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阅读能力

时间:2022-10-12 03:46:14

怎样提高阅读能力

怎样提高阅读能力?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其原因,大半是中、高考占的比重很大,为了多得分,不得不重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认识却是很肤浅的,眼光也是短视的。要知道,阅读,在人的整个学习中地位最重要,意义最深远。因为“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能力是学习的根本能力”。不仅仅是学语文,学任何一门知识都必须以阅读为基本方式,以阅读能力为基本能力。所以,提高阅读能力绝不仅仅是为了中、高考,而是为了现在的所有学科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的终身学习提供条件,为一生的工作奠定基础。何况,要真正提高阅读水平和能力,也决不是多做几道练习就能济事的,更不是把课文都编成练习题就能奏效的。练习是必要的,但绝不能代替阅读实践;结合课文出些思考题也是必要的,但绝不能把一篇篇完美的文章都肢解为一堆零散的题目。因为这样做背离了阅读实践的正途,它的短期效益必然埋下长期的隐患。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走上阅读的正途,只有走正途,才能真正具备阅读能力,而只要具备了这种真正的阅读能力,就不但不惧怕中、高考,而且会对各门学科的学习,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深远的积极作用。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

我赞成“因文得意”说,即阅读的本质是一个因文得意的过程。文,指的是文字、语言,延及篇章结构、表达方法技巧等等;意,指的是知识、思想、观点、情感等等。因文得意,就是凭借作品的文字、语言、篇章结构、表达方法技巧等形式,发现并获得知识、思想、观点、情感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发现并获得表达方法技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发现”和“获得”。没有“发现”,就没有“获得”,“发现”是“获得”的前提。试想,读了一篇文章,却什么也没有发现,还怎么会有什么获得呢?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去发现,把“发现”放在首位。发现得越多越深,收获得才可能越多越深。但是,发现了的东西却未必能够自然获得,这犹如种地,丰产了却未必一定能丰收。要想在丰产的基础上丰收,还必须认真下一番收割储藏的工夫,否则,满地的粮食只会烂在地里,不会成为衣食之源。阅读也是这样,如果只是满足于发现,不再下一番获得的工夫,那么,所发现的东西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不会化为己有。由此可见,提高发现与获得这两大能力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这是阅读的本质和规律昭示给我们的方向和道路。

怎样提高阅读发现和阅读获得的能力?

我赞成“交流交换”说。就是说,阅读发现和阅读获得的过程本质上是读者通过读物与作者进行交流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流交换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阅读的效果;而提高这种交流交换的数量与质量,首要的不是取决于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取决于读者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比如,一个文盲,不可能实行阅读,因为他不具备起码的知识基础。一个二三年级的小学生,可以读童话,有的还可以读《西游记》、《水浒传》,津津有味,甚至迷恋其中;但是,让他读《三国演义》、《红楼梦》就会兴趣索然,读不出什么名堂。什么原因?就是这么小的读者不具备应有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与作者无法进行交流交换。可见,文化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是阅读的根本条件。文化知识越丰富,人文素养越高,在阅读时与作者交流的范围就越广阔,交流的层次就越高深,其结果,交换回来的东西数量就越多,层次就越高。换句话说,你付出的有多少、多高,交换的所得就相应地有多少、多高。而你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并没有因为交流交换而失去一丝一毫,而是通过这种阅读中的交流交换使自己的文化知识进一步得到丰富,使自己的人文素养进一步得到提高。这就像滚雪球一样,你原有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就好比一个小雪球,满地的白雪就好比读物,把小雪球放到雪地上去滚就好比阅读,小雪球能滚回多少雪,主要取决于雪球的体积,体积越大,滚在球面上的雪就越多,随着雪球体积的不断增大,每次滚回来的雪也就越来越多,这就是所说的良性循环。因此,大力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境界对于提高阅读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阅读本质和规律昭示我们的一个根本途径。

怎样通过与读物交流交换实现真正的获得?

实际上,阅读的获得并不像滚雪球那样容易,那样自然天成。真正的获得,是读者的一种内化的结果。所谓内化,就是把文章所表达的内容(知识、思想、观点、情感等等)及其表达方法技巧经过读者的筛选、加工转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要实现内化,首先要做到筛选。一般地说,做到筛选并不难,任何人读任何书面语言产品都会按某种标准作出自己的评价,都会有一个是非优劣的判断,谁也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古脑儿地兼收并蓄。这种评价判断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筛选的过程:认为好的、有价值的,留下来为我所用;认为不好的、无价值的,则弃之不用。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选择的标准。正确的选择标准会产生正面的选择结果,错误的选择标准将产生负面的选择结果。比如,同是读历史著作,一个致力于反腐倡廉的人,就会着力选择那些反腐案例、惩贪政策,从中汲取经验,古为今用;而一个野心家,则会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培植党羽、如何夺权上,从中捞取阴谋伎俩,以图不轨。可见选择的标准问题是多么重要。然而,选择标准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也并不玄妙,从宏观上说,和做人的标准是一致的。只要有了正确的做人标准和目标,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至于微观的筛选方法技巧,当然是需要讲究的,因为它能提高筛选的效果。我要强调的是,筛选的方法技巧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为正确的选择标准服务,也可以为错误的选择标准服务。因此,在端正阅读的筛选标准的时候,一定要和端正做人的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阅读的一个永恒的课题。

