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法”

时间:2022-10-10 04:37:46

中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法”

摘要: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教学方法。比较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最基本的一个方法,是文章解读的有效手段。文章通过大量实例,从不同题材、层次、角度对“比较阅读法”进行讲解。该方法被引入实际教学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掌握,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比较;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65-02

一、引言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热潮带动下,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中,在语文教学中提出了“比较阅读教学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任何文本的解读和探究都可以依托于比较。北师大版初中教材单元组合就是将同一主题的文章归类,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题材、体裁、表现方法上进行表现,各有春秋,引导学生同中求异。

二、比较阅读法含义

1、主要概念阐释和界定

(1)阅读的定义: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者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综合。

(2)比较阅读的含义: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3)比较阅读的方法:相同题材的作品的比较阅读,不同观点的作品的比较阅读,不同表现手法作品的比较阅读,同一作家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同一篇作品中内容不同产生的感情变化的比较阅读,同一篇课文因为朗读方式不同而产生效果变化的比较阅读。

(4)比较阅读教学法的含义:比较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的异同点来把握文章的各自特点,其本质特点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集合了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鉴赏能力等多种能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能够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更深刻的层次上探究课文的本质特点,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综合、联想和想象等能力。

2、比较阅读法的研究内容

(1)提高教师素质,适应教改要求。对老教师主要进行理念更新,借助“比较阅读教学法”这个平台,迅速改变陈旧教学方法,跟上教改要求。对青年教师来说,借助“比较阅读教学法”这个平台,帮助他们吃透文本,把握好文本重点、难点,减少无效教学环节。

(2)优化整合教材,发挥教材特色。利用“比较阅读教学法”,准确把握北师大版教材编排特色,深入挖掘北师大版教材强化比较阅读的特点,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基础。在“比较阅读教学法”的指导下,有目的的、有序的、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养成能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养成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比较阅读法分类

比较阅读法可从两方面进行,即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通过比较阅读,使授课教师迅速熟悉教材,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更有效地把握课堂;使学生更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开拓思路,掌握知识。

1、横向比较法例证

横向比较法即从同类作品中寻求差异。如余秋雨与郦道元之《三峡》,在余秋雨眼中,是一种文源追溯之旅,在这里,在山水的羽翼之下,历史文脉绵延生息,作者怀着悼圣的心情踏入苍桑密布的古迹,文化巨阙之幽藏之门在徐徐打开,如三峡之水月,立体华美的展开,途之未竞,作者以神驰魄动,忘醉于历史的沉吟,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都是通灵的符号,在文史的曲线上寂寞的跳动。相比之下,郦道元则是空间维度的探奇访幽,三峡的奔放、清丽、凄婉似旖旎而至,这里山隽水长,地势坤厚,作者于国之雄浑大爱跃然纸上,理学之光煜煜而来。

再如骆宾王与李商隐之咏蝉诗,“无人信高洁,为谁表予心” 这首诗作时作者受于危困,以身喻蝉,取譬明切,寄情寓兴,物我合一,使人不知觉得想到了屈子的“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历史上多少囹圄国士寄托遥深,“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一方”但风多响沉,良君如美人般不可得,历史重复着相似的悲剧;“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则直抒胸意,不平则鸣,但终归寂然,黯然思归,而园芜已平,虽然后二人都身世漂零,品格贵清,但骆宾王诗中更有着对国运忐忑的忧思。

2、纵向比较法例证

纵向比较法,即把不同时代的作品组合在一起,从中寻求差异,从侧面去展现人生轨迹的变化与历史的变迁。

李清照的词不但是传奇,同时也是一部脉络清晰的传记,其中《如梦令》、《声声慢》是八年级北师大版上册第五单元的两篇自读课文,再加上创作时间位于两者之间的《醉花阴》,可以较为全面的折射出词人的人生轨迹,从“常记(下转168页)

上一篇:多种趣味教学法提升体育课堂效率 下一篇:“拆房”与“盖房”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