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质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2-05-18 05:26:29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质与路径选择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政治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步成为一种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以达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拓展社会主义民主广度和深度,提升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目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为研究其“制度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5-0049-0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与选举民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统一的一种民主实现形式。在探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和进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过程中,不能忽略协商民主在中国已经制度化的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从一种低效率、不规范、不健全的单向度实践形式,向覆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领域的全方位的工作机制和制度系统转变,就必须实现自身的制度化发展。这是因为从外部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变化,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规范和程序具有内在的变动需求。从内部来看,协商民主制度本身无论怎么合理、怎么完备,都会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因此,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关键和重点在于强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过程。这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发展将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不但打破了协商民主只能依附选举民主的政治神话,弥补了选举民主的缺陷和不足,而且在选举民主的基础上确认了协商民主的政治合法性和社会正当性地位。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内涵

科学界定与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内涵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前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民主实现形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在相应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条件支撑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主体性和尊严性的契合,实现人类社会走向善治与善政,实现人类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价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包含于协商民主大集合之中,是协商民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主张在完善的选举民主基础之上,通过协商信息的公开透明、自由平等的对话和讨论方式,以公共协商民主的理性和公正价值理念贯穿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赋予决策充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实现决策结果的实效性和执行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风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三大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人民民主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以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为原则,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协商平台和协商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质

从理论上来讲,有制度就必然有规范,有规范就必然有程序,没有程序、没有规范就不能被称为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内涵决定了其作为一种合理的制度设计形式,必须在理论化、实践化的过程中保持动态的发展与完善。因此,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树立协商民主制度的公信力,使协商民主成为社会民主政治过程中的必须和法定程序,实现其作用发挥的动态化和常态化。

首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是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使协商民主制度实现从非正式系统到正式系统、从不健全到健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协商民主实现从党的意志、政策文件向国家法律法规形式的制度化转变;由主要涉及党际协商向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和社会群体互动协商的制度化转变;由狭隘的、单独的协商向更加广泛的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的制度化转变,不断实现协商民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成为具有实际约束力的共识性制度形式。

其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规范化是协商民主确立统一的主体、对象、范围等方面的规范,以避免协商民主运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协商民主规范化能以法律法规方式保证社会各阶层、各利益主体在协商民主中的平等地位,明确协商主体在协商之前、协商之中和协商之后的权利义务,从而保证协商民主的有效有序进行。在当前,对口协商、专题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和基层民主协商是重要的协商平台,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然而,协商民主的形式和范围在实际社会政治实践过程中已有较大的丰富和拓展。例如,人大的立法听证会,党委和政府与公民互动的民主恳谈会、直接对话制度、与企业对话制度、网络协商与征求意见方式,乡镇基层的民主听证会,村级的民主评议制度等。这些丰富、多样化的协商形式需要我们对之加以引导和规范。

再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程序化是对协商的议题、时间、内容和成果的制定和实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程序性规定能够从制度上保证协商民主的程序化。协商议题和内容一般是由党委或者政府提出和确定的。但是从协商民主参与主体多样化的客观现实来看,参与协商的主体所提出的重要建议和议案都可以成为协商的议题。要将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之中并将协商程序公开化,能够加强人民群众对协商过程和协商结果的监督,推动协商成果的采纳、落实、转化以及反馈,从而增强协商民主在决策之后的实效性。

最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能培育公民参与精神以及对协商民主的价值认同,能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能实现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能推进政治体制结构的合理化。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协商民主将推动党和国家政治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为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奠定基础。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能在根本上提升当代中国政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保证了人民当家做利,拓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的广度和深度。

