;关注生活,利用一切机会练习口语交际,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生活的联系沟通,变单调的对话形式为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活动。

【关键词】 口语交际;创设情境;关注生活

口语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难点。作为小学生来说,口语能力培养的难度更大,更富有艰巨性,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似乎更是难上加难。现将学习的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乐于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1、关注日常生活,创设交际情境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面带笑容,先用“嗨,孩子们,早上好!”的问候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然后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我叫×××,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大朋友。我喜欢看书、唱歌、画画,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和小朋友在一起。谁愿意做我的好朋友呢?”孩子们的眼睛亮亮的,扬起小手,嘴里“嗯嗯”地抢着要发言。我就抓住时机,用与一学生对话的形式教给他们交际的技巧。我大大方方地走到一学生面前,握住他的手说:“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吗?”接着又提出如“你家有几口人?”“住在哪里?”“你最喜欢什么活动?”等问题,让学生和老师一问一答,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介绍着自己。这样的情境,不仅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更为他们日后与人成功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2、设计主题活动,创设交际情境

我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互相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同时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观察、想象及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可以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去看春天。阳光下、花丛中,孩子们尽情地想象着,欢笑着,美好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花儿笑了,在等小蜜蜂来亲嘴呢!”“风儿像把大梳子。你看,他正把柳树姐姐的长发梳啊梳。”有的孩子还编了一首儿歌:“草儿穿着小绿裙,花儿戴着红头花。树儿披着绿衣裳,雨点唱着滴答歌。”自然风光的熏陶与感染,启发了学生的心智,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解除了学生的束缚,使他们的言语变得绚丽多彩。

3、巧妙布置作业,创设交际情境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一方面,提醒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的口语交际训练,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及时纠正孩子口语的毛病。另一方面,布置一些口语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了《小熊住山洞》后,请孩子们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母亲节到了,做张爱心卡,并说几句祝福的话给妈妈听。班级新转来一位小朋友,把他介绍给爸爸妈妈认识。这样的作业,学生乐做,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二、关注生活,利用一切机会练习口语交际

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在课间交流中进行对话训练

对话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说话方式,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主要形式之一,说话具有即时性。学生在校最多的空余时间就是课间,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话题的表述都尽量做到说流利、有条理、说准确,并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和说话习惯,进行对话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对话中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

2、活动之后话活动

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之后,学生往往还沉浸在快乐之中,余兴未尽。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这时,教师要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流畅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自然得到提高。

3、利用电影、电视节目进行说话训练

教师可从学生爱看的电影、电视节目中找到切入口,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说话训练。如《西游记》是人人喜欢看的电视剧,在学生观看后,我组织他们说说剧中的精彩情节,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准确性。对剧中空白的情节进行想象说话,有时让学生转述节目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回顾了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丰富了知识储备,又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一举多得,是可以经常性、长期进行训练的好方式。

创设情境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情境创设 精彩有效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如何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枯燥,使学生不产生厌倦的情绪,就需要老师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讲解知识内容,学生就能自然地掌握这些知识。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又有助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增加学生求知信心。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初中生,要求教师对于情境的创设要生动、直观而又有启迪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索,从而解决问题。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所以日常生活事例、演示实验、新闻报道、图片和影视资料等等,都可以用来设置学习情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情境。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利用不同方式创设情境达到多种教学需求,实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实现趣味引入

利用实验创设情境达到趣味引入新课的目的,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带着兴趣来学习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课堂能够比较活跃,同时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轻松,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利用黑箱做魔术实验:学生可以通过黑箱前面玻璃观察黑箱内部,老师取一张卡片,明明从箱子上面开口处放入,学生看不到,卡片却不见了。再如:老师利用一段视频实验:一支在杯里燃烧的用水浇不灭的燃烧的蜡烛。此时现象与学生的思维起了冲突,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带着这样疑问和好奇,驱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跟着老师的脚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中一定找到原因解开谜团。原来黑箱魔术实验是由于箱子里面倾斜放置一个平面镜的缘故。浇不灭的燃烧的蜡烛看到的是玻璃板前面燃烧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的杯子里的像。

