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原则和实现路径

时间:2022-10-12 03:29:5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原则和实现路径

摘要:作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治理形式,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建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不断探索其实现路径:扩大协商民主主体的范围;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开创和完善协商民主的运行载体;拓展协商民主的发展领域;培育协商精神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2-0016-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人民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十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大任务,并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地位作用、发展要求和实现路径,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重要指向。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正在走向成熟。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原则和实现路径,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派等共同创立的新型民主形式,已经广泛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之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协商民主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方式。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协商民主、选举民主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其中,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两翼”。协商民主一直起弥补选举民主不足的重要作用,这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式的发展和完善[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之中,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彰显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容纳不同利益群体的各种诉求,有利于落实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和优越性,进而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2]。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

未来7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政治清明、社会民主的优越政治环境。党的十将“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内涵。可以说,小康是一种以民主发展为特征的社会现象,小康社会的实现要求以政治民主为有力的政治支撑。从邓小平借用“小康”一词提出小康社会,直到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小康社会的理想日益显示出其深层次的意蕴。为了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了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及其制度的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理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天然的融合性,是一种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有效的社会治理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理念能够有效化解社会冲突、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权利、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3](p.13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奉行“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协调平衡”等核心价值理念,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动员社会各个阶层对重大问题特别是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进行讨论、协商,形成各方都能够接受的妥善方案,最充分地调动社会各方人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协商过程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协商民主不仅注重民主的程序和形式,更注重民主的实质过程;协商民主不回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多元化冲突,而是鼓励有序政治参与,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协商机制,进而容纳、整合与平衡各个不同阶层的多元利益诉求[4](pp.206207)。协商民主的这种发展优势,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改革共识,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合力。

(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

正如奥地利学者凯尔森所言,“现代民主完全是建立在政党之上的;民主原则应用得越彻底,政党就越重要”[5](p.155)。同样,民主制度越健全,民主原则越完善,就越有利于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将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资源、利益诉求和发展需求等整合并吸纳到既定政治体系之中。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能加强中国共产党与派的亲密友党关系,又能保证中国共产党汇集广泛的利益诉求,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自身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还能推动我们党建立科学民主决策体制机制的进程。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全社会搭建多种社会力量有序政治参与的广阔平台,推动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使得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而有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6]。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原则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状况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需求相比还有相当长的距离。继续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需要遵守如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基本原则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是马克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反对个人的正当利益,而是把尊重、发展、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作为奋斗目标。在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是围绕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展开的,同时注重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和民主诉求。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指导思想,并且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二)以借鉴西方协商民主有益成果与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相结合为原则

兴起于20世纪晚期的协商民主理论,吸收了各种民主理论的合理内核,如今已成为民主国家的一种有效制度设计。协商民主强调协商各方的主体性、公共协商的过程性,主张在自由、平等的公民之间进行讨论、协商、对话和争辩,追求公民意志的真正体现[7]。协商民主使协商从政治手段上升为制度安排,将协商主体从政治精英扩展为广大公民,推进了现代民主向实质性民主的转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需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的精华和成果,同时还要从中国社会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多元化的趋势出发,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2]。

(三)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派主体作用的原则

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派在人民政协中发挥着协商民主的主体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离不开派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派的利益代表功能,将其参政议政的民利落到实处,理性地表达诉求,负责任地提出建议[8],并在充分、民主、平等的协商讨论中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进而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把协商民主这一民主形式建设好、发挥好[9]。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强调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目标实现上是一致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四)坚持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和形式拓展相结合的原则

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所在,也是发展协商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发挥着重大而又独特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形式。同时,作为一种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深圳福街“草根商会”、南京“市民论坛”、听证会、德加社区网络论坛等,都是协商民主的好形式。随着民主意识和参政需求的不断增强,要求我们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积极鼓励创造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方面的协商形式。总之,在推动人民政协成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形式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拓展协商民主的形式,使其领域更宽、范围更广。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途径

任何民主形式都有一个不断建设、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经过60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着精英主义倾向、过于理想化的诉求、缺少公正的协商制度和程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10]。这就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一步扩大有序政治参与,使我国社会更加和谐有序、更加充满活力。

