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因“尊重”而凸显实效

时间:2022-10-11 06:42:44

课堂教学因“尊重”而凸显实效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付诸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其有效性在于教师能充分调动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各项因素,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使学生达到“神融思畅”的美好境界。可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有很多教师预设好教学过程和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按着“预案”走过场,丝毫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积淀、思维特点和情感需要。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站在“尊重”的高度上,去构建语文课堂教学,去研究教与学的契合点,这样能使课堂教学因“尊重”而凸显实效。下面就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以“尊重”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的认识。

一、尊重编者意图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定位及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益。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由阅读导语、课文、课下注释、课后研讨与练习组成,这些编排自然体现出了编者的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尊重编者意图,可以简化教学程序,并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整合。

《醉翁亭记》阅读导语内容如下: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自号“醉翁”,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还写出了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寄托。教师在教学前组织学生阅读这段文字,并说出自己获得的信息和产生的疑惑,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阅读这段话后初步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并知道阅读本文的关键是理解“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们的疑惑是“醉翁”在山水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是怎样与民同乐的。教师若以此为课堂教学的契合点,定能使自己预设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并成为有效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在教学时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导读,无疑既是尊重编者的意图,又是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把握课文重点的学习方法,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课堂教学自然高效。

同样以《醉翁亭记》为例,“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有这样一个提示: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读出它的味道来。编者意图明显,希望学生领会本文“也”字的用途,但学生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领会。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时设计通过第一段文字(有“也”和删去“也”)的朗读比较,让学生体会“也”在文中所起到的抒情效果。这样的教学自然是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选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它能做到读与思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有效。

二、尊重学生需要

课堂教学始于学生的预习,教师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基础),能做什么(生长点),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责任心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与改进,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具体表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用真诚的心去倾听学生的表达,倾听学生的疑惑,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需要,实现“以学定教”,凸显教学效果。

笔者学校一位教师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作者笔下的山水之景有没有令你心动的地方?

生1:有。“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出了光线的变化之美。

师:很好,你关注到了作者描写中突出的早晚之景不同。

生2:“野芳发而幽香”写出了春天景物的生机,很美。

师:理解到位,很好。

生3:我认为这里的山水之景再平常不过了,并不令人心动。

师:哦,你的见解与前两位同学有比较大的差异,能说说理由吗?

生:他的描写过于概括,似乎以前读过的古文中经常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色描写。

师:有一定的道理,那你有没有思考过这平常的景色为什么会让作者乐无穷吗?

生:我估计是因为作者心情快乐,所以就觉得景美了。

师:你是依据什么估计的呢?“导读”里说他是被贬滁州,你想想他都被贬了怎么还会有什么好心情呢。

生:我从后文中看出他的好心情是因为滁州被他治理得很好,所以并不美的风景在他的眼中也就格外美丽了。

师:阅读时能前后联系,很好。你的理解正好印证了作者在第一段中写到的“山水之美,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景美的关键在于写景人的心境,作者并没有因个人得失而闷闷不乐,相反,他因自己能尽力做好眼前的事而开心,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齐声回答):乐观旷达。

从这一教学片断来看,生3似乎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去寻找景物描写中的美点,而是讲出了自己的理解,老师也没有因学生的旁逸斜出而简单纠正,没有跳过这个不在自己预设中的答案,而是认真倾听学生的思考与体验,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机智地与学生对话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并衍生了课堂的精彩,轻松地引导学生理解欧阳修在山水中寄托的乐观旷达的情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对学生的尊重绝不是教师的“不作为”,而是在课堂里满足学生的这一精神需要。只要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表达并能恰当引导,教学的效果定能得以凸显。

当然,有时候学生的理解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这时候,教师也不能着急,一定要有耐心,用“尊重”之心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使学生的理解趋向正确和全面。

三、尊重文本内容

任何一位作者在创作文本时都有其特定的情境,文本内容应该是作者当时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在教学时应当尊重文本内容,展开探究,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醉翁亭记》第3段时,笔者学校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阅读本段文字,哪些语句让你特别有感触,请在边上做出批注。

从学生自主批注后的交流互动中可以看出,这一紧扣文本内容的自主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生1:“前者呼,后者应”让我感受到了滁人游山时的前呼后应的热闹景象,令人向往。

生2:“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让我感受到了宴会中的野趣,就地取材,比我们的野炊有意思多了。(学生笑)

生3:“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写出了宾客们平等、自由的游戏活动,突出了他们的快乐,让人神往。

生4:“非丝非竹”四个字就让我知道了宴会活动的自然轻松,没有任何严肃拘束的东西。

生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让我感受到醉翁亭景色真美,你看老老小小都来了,不美的话老人会来玩吗?

生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着前面的“饮少则醉”,也让人看到太守喝醉的情形,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师:你的理解倒让我有了一个疑惑:太守的醉仅仅是喝醉酒吗?

教师顺势抛出的疑惑并没有难倒学生,他们自然而然地回答:不仅仅是酒醉,更是被眼前的一番情景陶醉,是心醉。因为他是滁州太守,这里在他的治理下如此和谐,百姓的安居乐业使他陶醉。而这正是文本要表达的重点,也是教师想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内容。

从这一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正因为教师的设计是基于文本内容的,学生的活动也都是基于文本内容,学生表现出对文本语言极强的感受力,学生通过细心品读,反复品味文本语言,自然不难领会:作者纵情山水,绝非隐逸之士的超然物外,而是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前提下,跟百姓一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大家都知道,语言是内容的外在呈现形式,尊重文本语言自然也就尊重了文本内容。教师的明智就是在课堂里选择了尊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没有用碎问和追问来打断学生的交流,使得学生的表达自由,使得教学活动生动有效。可见,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尊重文本内容,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课堂实效就可想而知。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读罢却又让人觉得不仅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时学生普遍认为难懂,但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尊重编者意图,使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尊重了学生的学思和文本的内容,使得课堂思维活动充分,使得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训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虽然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展开的,所以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从本课的教学实践可知:在课堂教学以“尊重”为基点,能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能激起学生对教学活动主动参与的欲望,能使课堂教学凸显实效。

(蓝翠英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324000)

上一篇:职高语文审美教育谈 下一篇:情感体验式阅读课堂导入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