二、利用生活创设情境进行难点突破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教师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生活。例如:在讲到机械效率定义的时候,机械效率指的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而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许多学生对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概念分辨不清。此时,我们就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如:将饮用水搬到二楼,我们的目的是喝水,所以搬饮用水所做的功就为有用功,但是同时,不得不把装水的桶也扛上楼,扛水需要人来完成,所以,把桶搬到楼上所做的功和人上楼所做的功都是为了扛水所不得不做的,都是额外功。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知识拓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愈强烈,学习的兴趣就愈强烈。教师可以利用把声音、画面、文字集于一身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将无法难以展现的现象、重现的历史故事、不便操作的实验等展现出来激发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获取知识。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应用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来解释日食和月食及形成原因。在运动相对性学习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同步卫星与地球的同步运动及空中加油机实现空中加油的模拟动画。再如:在探究流速大小对液体压强的影响后,为拓展知识加深理解,利用视频再现:1912年 “奥林匹克”号与“豪克”号平行地疾驶着,在相距100米远时,鬼使神差般“豪克”号的船头撞在“奥林匹克”号的船舷上。通过视频和动画,再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既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达到了理解知识,拓展知识目的。

四、利用问题创设情境实现知识巩固

我们的物理教学要落实新课标,体现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电功和电功率的复习课中创设出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城堡中住着老奶奶,爸爸,妈妈和小红。情景一,月底了老奶奶要交电费了,老奶奶指着电度表(月底读数)引出问题:月初我家电表上显示是3065.2kW·h,现在是月底了,我这个月用了多少度电?情景二,先生说:准备去隔壁大澡堂洗个澡。太太说:“在家洗!出去洗那么贵,多浪费钱!”引出问题:先生洗澡一次平均15分钟,即热式电热水器功率为8000W,浴霸和照明灯功率总计1000W,用水约为30升。当地电费为0.55元/kW · h,水费为3元/m3,在隔壁澡堂洗澡一次10元。(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在家洗一次澡和在澡堂洗一次,哪个更经济?经过计算,先生说:看来还是在家洗吧。情景三,小红家新买了一个电吹风,小红在使用电吹风机时,突然发现电吹风只能吹冷风不能吹热风,经检查,原来是机内的电热丝已经烧坏了,小红想用一根阻值相同的电热丝来替换,请你能根据电吹风的内部电路图和铭牌上的参数,告诉她要用多大阻值的电阻丝吗?这样的复习课,使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在愉快中完成,这样的课精彩而有效。

创设情境范文第7篇

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情感是关键。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首先必须教师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的遭遇、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要注意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好的导入语可以奠定整堂课的基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激昂、幽默、淡雅、愉悦等气氛中阅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阅读的情境中。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列举几种。

(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如人教版第三册教材中的《我是什么》一文,就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我是什么》,我到底是什么呢?快快到书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先播放一段音乐,把学生的思维锁定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以往的经验,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在一种艺术的享受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哪能再走神?如:教学《春的消息》一文,就可以让学生在《春天在哪里》的旋律中走入文本。

(三)讲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都爱听故事,各种与课文有关的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进入课文的学习。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个有关雷锋的故事,使学生迅速引起学习的兴趣。

二、情境感悟,走进文本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喜读乐读,就得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入境体验。当然,创设情境时要根据课文内容来决定情境的基调。如欢快、轻柔、喜爱、赞美、幽默的喜乐性课文情境,要使学生在感受愉快刺激中引起情感上的反应;壮烈、伤心、悲痛、憎恶的悲愤性情境,须使学生在正确的基调上受到深刻的理性教育,得到认识生活真理和精神升华的乐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一)依据实践,创设情境

教师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丰富的实践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知识鲜活起来、动起来。如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我首先让学生画出文中描写“景”美的语句,然后让学生回忆曾去过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并想象现在自己就和小洁一起坐在船上游览这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然后再来品读文本。如果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就会将独特的个人感受融入朗读中,也就可以体现朗读的个性化。这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巧设情境,为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搭了一个台阶。

