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下职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12 08:28:53

通识教育下职校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一、通识教育解读

(一)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

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耦合之处在于对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的关注。全人即完整的个人,强调个人智力、尊严、人格的完善和充分的自我发展。全人教育是指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针对现代教育中“非人化”回应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倡导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包括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隆•米勒认为“全人”包括六个素质,即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全人教育就是以这六项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完整知识、完善人格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全人教育可以缓解现代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价值观错位、生命迷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全人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要求学识与人格的平衡、个人与群体的平衡、身心与灵魂的平衡。作为“全人”,完整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识教育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的知识广度获得拓展,而且通识教育用整体观来构建知识,能使学生获得整体发展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进而使学生人格完善。这与全人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正如1945年哈佛《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提出,通识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有全面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完整的人格的有教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全人教育是教育的诉求,而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有效途径。作为完善的人,需有完整的知识构建,认为不同的学科只是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学科彼此间有着广泛的联系。而通识教育主张以整体观看待知识,认为知识不是割裂的,而是系统的。强调人文、社会、自然的互动和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则体现出全人教育的知识取向。

(二)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通过知识的内化进而转化为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与气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实质上,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综合提高。通识教育主张文理会通、古今会通、中外会通。知识的贯通学习及自主掌握是人文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奠定学生人文精神的手段。

二、职校公共艺术教育释义

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指职业学校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展的一种素质教育。它以提高受职校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发展职校生的创新思维,陶冶职校生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最终以促使其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通过包含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实施。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作为职校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公共艺术教育不以传授专业技能知识为目的,从人文角度,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得到审美经验并内化为气质品质,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培养职校生审美情感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职校公共艺术教育

唯物论认为,世界万物在一定条件下构建起联系。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虽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概念,但两者在内涵上却有着渊源。厘清两者的关系,可以为通识教育开拓研究领域,同时可以使艺术教育拓宽研究视野。

(一)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思辨关系

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两者的契合之处是以通识教育的观念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艺术教育以艺术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艺术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来实现人的完整、自由、和谐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发展思维。这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1.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追求人的自由发展

从历史上看,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主张人的自由发展,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那时的“自由教育”中包含艺术教育。可见,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同源。从艺术教育本质上看,艺术教育亦是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文克尔曼认为“艺术之所以优越的原因是有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追求人的精神上、心灵上的自由。这与通识教育一脉相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形成的《艺术教育发展路线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参与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机会。”艺术作品中多数不充斥功利性,容易以最纯真、质朴、原始的情感打动人心。通过艺术教育,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感受无功利性的喜怒哀乐,在情感领域中获得无限的自由。

2.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诉求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的是感情和理性相统一,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即完善人格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形成包括智能的发展、道德完善和品格的提升。追求完善人格的形成是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完善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美的熏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艺术所表现的美具有和谐有序的特点,其平衡性使人身心得到满足而愉悦,进而使情感纯洁、情操陶冶、心灵净化。艺术教育能够通过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品质。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其高尚情操,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进而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使其心灵净化、情感升华。对于艺术教育能够使人身心合一的作用,古今中外有着共识。《论语•宪问》中孔子回答子路怎样成为完人时说:“若臧仲武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可见,孔子认为“诗、礼、乐”是培养完人的途径,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由诗开始,以礼为依据,最后由乐完成。《美国教育国家标准》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实施为通识教育的目标达成提供了可能性与实施路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智能发展。智能是个体认知方面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创造力是智能的最高表现。近代心理学家在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和诺贝尔获奖者的大量研究后得出结论,天才的重大特征不是智商而是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艺术可以增强人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改善认知思维品质,培养创造力。其原理是艺术本身是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在内多向思维的活动。通过艺术创作、欣赏等环节,调动多种思维运用,起到培养、锻炼智能的目的。生理学认为负责艺术形象思维的右半脑的启动可以抑制负责科学的左半脑抽象思维的兴奋,以至左右半脑平衡,人们可以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暂时的放松,从而劳逸结合,达到事倍功半。科学史上很多杰出科学家都是这种平衡协调发展的典范,以至于国外很多综合性高等学府均把艺术课程列为必修课。可见,艺术教育的启智作用是真实存在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道德完善。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审美形象唤起审美主体的情感来理解和体验审美客体。此时,美便是一种理想中的载体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连。对美的追求过程,实质上是在认识与道德、现实与理想之间作出了批判的选择。正如柏拉图说:“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一旦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荀子在《荀子•儒教》中说:“诗言是其志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可见,艺术在思想志向上、道德规范中均发挥作用。

3.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彰显强烈的人文情怀

“人文”见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辞海》对“人文”的界定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综上,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传承人类文明。而艺术教育认知功能不仅同通过艺术作品来认识世界和历史,而且可以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代人的生活。雅思贝尔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决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敬畏心来对待陶冶的本质,这些都可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层次的标准。”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为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悠久的民族历史、、生产方式;蕴藏着人类最具代表性的伦理哲学;承载着人类最美好和最理想的情感和趣味;折射着真、善、美的价值观;散发着浓郁而强烈的人文情怀。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

1.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诉诸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必修课成为职业学校的课程的目的是解决职校“半人”教育现状。所以,职校生公共艺术教育有着比其他学校性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更为强烈的紧迫感和必要性。这就要求职校公共艺术教育要确立以学生整体人格的培育,素质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通过艺术欣赏教学,使学生获得理解、想象、情感的艺术体验,实现受教育者与艺术作品的共鸣,从而将艺术作品中美好而高尚的情感内化为人的心灵,外化为人的行为,真正使艺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自由发展、完善人格的教育。

2.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向应从人文角度诉诸实践教学

从人文的角度实施公共艺术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强调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淡化艺术理论和技能培养。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就在于实施对象是非专业的职校生,切不能把艺术课上成纯艺术理论的讲授或是艺术技能的传授,而是以人文的角度切入教学,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用人文的眼光和价值观去审美,从而看待所有的事物,达成豁达、包容的人文情怀,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3.职业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应以开放、多元的视角实施

开放、多元的视角审视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本身就把职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定位在通识性上。对于艺术的内容进行连接和整合,或是艺术门类间横向交叉融合,或是某一艺术门类知识的纵向拓展,使其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拓展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广度。这在教育部刚刚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中已做明确要求。通过跨学科、跨门类的知识的整合和对话,可以激活学生的灵感和想象,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多层面的知识贯通、交叉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底蕴。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公共艺术教育亦然。既然如此,职校公共艺术教育应以多元化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发展。期待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职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解决职校“半人”教育现状,促进职校生完善人格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作用。

作者:丰欣欣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论文 下一篇:乡村中小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