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潜能

时间:2022-10-27 07:02:00

初识李存老师是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封面上,从那犀利的眼神和严肃的面目表情中,我感觉他一定对学生很严厉。但在听过他一堂堂精彩的教学之后,感受最深的是,李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将枯燥的知识改编成有情节、有趣味的故事,不仅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他的讲课和蔼可亲,循循诱导,在讲中演,在演中讲,将一个教师和演员两者所具备的技能集于一身。从动作到表情,从声音到眼神,一言一行都能释放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的教学是在用心积累与精心设计基础上,在自然、真实、淳朴、投入的过程中,将授业与育人完美结合。

一、融入人文内涵,诠释音乐意蕴

一切优秀的音乐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都深深地植根于时代文化的土壤之中。无论是民间流传的民歌还是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最终反映的都是人类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化缩影。因此,对音乐本体以及它所囊括的相关文化内涵理解得越深刻,音乐的审美情感体验也就越丰富。在《走进》一课的教学中,李存老师首先播放一段最能说明典型特征的短片,之后让学生说出关于一到六个数的相关内容,即: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两种生活方式(农业和牧业);三大古文明集结地;四大崇拜;五种丧葬方式;六字经语。然后他对最具典型特征的人文地理、生产生活、信仰风俗进行简洁的梳理,为深刻地理解音乐作了相关的文化背景铺垫。接着又通过播放五首反映农牧区人民欢庆节日时载歌载舞的MTV视频,不时提醒学生们注意歌词中的“翻身农奴”四个字,通过对多角度的视听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获得了产生这种丰富音乐的文化背景信息之后,自然将生命的感悟与音乐的音响交融在一起,形成异质同构。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听得懂音乐,就必须借助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在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意蕴的同时,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使欣赏活动得到理性升华。

二、创设课堂情境,随机进入学习

以情感人、情景交融,是音乐教学获得良好课堂效果的法宝。教师应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情感渲染,帮助学生营造出情感互换的心理场,从而获得良好的音乐审美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李老师运用蒙太奇手法,从多角度精选出那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图片与视频资料,依照情节的发展和学生的关注程序,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学生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感知,从煽情到移情,从感悟到投入,自然而然地与教学内容形成同构。如在《唱响国歌》一课教学中,他通过播放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屠杀中国同胞的视频片断,唤起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之情与对遇难同胞的同情之心。然后他充满感情地朗诵国歌歌词,再让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强烈的震撼力,更使学生在情感互动与情感体验中获得一次心灵的洗礼。接下来,他又引发学生对“当今很多人的手机铃声被设置为国歌;在升旗仪式上,还有人听到国歌仍然在走动;默写国歌歌词全对的寥寥无几;升旗仪式唱国歌时,听不到唱的声音”等现象进行思考,让学生意识到,国歌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它的崇高和神圣是不容践踏的。我们不仅要热爱国歌、会唱国歌,深刻理解国歌歌词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还要知道附点音符、八分音符、三连音、休止符在国歌旋律中的表现作用。最后他用“牢记历史,居安思危”的警句作为总结,引导学生要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奋发努力、自强不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随机进入学习即是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音乐欣赏教学应始终贯彻少讲多听的原则,只有通过不断反复地听赏音乐,才能使学生在感知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的能力方面获得发展。当然,即便是听,也要有目的、有选择、有方法的听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在强化听觉体验方面,李老师的做法给人以很好的启示。他在“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的教学中,将梅兰芳、殷秀梅演唱的《贵妃醉酒》唱段依次播放一遍。在听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选段时,先播放剧中原唱视频,再播放由交响乐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奏现场实况视频和由现代电声乐器演奏的视频。这三种风格迥异的表演形式依次播放,让学生理解京剧在传承过程中是在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发生着变革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唱段的印象。在强化学生对京剧经典唱段的听觉体验的过程中,他不仅让学生听原唱,还让学生集体唱,发挥群体效应。在学生的兴趣、激情逐渐升温的同时,李老师抓住机会抄起手风琴自拉自唱京剧《红灯记》选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将课堂欣赏内容演绎得妙趣横生,高潮迭起。

三、点燃审美情趣,诱发求异思维

人们对事物发生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好奇心的驱使,教师应根据人们这一认知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如果说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成功教学的开始的话,那么当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之后,就要通过教师的诱导,将学生逐步引入“置疑一质疑一释疑―再生疑”这条求索链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最终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李老师在“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中,就通过艺术性的课堂导入和环节导人设计,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例如在课程的导入部分他先是将事先准备好的大锣、小锣、钹从包里拿出来,一个个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乐器的名字,让学生产生“置疑”。之后简单陈述乐器的打法并将乐器交给学生让其演奏。此时学生在朦胧的演奏规则要求下,必然希望获得教师的指点,这时又产生了“质疑”。接着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节奏型进行简单扼要地讲解之后,学生开始有目的地演奏。教师通过“释疑”,不仅解决了学生的求知期待,还通过“释疑”过程讲解了相关的音乐知识,而学生也通过一遍遍的演奏活动获得了节奏和乐器音响的体验。在老师指挥下学生感受到锣、钹的合奏音响效果后,紧接着李老师又问同学们听到这样的演奏会想到什么呀?学生们很自然地回答――京剧。由此,一条新的求索链又产生了。如此循环往复,随着一条条求索链的链接,课堂内容层层深入地展开,课堂气氛也逐渐达到高潮。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能通过对音乐课堂各环节内容的精心设计,巧妙的诱导和娓娓动听、妙趣横生的演绎使一堂音乐课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层层展开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使心灵获得深刻启迪,受益终生。

孙 磊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人本论”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下一篇:青青竹子会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