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多元”条件,激发学生潜能

时间:2022-07-06 01:32:08

创设“多元”条件,激发学生潜能

摘要: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指导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阐述了笔者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运用这一理论,创设多元化学习环境,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优势互补、多元评价,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果的心得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多元智能;多元环境;多样手段;多元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质疑传统智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智能由言语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节奏、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八个方面组成。个体用于解决自身遇到的真正难题或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包括各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当前西方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指导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发掘并指引学生的智能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办学层次也出现了多样化。人们在赞赏教育形势大好的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智能理论的长期深刻影响,又对学生素质的“不断下降”感到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创设多元化学习环境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可以发展的,个体的各种智能存在各自发展的较佳时期,在每一发展阶段都存在着弱势智能和强势智能。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通过适当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弱势智能的增强和强势智能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扬。研究表明,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已具有各种智能发展的基础。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于智能达到程度的影响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因而,教师应该设计相应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加纳德把实践和创新提高到了一个显著的高度。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考虑。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要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他们彻底地动起来,多角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

笔者选择了一个“软件工程”专业大专班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试验。

众所周知,计算机编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并不需要高深的数理知识作基础,一个具有一定综合能力(包括英语水平)的合格初中毕业生足可以入门,然而我国大学中不能独立写出一行完整程序代码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比比皆是。试想,教学方式多以课堂讲解、纸上谈兵为主,很多本来比较容易学的软件知识都被披上了高深莫测的神秘面纱,留下了很多悬念,怎能不使学生望而生畏拒之于远呢?教师要善于通过对趣味性问题的探讨和对实用性问题的琢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学好编程。比如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趣味性题目,运用投影设备进行动态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程序的难点,现场演示程序运行的过程和结果,甚至适当开展一些课堂讨论乃至辩论,是可以引起并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极大兴趣的。因学科特点多种多样,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多媒体实践教学广泛应用起来,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强化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各种智能。

鉴于目前高校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现状,笔者认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应先低后高,以低求高;课程的进度安排应先慢后快,以慢求快;课程的教学进程应铺设台阶、化难为易;举例宜少而精,分析应细而透;要尽可能安排较多的上机时间,一定要安排“课程实践”环节,让学生有充分锻炼、展示才华的机会。微软公司希望新进员工要有累计书写过几十万行程序代码的实际经验,为什么?因为微软公司十分看重员工的实践能力。“程序设计”是一门典型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实际编程过程中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唯有通过实践,学生才可以加深理解,培养兴趣,获取知识。比尔•盖茨及他的伙伴艾伦•保罗的编程知识基本上都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绝不是哪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传授的结果。因此这方面的真理只有一条:只要有兴趣,无师也能自通,而且兴趣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取更为重要。教者的主要作用,只是“授之以渔”而已。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编程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程序设计”的信心。用比尔•盖茨及他的好友保罗•艾伦的事例激励他们,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合理的删繁就简,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任务驱动,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了多媒体演示与板书分析相结合,对难于理解的概念设计了大量的动画说明。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成绩评定采用了量分占80%、质分占20%的人性化评分原则。通过情境教学、模拟教学、课堂讨论、上机操作、课程实践等方式,有意识地营造一个立体多维的实践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激发创造性的环境,让他们充分发挥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作用,进而提高自己的多元智能,自然兴趣大增。

尽管试验是选择在刚进入高校的第一学期、文化基础又较差的专科班级进行的,我仍然用了为期三周的时间,随堂安排了“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进行设计活动,经历了开展调查拟定课题、经过研究确定结构、分工合作写出程序、集中演讲展示成果四个阶段,模拟了程序设计开发的全过程,提高了多元智能。

2承认个体差异,促进优势互补

在“课程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不同方面的智力,还要有丰富的有利于“合作取向”的学习空间,有师生协同学习的机会。人际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协同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的转化,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