(二)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学生感知课文不是孤立地进行,许多课件运用音乐、图画、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加深学生对情境的内心体验,为课堂教学提供诸多便利,阅读课利用它,将生动、鲜活的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变抽象为形象。打开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使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情感朗读的目的。

(三)展开想象,进入故事情境

生动活泼充满美感的童话、故事形象和富有诗意的场景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童话世界是令学生展开想象的天地,只有让学生进入童话故事的世界,才能感受童话故事的童心童趣,才能领略童话的奇妙和神秘。而我们的学生是处在最富有想象的年龄段,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为往往就充满着童话的色彩。教学时稍加启发、点拨,他们很容易凭想象进入童话世界,进入角色朗读。

(四)巧用语言,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在教学中,我出示了“小船”和“月亮”的图,让学生比较,找出相似之处,引导他们先说出弯弯的月儿像小船。在他们发言的基础上,我说:“是呀,站在地球上看夜空里的月儿很小,因为它离我们太远了,站在海边看大海里的小船也很小,它们的形状又都是两头尖尖的,所以把月儿当作小船。”我接着问他们:“小女孩为什么觉得月儿像小船而不像香蕉、镰刀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住句子的内在意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我运用了动画录像,那低沉和谐的音乐及夜晚天空的美景,把学生带入梦幻之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学生深化了对句子的理解,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

总之,在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应着力采用多种手段创设阅读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思维,从而促进感情朗读。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容易受到情感的震动,自身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创设情境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学问题教学过程情境创设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要求学校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马克思说过:“数学教育具有创造之本型,数学是人类自由的创造物。”这句话明确了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最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了。下面就此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创设情境的做法:

一、饮水思源,从筑基开始,提出问题,预设情境

我在上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

(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中的题目条件变改,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

()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在学生弄清此题后,我便开始——

二、挖沟引水,从研究、探索开始,延拓创新问题,创设情境

我要求学生将()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km”的条件,第一类题与()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个过程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

三、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体验情感

我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自编的问题,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兴趣特别浓,结束之后,我告诉学生,事实上,我本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应用题。学生此时情绪更高,我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不仅要会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发现新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书本上遇见的常是一些较实际问题简单的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又正好是这些问题的延拓。

由上面的教学例子可以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集体思考、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和心理活动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相结合、求得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的最佳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些正是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体现,下面再具体谈谈我对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感悟。

在上初二《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仍采用前述“三步曲”模式,其功能主要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我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愿意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种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

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

第三类: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对应相等,第三边上(或两角的夹边上)的派生线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里派生线是指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

给出上面几个命题以后,学生自己写出了证明过程,此时他们积极性很高,毕竟这些命题都是他们自己提出、自己解决的,因此我感受到:“教学生问比教学生答更重要”。但这几个命题中学生对“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有困难,我告诉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这个命题的证明非常简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与学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努力的付出、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就一定有收获,在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学生自己证明了“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并且他们前述几个命题都可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过程更简洁,更为使我惊诧的是,学生未在我的指导下自己又发现了另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若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有一条对应的派生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这个命题他们又发现,将“派生线”换成“三角形的边”命题也成立。因此,这个命题最后成为:“若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有一条对应边(或派生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对于学生发现的这个问题的正确性,我当然是知道的,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是在集体讨论的情况下自己总结出的命题,这当然归功于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教学功能。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学生在总结出前述几何命题的正确性之后,自信心倍增,我借助此时的气氛,激发学生,告诉学生如何在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总结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结论。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两人智慧胜一人”。

前面两个教学实例充分的说明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事实上,前述两个教学实例中的问题都是所有数学教师熟知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帮助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诱导他们自己问自己。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重要”。

创设情境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趣 再现情境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情感因素最强的一门学科,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它蕴含在文章之中,给读者以无限的回味。语文教学中,点拔和启发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引领他们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情感教学尽管重要,但也不能滥用情感,要把握精当,方能臻入佳境,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介入。

