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的争议与建议

时间:2022-10-12 12:12:32

人民币汇率的争议与建议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汇率开始随着国际收支变化、资本流动而浮动。随着各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汇率因其浮动的特性,已经逐渐成为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反应经济金融变化以及实现其政治目的的重要调节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人民币汇率在1981年1月、1994年1月1日、2005年7月21日、2007年5月27日以及2010年6月19日进行了五次改革调整,外汇管理当局对外汇的管制逐渐降低,人民币由固定汇率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调整,由盯住单一货币向盯住一篮子货币转变,并逐步由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过渡。

由于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尤其在东亚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金融经济的晴雨表,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而国际贸易收支平衡以及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人民币升值的争议

2010年,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人民币重回盯住美元的制度,危机过后,人民币升值成为争议与焦点。国外学者认为,人民币随美元贬值而被低估,中国商品出口增加,占据国外尤其是美国市场,影响了美国企业的影响力,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因此美国呼吁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并对中国商品实施反补贴与反倾销策略,并且表示人民币是否升值“取决于中国”。但这种观点与策略对中国可以说是片面而且不公平的。

首先,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美国的贸易失衡问题。如果美国国内经济依然不景气,其宏观经济政策与结构不做调整,即使人民币升值,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减少,美国依然面临着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问题,美国将面临从其他国家进口质次价高的商品的风险,因而人民币单方面升值解决不了美国长达40年之久的贸易逆差问题。

其次,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是不公平的。欧债危机时,欧元对美元贬值,试想,如果人民币当时不盯住美元,而是盯住一篮子货币的话,那么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程度将更为严重,美国企业的价格劣势将更为明显。

另外,由于中国与美国的消费支出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由于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刚性需求,人民币升值不但不能转变美国贸易逆差,甚至有可能加重美国消费者负担,造成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并引发通货膨胀,这样美联储将被迫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剧美国的经济衰退。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争议

尽管中国一直强调中国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然而,2005-2007年,IMF仍将人民币汇率制度定义为爬行的盯住汇率制度,2007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已经加快,并逐渐与美元脱钩,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双边升值,小幅波动”汇率形成机制被中断,人民币重回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盯住单一货币汇率制曾一度促进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促使外汇储备增加,以及投资规模增加和,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盯住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的正效应已经弱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盯住美元的汇率制难以调解资源在非贸易品与贸易品之间的资源分配,甚至会导致经济结构恶化。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的观点基本保持一致,即人民币汇率应从盯住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同时中国目前经济的复苏以及出口贸易的改善已为人民币退出这一汇率制度,即人民币的去美元化提供了契机。

但是有关这一过程的设计,各个学者之间又有争论。综合而言,有以下几种解决的方案:

1、一步到位的升值。这种方案有利于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防止热钱涌入,但是升值的幅度无法确定又成为这一方案实施的瓶颈。

2、分阶段的回归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在汇率向均衡水平调整过程中,实现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各种形式的盯住汇率实际上仍是换了形式的均衡汇率,汇率难以自发的向均衡水平靠拢。

3、采取有弹性的一篮子模式,这种方案对于缓解短期经济过热,减少热钱涌入,避免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会有较好的作用。

人民币汇改过程中的问题

1、汇率体制不完善:

(1)、“一篮子货币”定义不明确。

央行没有正式公布一篮子货币的内容及权重,更未明确指出均衡汇率的如何确定。一方面来讲,汇率信息不明确使得投机者没有明确的预期,因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来讲,央行的汇率政策及货币政策有了更大的调整空间,带来“动态非一致性”问题。

(2)、外汇市场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外汇交易中心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首先,意愿结售汇安排、外汇头寸管理,以及外汇管理当局对做市商的无形约束都限制了外汇交易规模,使得汇率总在小于涨跌上下限的范围内波动,汇率变动缺乏弹性。其次,从外汇交易规模来看,我国的外汇交易中心的交易规模狭小,尚不及世界中等规模经济体的外汇交易规模。最后,我国很多外汇交易业务,如外汇期货、期权、结构性衍生产品业务尚属空白,并且与利率产品市场缺乏配套,因而大大限制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