(一)扩大协商民主的主体范围

扩大协商民主的主体范围是协商民主发展的首要内容。我国政治协商主要在党派之间进行,而国家与社会团体、行业组织、新兴社会阶层以及公民之间的协商机制尚不健全,协商渠道还不畅通。因此,需要在继续完善党际之间协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顺畅的社会民主协商机制,进一步拓展协商主体的范围,将更多的主体吸纳到协商民主的过程中来。

1.将新兴社会阶层吸纳到政治协商过程中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生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他们为了维护本阶层的利益,积极投入政治参与活动。“在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新兴社会阶层一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公共协商精神和公民意识较强,能够以理性的方式参与政治。他们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对现有政治秩序持支持的态度,并对未来中国寄予希望。”[11]他们希望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代表自己的界别,在协商民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建议。基于此,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必须重视新兴社会阶层的力量,积极吸纳新的社会阶层到政治协商过程中来。

2.不断增强界别委员的代表性。“在协商民主中,履行协商职能的主体是公民;在人民政协中,履行协商职能的主体是政协委员。”[12]当前我国的政协委员具有明显“精英化”的倾向,社会精英在政协委员的人数中占据较大比例,广大社会底层人士较少进入政协委员圈子,这就需要改革各界别政协委员的层次结构,扩大各界别政协委员的代表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需要适应不同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发生的变化,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与诉求,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进一步充实相关界别的代表人数,适当扩大基层代表人士。要通过加强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建立政协基层联系工作室,为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搭建顺畅的沟通平台,积极吸纳新兴社会阶层代表,反映各界别群众、各阶层代表的利益诉求和参政意愿,实现政协委员的大众化,最大限度地容纳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13]。

(二)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因其真实的民主基础而具有极为深刻的内涵,需要一整套完整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予以承载。为了更广泛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协商民主中更好地行使民利,我们需要不断地推进协商形式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3](p.259)。

1.规范协商形式的程序和组织方式。协商民主的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至关重要。地方创造出各种民主协商形式,为研究协商民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个案和样本。在协商民主运作过程中,需要对民主协商会、民主恳谈会等协商形式的程序和组织方式进行规范,通过加强程序和方式的制度化建设,开展广泛、深入、多层次的民主协商,促进公共决策真正做到公开公正、民主透明和科学理性。尤其是在确定协商民主的程序时,应该明确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定、协商会议的参与人员、协商议程、协商决定的公示和公布、协商决定的实施和监督五个方面的问题。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实施协商民主的五个环节,虽然这五个环节实行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但这些环节的确定进而形成条例可以使协商民主朝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的方向发展[12]。

2.完善协商民主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要推进协商民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机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协商民主的现实政治制度基础。实行民主协商与多数表决相结合,是我国协商民主的政治运行机制。基层民主协商与社会自治制度,是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社会基础[6]。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民主政治意识的增强,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制度,积极探索完善协商民主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要使协商民主成为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资源,就需要使协商民主具备有力的制度保障,把所有的协商程序都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平台上。例如,要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公民旁听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公民批评和建议制度、代表接待日、民主监督制度、检举制度等,并将这些制度作为实现协商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高领导决策水平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

(三)开创和完善协商民主的运行载体

除了人民政协制度、党内协商民主制度等典型的协商民主载体外,我国还出现了诸如“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网络协商民主”等极具时代特色的协商民主载体。这些载体在反应民意,缓解党群、干群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以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参与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一个重要途径,网络公共论坛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发源地、公共协商的重要场所,从而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开辟了新的渠道[14](p.350)。因此,需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工具,探索多样的协商民主形式,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民主协商的渠道,促进网络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

第一,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的硬件设施建设,通过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全体公民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扩大互联网的覆盖面,从而实现网络协商民主主体的普遍化。第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网民参与网络协商民主提供制度规范:一方面要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公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公共参与的各项民利;另一方面要有效地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第三,政府在网络协商民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建立起政府和网民对话协商的制度,在重大决策之前鼓励网民参与讨论、建言献策,而后将网民的意见汇总作为决策的考虑因素。同时,建立引导网民理性讨论的制度尤为重要。政府跟踪网民公共论坛的讨论情况,鼓励参与者各抒己见,相互包容和尊重,引导网民围绕公共利益,开展理性思考和发表建设性意见[3](p.277)。