一.精心设计,激趣

在每次授新课前,教师都要精心设置一个导入过程,或借助一些手段把学生带入课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走进课文。这时妙设导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导语能够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兴趣调动起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而背景教学是牵引学生入境的另一方法,教材中许多文章的写作时间已远离了现在学生所处的时代,学生对课文中反映的事件了解甚少,自然也就对课文的情感很难把握,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拉回到课文中的时代,让学生去切实感受一下,讲解《荷塘月色》,可以细致地分析二十年代大革命失败时,国内白色恐怖笼罩,一些进步文人思想上呈现苦闷、迷惘的情绪,提示本文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上解脱而又无法真正解脱的矛盾心情,并配以大屏幕上背景画面演示,冷风凄凄,阴雨霾霾,再展示一片朦胧的夜色池塘,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体会作者以荷香月色自喻,在黑暗岁月中不愿与反动派同流合污的意志和情感。

二.情读课文,巧析教材

每节课总是以同样的方式授课的话,学生就会感到厌倦,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变换诵读方式。小说单元的课程,让学生创设性讲述,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在环境描写的语句中多读精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则是另一种朗读技巧,对别里科夫那“套子”式的古板滑稽语言,可以进而运用盛气凌人的腔调,时而辅以哀求可怜的口吻,学生听起来趣味盎然,笑声迭起。教师的情绪直接感染了学生,爱憎之情尽在其中。

还有一类文章适合精析之后再品读。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是情文并茂的文篇。文天祥作为历史上爱国人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如果教师开讲就突出这一点,未必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中可做如下设计:开头两节讲“国事危急,锐身自任”和“忍辱负重,图谋再举”,感情平缓,只在“予不得爱身”,“辞相印不拜”略加情感,在“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稍加强调,等到了第四段,从“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部分却可以大肆渲染,18个排比句浩气长存,直至“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文章戛然而止,情感却足以渗透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展开联想,再现情境

语文教学是思想性教学的形象体现,但应避免生硬的说教,要淡化教育痕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合欢树》的内容可以让我们体味浓浓的亲情,《囚绿记》可以让我们明白挺起脊梁做有风骨的人,《五人墓碑记》又可以使我们懂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情感的净化和升华。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虽然是刘勰用来阐述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的,但从中我们亦可悟出情境对情感的巨大诱发作用。创设情境有很多种方式,音乐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孔子就曾“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教学中,我们不妨一试,如讲解《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听一曲《梁祝》中的“化蝶”,优美凄婉的韵律,一唱三叹的回环,让学生深深地沉浸在所创设的一种爱情悲剧咏叹调中,在这种情形下,翻开课本,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情感把握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于漪老师说过,语言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言技巧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渲染氛围,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使其开拓思路,省时超增效,学得轻松,却又效果明显。

创设情境范文第10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幸运52》这个节目的情境和问题情境,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思维与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

二、合作交流,理解算法

本节课的教学,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知识让学生去构建。我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还剩几朵花”,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先求什么?在算什么?”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将探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与体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合理性,同时感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相同,使计算课的学习变得鲜活起来。

然后我安排了两次讨论与交流活动。一是解决“还剩几朵”的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初步认知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接着通过讨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让学生归纳、总结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从具体问题到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完成了知识的自我构建。

三、重视应用,培养能力

在探索分数四则运算的顺序后,我组织了两项实践应用活动。首先是计算,先说一说计算顺序再计算,亦学亦练,注重了知识的生成与巩固,学与练相得益彰。我的一句问话:“两种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好?”把学生的自我反思与生生间的交流结合起来,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一种更简单的数学学习方法。如在解决“3盒果汁可以倒满几杯”时,出现了两种解题思路,有些学生这样计算: 整节计算课在解决问题中探究、运用,使原本枯燥的分数四则运算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上一篇:分子生物学实验范文 下一篇:规定情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