2、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

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外汇供给减少、外汇需求增加,人民币将有贬值的预期,从而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但是据国研网统计数据表明,2009、2010、2011年国内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1978年=100)分别为519.00、536.10、565.00,并未出现本币升值与通胀下降的对应趋势。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常年的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另一方面,外国投资增加也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这使得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央行被迫增加货币供给,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推升物价上涨。

3、央行外汇占款迅速上升,损失严重。

外汇占款的增多,一方面迫使央行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成倍增加货币供给,推升物价上涨,从下表可以看出,央行货币和准货币投放量不断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推升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另一方面,随着美元贬值,外汇储备不断缩水,资产重估净值减少,另外,2010年央行不断加息,美联储降息,也一度导致资本外流,外汇储备收益减少。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建议与展望

基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美元仍是一篮子货币的主导货币,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元波动的影响,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外汇占款、通货膨胀等问题。因此,人民币由盯住单一货币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是大势所趋,尽管学者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仍存在争议,但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人民币什么时候实现浮动汇率制,什么时候能真正实现市场化、区域化以及国际化仍是汇改的未知数。下面是笔者对于这一问题的一点建议:

1、减少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参与

目前外汇市场交易中心仍由央行管理,央行作为中国最大的买家入场交易。这一格局如果保持不变,那么,人民币单方面升值而央行被迫增加货币供给的现状就不易改变。因此,人民币市场化的首要步骤就是完善外汇交易中心业务,提升外汇交易量;同时,改变央行是最大买家的局面,逐步减少央行对汇率的干预,扩宽参与者的层次,从而充分发挥外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使得人民币向合理的水平趋近。

2、强调人民币的独立性

蒙代尔三元悖论表明了固定汇率制、资本完全自由流动以及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能同时实现。在当今资本市场日益开放,资本跨国流动愈加频繁的情况下,要想保持人民币的独立性,必须放弃固定汇率制,转而实行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因此央行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且由外汇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向外汇市场调控者的角色转变,充分发挥其窗口指导的作用,使外汇市场真实的反映实体经济对外汇的市场供求。同时通过实行浮动汇率制,解除美元汇率波动对人民币的影响,实现人民币的去美元化。

3、减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应对美元贬值,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应当在适当的时机对实行对美元适度贬值的策略,扭转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并向外界发出人民币绝非单边升值,而是双向波动的信号。同时应加强外汇业务的完善及相关外汇产品的设计,真正做到藏汇于民,从而改变外汇储备高增长状态下央行被动增加货币供给的局面。

4、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人民币应当在贸易结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一个目标,应当通过区域化与国际化,促进人民币汇率稳定,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均衡。另一方面,美元的贬值,欧元、日元等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疲软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三种职能:计价单位、交易媒介、价值储备。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首先应当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要追求成为东盟自由贸易区内主要的计价与结算货币,进而成为东亚国家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其次,要完善我国的外汇市场,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另外,我国还必须大力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深度与广度。最后,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还要是我国的经常项目保持一定的逆差。但是,目前来讲,这些条件我国都不具备,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依然漫长。

国研网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进口额与出口额都有所增加,但是净出口额呈缩减的趋势,另外,我国货币与准货币供给额虽然不断在增加,但是与上年相比,增加量也在缩减。随着美国财政悬崖,欧盟欧债危机的爆发,各国对美元和欧元的信心下降,而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愈加重要,人民币在对外结算,国际储备中的地位必将日益提升。我们应当在国际形势有利的条件下,改革人民币的汇率体制,使其更适应国际发展的需要,也更有利于我国今后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客户购买的五大条件 下一篇:改革 撬动谁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