(四)拓展协商民主的发展领域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有着广泛的领域,协商可以在国家层面或公民层面进行,可以在政治领域或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进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首先产生在国家制度层面,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这在国家制度层面上规范了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模式和方法等。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同样也应不断扩展自己的发展领域。

1.协商民主需在政治领域中广泛应用。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传统政治领域主要有三个,即人民政协、统战部门和人大。在发展趋势上,协商民主在基层民主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符合中国渐进发展的民主政治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更加强烈,协商民主在政治领域的表现形式日益丰富。要在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中引入大量的协商机制,使得政治生活的实际运行处处体现丰富的协商色彩,从而保证这些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为我国协商民主提供扎实的制度基础。

2.协商民主在经济领域中不断扩展。随着近年来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员工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企业内协商民主”成为我国协商民主新的增长点。让员工参与涉及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的决策,已成为企业民主的重要表现,比如集体协商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劳动恳谈制度等在我国许多企业得到了发展。当前仍需要进一步推进一系列旨在促进社会公正、减少贫富差距、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举措,提高人们的经济福利、受教育水平,在整个社会上形成自由、平等、开放的观念,增强参政意愿和参政能力,从而有力地推动协商民主在经济领域的实践。

3.协商民主在社会领域的深入实践。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容不断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社会协商正逐渐成为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社会协商可以通过对话、谈判、讨论等形式沟通情况、消除分歧、妥协让步,最终实现社会公正。近年来,社会协商在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各种形式的听证会制度、民主恳谈制度、领导接待制度、协商民意测验、民间公益参与、便民窗口、民主评议会、市民对话“一把手”等。在制定社会政策过程中需要大量引入社会协商,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有效地把各级领导机关与群众联系起来,进而促进和完善科学决策机制,为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合法性支持[14](pp.333342)。

(五)培育协商精神的文化基础

加强公民公共协商精神的培育,增强公民民主政治意识和责任感,是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基础。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和谐理念的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使得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具有了较好的结合点。随着协商民主实践的发展,一种新的政治协商文化正在我国兴起。例如,每月或每两个月一次的协商会议,已经慢慢在创造一种政治协商文化,人们逐渐习惯了观看会议公告、信息公开以及协商、讨论、对话等[15]。这种政治协商文化至少包括平等、自由、包容、和谐、合作、公开等核心价值理念。

政治协商文化所蕴含的公共协商精神,不仅表现为公民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而且表现为公民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展开协商讨论、主动表达意见,从而使立法机关把社会普遍的诉求和公众关心的问题纳入国家的立法议事日程。当前,加强培育公共协商精神就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以及积极而负责的权利和义务意识。要逐步培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理性妥协、包容和谐、沟通协商、尊重公共利益的公民意识,让人民积极参与到协商的过程中来,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各种利益诉求问题[15];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党员干部和行政领导树立协商民主观念,拓展协商民主的范围和形式,推进协商民主更加广泛、多层和制度建设,将协商民主融入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从而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执政的能力和水平[16]。

参考文献:

[1]张爱军,高勇泽.协商民主的内在关联性及其地位――基于中西方协商民主发展的环境视角分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5).

[2]庄聪生.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7).

[3]陶富源,王平.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论[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刘佳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C]//十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6]李火林.论协商民主的实质与路径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7]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J].浙江社会科学,2005,(1).

[8]吴棉国.充分发挥派在政协协商民主中的作用[N].团结报,20130618.

[9]吴学军.派在协商民主中的地位与作用[J].四川统一战线,2009,(6).

[10]陈家刚.协商民主的价值、挑战与前景[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3).

[11]史为磊.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与实现中国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7).

[12]李君如.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7,(2).

[13]马向萌.协商民主理论对人民政协界别设置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8).

[14]李仁彬,黄国华.中国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探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15][澳]何包刚.中国协商民主制度[J].陈承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16]黄卫平,陈文.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对“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的思考[J].理论探索,2005,(6).

上一篇:我们的罗老大 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