在实现阅读内化的过程中,有了正确的筛选,仅仅是提供了内化的对象,要完成内化,还需要三个基本环节,这就是记忆、理解、储存。

记忆是第一位的。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学习;一个人,不管他接触过多少知识,如果只是听说过,只是见过,而没有起码的记忆,那他就等于没有知识。许多知识,往往不是理解之后再记忆,而是记忆之后再不断加深理解。阅读也是这样,有没有效果,不但取决于有没有发现,有没有正确的筛选,还取决于发现、筛选之后有没有记忆;阅读效果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发现与筛选的数量与层次,更取决于记忆的质量。不管你读了多少书,只有记住了的东西才可能属于自己。事实上,人们在阅读时都有某种程度的无意记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记忆,才有了一定的阅读获得;也正是因为这种记忆是无意的,所以阅读效果不高。可见,在阅读中,强化有意记忆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个环节――理解。记忆仅仅是阅读获得的开始,而不是结束。记住了的东西还必须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有使用价值的知识。如果停留在简单记忆阶段而止步不前,那些记住了的知识就会成为僵死无用的知识。这种僵死无用的知识记得再多,也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上的获得。理解,就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获得的关键环节。理解什么?从一词一句到思想观点,从篇章结构到方法技巧,都需要理解。由于读者的自身情况千差万别,他们对作品的感受各不相同,所以,理解的重点应该允许有别。但是有一条原则是共同的,这就是首先要理解作者的本意。不管你对作品中的哪些东西感兴趣,首先要理解的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情感,什么用意,而不是读者自己的“我认为”、“我觉得”。读者的“我认为”、“我觉得”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但这是读者的感受、评价和再创造,而不是作者的本意。读者的“我认为”、“我觉得”不能代替作者的本意,它只能产生在理解作者本意之后,而不是之前。只有这样,才能为真正的阅读理解打开通道。

最后是储存。这是最高层次的获得。记住并理解了的东西开始属于自己了,但还不是完全属于自己。要完全属于自己,还必须完成储存这个环节。储存,不是最后的通常意义上的强化记忆,而是结构化的图式储存。据心理学家研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是以综合图式的形态存在着。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情感、智慧等等,不是杂乱无章的生塞在脑子里的,而是以一种综合的有机的结构化的图式形态储存着的。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的“语文知识树”,就是一种结构化了的图式储存(当然,这种结构化的图式储存具有魏书生先生的个性特色,能否转化为学生的结构化图式储存,还要取决于学生各自的转化机能),这种状态的储存可以随外部条件的刺激而随机自动取出,加以应用,发挥作用。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有些知识自己觉得记得很牢靠,就是到时候用不上。这不是记忆出了毛病,而是所记的那些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没有达到结构化图式储存的境界。事实上,我们在学习中、工作中解决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调动出来的那些知识、技能、思想、观点、情感、智慧等等能发挥实际作用的东西,都是已经结构化、图式化了的储存。在阅读中,读者头脑中的这种结构化的图式储存也就是与作者进行交流交换的主观条件,而每一次阅读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将已经记忆并理解了的东西融入原有的储存结构图式,或补充之,或完善之,或部分地改造之,唯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算真正有了阅读获得。实际上,人们的阅读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这种性质的获得,只不过许多人在许多情况下处于自流无意的状态,因而收效甚微罢了。提高阅读效果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把这种自流无意状态变为自觉有意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结构化图式储存的效果。这是阅读本质和规律昭示我们的又一个重要使命。

阅读的这种因文得意的过程就是由这样一些基本的链条构成:发现,筛选,记忆,理解,结构化图式储存。这些基本链条环环相扣,前者必须发展到后者,后者必须以前者为基础。每一个链条都必须结实,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虚化。整个阅读过程都要努力克服自流无意状态,保持自觉有意状态,如此才可能取得阅读的最佳效果。而每一次这样的阅读,又会使读者的结构化图式储存提升一点层次,也就是丰富一点知识,提高一点人文素养,为下一次的阅读,为下一次的与作者交流交换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更雄厚的资本,这才是最佳状态的良性循环。

(选自《中学生语文学习指航》河北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历尽苦难 痴心不改 下一篇:小竹篮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