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术创新的哲学反思

时间:2022-10-11 09:30:20

传统技术创新的哲学反思

摘要:传统技术创新受经济发展观的影响造成价值缺失和尺度失衡。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传统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对传统技术创新的价值缺失及其创新实践过程中内在尺度和客观尺度的失衡进行了哲学反思。同时,分析了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发展思路。

关键词:传统技术创新 哲学反思 价值 尺度

一、传统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1.经济利益最大化。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熊彼特(1942)通过对经济发展的深入观察,划时代地提出创新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的论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恢复战后经济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家和许多国家的政府以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目标,逐步形成了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同的传统发展观。正是由于传统经济发展观的指导,传统的技术创新将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将经济价值作为其一切经济活动的惟一评价标准。传统技术创新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片面、单一的技术创新观。其表现为加大了对自然索取的力度,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过分强调效率,忽视公平,激化了人与社会的矛盾。它忽视了技术创新的环境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违背了马克思的价值论,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律。它强化了整个社会的片面经济观,突出了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而忽视了人类在其他方面的价值追求,严重影响了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

2.技术工具理性主义。工具理性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形式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讲究效率原则,认为技术是纯粹中性的、超然的。这种技术工具论不涉及任何价值评价,认为技术本无好坏之分,只有在被人类当成工具使用以后,才能显现出它的性质。在技术工具论思想的主导下,技术工具理性主义成了主宰经济活动和左右经济决策的工具,从而导致人类无度征服自然、掠夺资源、污染环境进而毁灭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灾难性后果。人炸、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物种退化等,都隐藏着技术工具理性主义膨胀的经济社会根源;技术工具理性主义是造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对立或分离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有机联系的重要因素。技术工具理性的加强是以人的物化、价值的失落即价值理性的衰退为代价的,导致了非理性的行为。

传统技术创新传统技术创新对传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凸现出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观律的缺陷。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使得传统技术创新忽视了技术创新的环境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严重影响了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技术工具理性造成了传统技术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忽视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技术创新必须转变传统价值观念,重视技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传统技术创新的价值缺失

基于马克思技术实践的观点,技术创新被技术哲学的众多学者界定为具有创造性地社会实践活动。技术创新通过创新主体与创新客体的实践活动构成了技术创新系统。这个技术创新系统是价值负荷的。李兆友教授指出,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借助于技术手段的中介,认识、利用、变革创新客体,使创新客体成为合乎人的目的和需要的实践活动过程。技术创新具有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与管理实践的三重性质。夏保华博士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展开的有技术设想到技术物品的创新性社会活动价值系统。其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的相互性塑造,内容是创新技术实践、认知和评价的统一;其价值是技术、社会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的统一。系统辩证论认为,价值系统是分层次的。从系统物质价值层次可将技术创新的价值分为经济价值、自然生态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传统技术创新只片面强调了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技术创新的自然生态价值和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传统技术创新唯经济价值取向忽视了自然生态和环境价值。受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影响,传统技术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负面影响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严重破坏。传统技术创新在追求工业产值和商业利润的同时,把人们引向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开发和无节制的消耗,经济增长的实现以自然资源的衰减和枯竭、环境质量的恶化和损害人体健康为代价。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传统技术创新唯经济价值取向忽视了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技术创新社会价值体现为对人的全面发展、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技术创新社会价值的前提。技术创新的“纯经济性”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发展产生了冲突,人们在充分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在失去精神生活发展的空间,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使得人们丧失了深层的情感体验和对美、自由、理想的热情,信仰危机、道德失范、心理疾病等消极现象,严重地影响人的全面发展。19世纪马克思就曾深刻地描绘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创新的异化现象:“……技术的胜利似乎是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物质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三、传统技术创新的尺度失衡

所谓尺度,就是标准、准则、范式、规范。主体的内在尺度反映了主体实践的目的,客观尺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客观物质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无数事物和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各组成要素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客观尺度,而且这些尺度有着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平衡关系,形成物质世界统一的尺度。忽视物质世界固有的客观尺度,主观任意的改变自然界的形态和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关系,也就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再生能力。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使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此,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必须掌握和遵守自然规律,同时,还必须掌握和遵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仅要考虑自身行为的自然后果,还要考虑自身行为的社会后果。毕竟人不仅是自然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

技术创新作为实践活动应在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客观尺度统一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技术创新实质上将实践主体的内在尺度扩大化而忽视了实践客体的客观尺度,造成内在尺度和客观尺度的失衡。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作为实践活动的技术创新只有按照自然界事物本身的尺度和他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平衡关系进行,才有利于保护物质自然界自身在生产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

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在技术创新价值观与社会发展观相适应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回顾我们党的发展观,经历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粗浅到精深、从古典到现代、从缺乏科学性到科学性的逐渐演变。从发展的科学性视角看,经历了一个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发展到强调可持续发展,再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综合发展的过程。缺乏科学性的发展观不仅违背了自然规律、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律,也违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辩证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志着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化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就是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技术创新作为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体现技术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承载着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实现;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成果在转化为物质财富的同时,应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健康水平。正如十七的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就是要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在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阶段中引入生态观念,从而导引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并利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下的方向协调发展。在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充分考虑人的发展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其次,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就是要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马克思把自然、社会、人的和谐统一关系形象地比喻为社会有机体,而这种社会有机体的良性互动、和谐统一同样运行于技术创新的实践活动中。再次,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就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就是保证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技术创新作为创造性实践活动,在有目的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把环境价值和生态价值纳入技术创新的价值体系,从自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的综合评价,保证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调持续发展。

五、结论

传统技术创新对传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凸现出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观律的缺陷。传统技术创新有着经济发展和技术工具论的理论形成基础,表现出技术创新自然生态和环境价值、社会和人文价值的缺失。同时也反映出传统技术创新在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内在和客观尺度的失衡。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在技术创新价值观与社会发展观相适应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应在注重经济价值的同时,把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纳入技术创新价值体系,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

[本文系青岛理工大学校立人文社科基金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兆友:《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反思》,《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11。

[2]夏保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商务印书馆,198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2卷),人民出版社,1972.4。

[5]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4。

[7]:《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祁文迪、祁文茹:青岛理工大学。

上一篇:身体语言在器乐表演中的辅助作用 下一篇:关于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