加纳德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程度的八种智能,由于智能组合形式以及每种智能的表现形式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智能是独一无二的,这体现了个体间的差异性。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智能的特点实施相应的教学手段。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可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相互辩论,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发挥协同学习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会逐渐明白团体的成功有赖于团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在小组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气质属于粘液质类型,恩格斯的气质属于胆汁质类型,他们两人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一代伟大的革命导师,树立了气质类型优势互补的成功典范。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习惯及性格和气质都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他们在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课堂上和上机实践时的外显行为都有很大区别。从思维力的角度来看,思维进程基本可以分为慢智思维型和快智思维型。慢智思维型的学生思维启动时间较长,爱好分析比对,对问题的理解比较深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记忆较为牢固,对新知识一旦发生兴趣,保持的时间较长;快智思维型的学生思维启动时间短(正是因为这点,而往往受到教师的偏爱),喜欢提问和发表见解,但思维质量稍显粗糙,对问题的理解比较浅显,兴趣的保持时间较短,一旦遇到挫折,便易灰心丧气。慢智思维型的学生性格偏内向,气质类型多属粘液质和抑郁质;快智思维型的学生的性格偏外向,气质类型多属多血质和胆汁质。

无论哪种性格、气质类型,都有优点和不足。在“程序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慢智思维型的学生多借助于性格外向学生的敏捷思路,以实现提高他们启动思维速度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羞于启齿。那些快智思维型的学生比较羡慕性格内向的学生考虑问题深刻、周到的优点,希望求助但又往往有所顾忌。在个体学习时,这些优势均难以展示和发挥。如果教者能主动做好将学生搭配成组的工作,消除内向学生的害羞心理,抑制外向学生的张扬气势,就能以长促短,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激活他们的天赋与潜能的目的。

笔者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性格和气质差异,将他们进行合理搭配,组织学习互助小组暨“课程实践” 设计课题组,实现优势互补。当然,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分组应以充分自愿为前提,让学生自由组合,教者只需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基本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的基础上稍加建议调整即可。诚然,从专业的特点来看,“程序设计”专业的学而有成者多属胆汁质和粘液质两类学生,但是作为现代人,程序和软件的概念应人人知晓。教学过程中,理所当然不能排斥气质类型为多血质和抑郁质的两类学生,况且属混合型气质的学生还为数不少。

在实施“课程实践”环节时,更应该分课题组进行,因为“课程实践”一般分为开展调查拟定课题、经过研究确定结构、分工合作写出程序、集中演讲展示成果四个阶段。开展一定范围的情况调查以确定课题,通过集体研究来构思程序,乃是“课程设计”过程的基础工作。开展调查正是快智思维型学生的优势,而进行研究又正是慢智思维型学生的优势。在不同阶段,学生会主动在课题组内推选出各种类型的最佳人选牵头完成所需做的工作。当他们在课题结束展示成果获得好评时,无不为共同辛劳取得的成果而欣喜若狂,兴奋的激情也同样会感染教者,认知活动的主体和主导双方定会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共享成功的愉悦。

3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提高

以前,人们大多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大部分智能测试也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人们都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因此,除了自我评价外,他人的评价同样十分有意义。笔者在“课程实践”的最后组织进行了课题组设计项目的成果汇报和展示。每组由一人负责讲解,另一人负责配合讲解的同学,将介绍本组课题的PPT文件进行演示,课题组的其他同学进行必要的补充,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评价的权威性倾向较重,但实际上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时同伴的肯定与认可会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评价的机会,组长评价组员,组员评价组长,让他们在反思中学会学习和管理。“课程实践”的试验成果是显著的,学生对本组课题的讲解头头是道,他们制作的PPT文件有声有色,“课程实践”的全过程充分展示了他们日益增强的言语语言、音乐节奏、视觉空间、人际交往、

自我认识等多元智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和从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小结

高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备加关注那些爱幻想、爱标新立异、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通过激励评价启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实践、解决问题,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提倡教学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促使学生由维持性的学习转变为创新性的学习,智能化、创新化的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方面显现了实效。

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张扬。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探索并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是新形势下历史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

上一篇:基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地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 下一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