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时间:2022-10-11 07:10:28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职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面临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和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然而,中职学生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在生理成熟而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心理方面的发展却相对落后的前提下,中职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但现实中职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能教育,轻心理教育”的现象。因此,如何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中职毕业生调适就业心态,克服内外障碍,便他们能够主动愉快、健康地走向工作岗位,使之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当前中职学习心理健康的状况

虽然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面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从提高基本素质入手,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同年的7月5日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都做了明确规定。

但近几年来,随着中职教育出现的诸多变化,招生就业形势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以及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等因素,不少在校的中职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近两年,笔者在对二年级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卷,以及对我校部分实习生和毕业生进行跟踪了解,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思想感情与学校、社会要求不一致,情绪低落,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甚至许多在校技能知识均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或就业都存在不少的心理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

2. 中职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2.1 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中职学生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生理年龄在16-18岁,正值青春期,学生正处在从动荡不安青春期中期走向成熟的时期,而心理的发展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因为心理的成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与个体的知识、阅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密切相关。大多数中职学生刚步入社会,在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对待社会问题的认识方面往往是不成熟的,但必需面对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和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

2.2 教育方面的缺失。

现实中职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技能教育,轻心理教育”的现象。有的学校只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设一门《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家长也是重点关心孩子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较少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部分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等特点,硬是把自己的职业理想间接地强加于子女。当现实的求职目标与自身的理想职业不相符时,部分学生会产生悲观、失望、愤世嫉俗的心理,这对于中职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2.3 中职学生自卑心理过重。

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产生于中考失利;初中时的学习成绩长期不佳,致使有部分教师对他们的不理睬,又在“普高热”的影响下,读职业学校往往被看成是学习成绩差,没有前途、无可奈何的选择,加上对自己的长处认识不足,总觉得在学历上比不上大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比不上高职生。特别是当看到已毕业的学兄学姐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处境时,会使他们更无所适从,紧张不安,长此下去精神紧张、失眠、胸闷、心跳加剧等并发症就会相继出现。

如果没有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疏导,不仅影响学生的顺利就业,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如何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每周都应开设1-2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发泄,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根据这一特点,应当引导学生对不良情绪进行合理的发泄。比如教育学生遇上情绪低落、极度苦闷时,可以找朋友、老师或者同学尽情倾诉,这样能有效的缓解矛盾和压力;或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主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复杂,文化成绩较差,自信心较低,进校后学习的动力不足,追求进步的热情不高,同时也抑制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因此,应特别注意帮助其形成自主能力,侧重于引导,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3)注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施加的压力不要过大,否则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4)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

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就业压力和报道,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及对策,要引导学生所焦虑的事情是否有依据,特别是要对目前的就业形势作出正确的分析。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基层和中层的劳动者大都来自职校生,这就为职校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各地高薪招聘紧缺技术人才就是一个明证。与此同时,职校生也应该改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理念,选择适合自己、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

3.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学科特点,以活动课为主。

心理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方式方法宜多样化、灵活化。教师根据心理知识并围绕学生特点组织相应的活动, 注重活动与体验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提高心理素质。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可参与制订计划,参与设计活动,参与自由讨论,充分开放自己的心灵,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助、他助活动中实现学生心理互助的目的。

此外,要注重问题与经验相结合,一方面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以经验为中介,另一方面经验又是学生个体发现问题,正确评估自身心理状况的“凭借物”,所以活动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将这种经验与自己面临的问题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师做学生平等的朋友热心的参与者,忠实的旁听者,不妄加评价,不草率否定等,但也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最后要注意把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把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延伸到课外和校外,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活动课程网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总之,活动课程就是一种让学生产生感受——感知——感悟的模式,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及解决办法,最后仍要“系铃人”自己来做“解铃人”。

3.3 心理健康教育应体现时代特色,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局限,它的灵活性和即时性不仅使师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性得以保证,而且能够及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动态,同时,网络具有匿名性,学生因此不必担心自己的心理问题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也是网上心理辅导的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通过网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教育,可设“聊天室”、“悄悄话”、“电子信箱”等服务栏目,进行在线交流与讨论,进行双向沟通,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网上心理咨询的兴趣,把学校的心理网站建设成为学生可信赖的网站。有助于端正学生的上网动机,健全学生的人格倾向,尽量避免出现网络成瘾。

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锁定素质教育目标,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的局面,充分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心理健康教育,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姜连荣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3-04-15

上一篇:新课程下如何学习高中化学 下一篇:农村中学英语师资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