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审美教育谈

时间:2022-09-25 10:29:11

职高语文审美教育谈

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什么?新课程标准中给了明确答案,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就职高语文教学而言,不仅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应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以审美教育来突出语文的人文性。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多数职高学生都经历了中考的失败打击,如果在职高学习过程中价值观不能得到正确培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这些都是职高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故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创造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美育的作用首次做了文件性阐述,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再一次对美育的作用做了强调,可见美育的重要性。那么,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有什么意义?

一、职高语文中渗透美育教育的意义

(一)陶冶情操

人类会思考、有感情,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总会受一定情感的支配。换言之,情感对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语文教学,是最富有情感和人文性的课程,那些古代贤人志士的优秀思想通过文字记载、传承下来,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自然受到感染,情感得到不断净化,情操逐渐得到提升。

(二)促进发展

现代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虽然不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于教学中,却渗透于教学的所有课程和每一个环节。作为具有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渗透最广、最深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让语文课归于本位,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德”的基础。

(三)激活思维

在人类的思维体系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作用,不可分离。其中,形象思维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人类的审美经验借助一定的载体(如文字)得以传承,客体利用载体学习先人的优秀审美经验,在感性和理性中形成自我的审美意识,这正是思维的活动过程。在高职语文中,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记载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学习这些知识,就是促进思维发展的过程。

二、职高语文审美教育渗透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脱离不了教材这一美的载体,也和教学过程紧密相关。因此,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教材为重心,以教学过程的优化来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接受美。

(一)以教材为重心

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连接师生的线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如果脱离了教材这一载体,美就变得空洞了。因此,教师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以文本内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就职高语文教材而言,汇集了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审美要求,这些作品的学习,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陶冶。《荷塘月色》那清幽的月光,恬静、自然,在那“积水空明,水、荇交横”的月光中,心会归于宁静,对生活美的感悟更加深刻;在《呐喊》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鲁迅奋笔疾书,听到他为救国救民的呐喊声;《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让我们再一次体验了唯利是图的商人是怎样的心狠手辣;《我与地坛》中那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无不让人精神振奋……高尔基、海子、孔子、拜伦,一个个美的创造者将他们对生活的美的理解用文字表达了出来,在这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美,欣赏到了美,体验到了美,美让灵魂得到净化。

正因如此,教师才应在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在学习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去探究作者透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各种美,让学生在美的洗礼中获得精神的享受,让语文的美来陶冶他们的情操,完善他们的人格。

(二)以学生为主体

对美的欣赏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探索过程,语文教学中不是通过背诵诗歌、默写句子来完成的,而是要在思维充分自由的情况下去读、去观、去思,也只有当学生融入到作品中,对美的感悟才会更加深刻。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思来欣赏美、感悟美。如在《威尼斯商人》的学习中,夏洛克的贪婪、吝啬、视财如命的高利贷形象,安东尼奥的慷慨仁义、忠于友谊的品格,鲍西亚饿见义勇为、重视友情等,如果不建立在学生对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对个性化戏剧语言的理解的基础上,人物的形象美、语言美,戏剧的剧情美,作者所传达的人本主义理想就只能是空谈了。当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了解了这些,对美不再停留在认识层面,将是感悟美的过程。

(三)以情境为基础

对美的欣赏不是孤立于主客体之外的,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也是不能脱离教学过程的。在教学过程中,以情境来触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丰富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心理情感,以审美的愉悦和对生命的体验来实现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超越。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与作品形成一种共鸣,并投入感情去寻找美的体验。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中,教师在那“大江东去”、“江山如画”、“公瑾当年”、“人生如梦”中以奔放豪迈之词来述说赤壁景物和作者感慨,学生也更容易受到感染而融入赤壁和周瑜的三国中去。

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审美教育给予学生对美的欣赏,对美的欣赏要在想象和联想中进行。诗歌中的意境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美、散文的文辞美等,如果学生不能以想象和联想作为基础,欣赏美就显得肤浅了。如在《荷塘月色》中,教师通过营造月夜的优美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月夜中,这样,学生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感悟就比单纯地面对文字要好许多。

语文不是学习后仅仅能说会道,能写文章而已,更多的还要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美的熏陶,让语文的美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

(周建江 江苏省响水县职业教育中心校 224600)

上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课堂教学因“尊重”而凸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