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路径

在政治学中,制度即规程,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准则和办事规程。制度化则是各个组织和团体借此而获得这种影响力的过程。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首要是保持制度实施的常态化、动态化。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客观要求和根本特性。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公民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组织在一定范围内对特定事物的价值、功能、意义所达成的共识和认可。共同的价值观需要有规范来支持,需要根据共同的价值制定相应的原则和规范,把人们的行为纳入动态的系统模式之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得到全社会认可,是全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的理想、信念、原则、路径、目标等要素,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所形成的稳定健全的价值定位、价值指向和价值共识,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思想基础。要培育公民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规范政治行为、塑造政治文化和提升公民政治素质等方面的价值认同,增强公民在相应程序和规则保障下通过对话、讨论、谈判、审议等形式实现充分协商与充分民主的价值共识。要使人民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泛、多层、制度化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促进党和政府树立民主执政、科学决策的理念和思路,提高公共权力的透明度,畅通公民社会利益表达渠道,构建完善的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机制等方面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法制化和程序化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产物,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功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制度化程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已经从统一战线制度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并具有上升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趋势。只有提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法制化和程序化水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才能收到实效。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发展首先必须实现法制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上升到国家政治制度层面并纳入法治轨道。要制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法律法规,使协商的组织主体、内容形式以及规范程序由国家法律来保障,使协商是由国家法律法规而不仅仅是由党和政府的文件来规定,使协商广泛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使协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协商具有权威和公信力,使协商民主成为各个社会群体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发展还要实现程序化。协商民主程序化是保证协商民主规范有序运行的必要保障。对于协商主体、议题、时间、内容、形式、结果以及监督等方面要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以保障协商的规范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程序化尤其要注重决策过程中的有关刚性规定。党的十明确提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时效性”。它强调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都必须进行协商,都要给予参与者充分的准备时间,对协商的准备程序、意见表达程序以及监督程序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同时,增强协商实效要把协商全过程置于人民群众监督之下,重视协商决策成果的落实和转化。

(三)扩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主体和范围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利益关系纷繁复杂,利益群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利益冲突日益突出。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提高我国政治体制的适应性和政治合法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将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政治民主需求以及利益诉求纳入到体制框架内进行有序释放。

一是要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协商主体。协商民主的本质在于政府、各类政治团体、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公民能公正、平等地参与到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对不同主张和观点进行平等、公开、理性协商,使政治治理与社会发展具有深厚的合法性基础。可见,参与是协商民主的核心。协商主体应该包括执政党、政权机关、社会组织、基层组织、派、政协组织、公民个人等。这样才能夯实社会协商民主制度的基础。

二是要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协商范围。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以政治协商制度为主向政治协商制度与社会协商制度并重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仅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领域开展,也要在其他领域就经济社会发展和涉及群众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方面广泛施行。要不断扩大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和多层性,在协商民主的渠道、平台、形式以及范围方面进一步满足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需求。

(四)完善和畅通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渠道和平台

渠道和平台是协商民主制度化顺利进行并收到实效的依赖和保障。首先,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要推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法制化进程,健全和完善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制度体系。其次,要发挥国家政权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其他渠道的积极作用。协商民主还应该依托各级人大、政府机关、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组织等渠道开展协商。只有充分调动各组织、各行业、各部门的协商积极性,协商民主在中国才会有生命力。再次,要积极开展基层协商民主。社会层面的基层协商民主刚刚起步,其制度创新和发展空间还很大。因此,处于社会基层的社区、团体、企业等应大力发展协商民主,才能使协商民主在国家、社会、基层三个层面得到全面展开。

(五)丰富和完善协商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是一个理论研究问题,更是一个民主政治实践问题,需要对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和实现形式进行坚持、完善和发展。协商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实现形式是协商民主有序运行的必要保障。协商民主不能成为组织机构和领导个人的随意性选择,而应该成为民主政治的程序设计和运行机制。

首先,保障协商民主主体广泛的知情权、表达权以及组织化、有序化、理性化的政治参与权利;保障协商民主客体的多样性,就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以及公民切身利益问题等方面进行民主协商;保障协商民主目的一致性,广泛吸收社会各团体、各党派、各界别、各方面在决策前和决策中进行协商和对话,赋予政治经济社会事务决策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其次,明确和规定协商民主的主要步骤。构建完备的协商民主步骤是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基本要求。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定、协商时间的确定和规范、协商过程的运行和公开、协商结果的落实和反馈等环节都应该由完善的运行机制来保障。

再次,建立健全协商民主信息开放与监督评价机制。协商民主信息公开对于协商民主的监督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协商背景、协商议题、协商主体、协商共识等实体信息以及协商调查、协商材料、协商起止时间、协商结果落实转化等程序信息要对民众进行对称性公开。要建立健全各种各样的听证、旁听制度和新闻媒体的跟踪报道机制,充分发挥它们对于协商民主的特殊监督作用。在此基础上,要完善协商民主的效果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民主评价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违规惩治机制等。

最后,丰富和完善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一方面,要借鉴和吸收西方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另一方面要挖掘本土协商民主实现形式,创造新的协商民主实现形式。

上一篇:从校车事故谈政府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 下一篇:做优秀爸爸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