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前景展望

时间:2022-10-10 01:32:01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前景展望

摘 要:我国利率市场化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不仅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而且对于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促进金融体系改进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同时,前期改革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演进趋势,本文有以下几点判断:一是从国际经验和国内现实条件来看,贷款利率下限管制有望在试点、评估、推广的基础上逐步放开。二是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仍需5-10年的时间。三是长期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快慢关键取决于存款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应谨慎、有约束地推动利率改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及效果评价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而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焦点则主要集中于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观察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外生性模式,所面临的倒逼压力不大。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的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考虑的——即推动经济增长,这也是“政府主导”模式的重要特点。从实际效果来看,应该说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不仅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而且对于优化资金资源配置,提高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金融体系改进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同时,前期改革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利率变动与优化资金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已不显著。根据一项经验研究结果显示,1989年以前的十年间,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同步,较高的实际利率水平推动了当期的经济实际增长(如81至85年间),通胀导致较低的实际利率水平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如85至89年)。这十年间似乎金融深化理论是“灵验”的,可后十年却境况迥异。90年代实际利率很低的几年(92至94年)却是实际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年份。此后实际利率年年大幅攀升,经济增长却史无前例地长期低迷徘徊。进入新世纪之后,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从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看,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发展经济学或金融深化理论所主张的以提高实际利率来促进经济增长。换句话说,中国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业已走过的一个阶段的绩效,已使中国摆脱了短缺的总体经济状态,有待进一步实现的,是利率市场化配置效应等经济金融体系运行中结构和效率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能为了利率市场化而市场化,它需要结合实际经济环境,不同时段的经济状况来综合分析,形成与宏微观各层次间的配套和良性互动。

(二)利率调控模式的“二元化”特征明显,利率调控效率仍需改善。目前,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尚未完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目标利率选择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仍需进行长时间的探索。二是利率传导机制不畅通。公开市场操作、存贷款利率对于金融市场利率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但金融市场利率对存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限,亟需理顺各种利率的比价关系,疏通利率间接调控的传导渠道。三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仍不完善,还不能很好地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有效的利率基准;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稳定,其风险定价能力较弱。

(三)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一些教训也应引以为戒。一是在外币存贷款利率方面。2000年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由于国内商业银行普遍未建立有效的外币利率定价机制,产品同质化竞争导致外币存款利率迅速上升,贷款利率急剧下降,存贷利差大幅缩窄。如考虑坏账准备和费用分摊因素,外币业务已连续多年呈现全行业系统性亏损。这个问题也显示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绕不开的银行产品的过分交叉补贴现象。由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客户势必要求银行在利率放开的外币业务上进行利益补偿,而出于竞争和客户关系维系的需要,银行也只能被动的接受。

二是在协议存款利率方面。自1999年人民银行试点开办保险公司协议存款业务以来,因缺乏有效的利率定价机制,协议存款利率水平始终处于商业银行的资金盈亏平衡点之上,与资金运用收益形成倒挂,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是在按揭贷款利率方面。2008年10月央行宣布按揭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从10%扩大到30%。就央行初衷而言,推出此政策一方面是作为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一项重要措施,另一方面更是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而进行小范围的试水,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客户风险状况进行理性定价,以提高风险定价能力。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手段单一,并且缺乏强有力的同业自律组织,导致部分银行无序竞争,竞相压价,在央行政策公布不久,一些银行立即宣布一律不加区分地按照“一浮到底”执行,以此争夺客户资源,其他银行观望一段时间后,只能无奈地跟进。如考虑资金成本、费用、税收以及拨备等因素,当前看该项业务实际已形成亏损。

下一步对人民币普通存贷款业务利率的改革将真正触及商业银行的主流业务,改革成败将对各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而改革的基础条件是否成熟、时机选择是否恰当将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这是对管理当局智慧的考验,需加倍审慎。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演进趋势展望

(一)贷款利率放开的环境和时机逐渐具备,贷款利率下限管制有望在试点、评估、推广的基础上逐步放开。目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已放开,但下限仍然受中央银行管制。在未来5年内,基于以下几点理由,贷款利率下限将逐步完全放开:

第一,作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过渡性安排,本文认为信贷规模控制与利率间接调控可能长期并存。一方面,为了应对通胀,限制货币投放和派生,另一方面,利率传导机制仍不顺畅,信贷管制措施效用更为直接。因此,监管当局未来几年将继续实行信贷规模控制。在信贷规模管控下,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上总体处于有利位置,贷款利率下限放开所造成的冲击有限。

第二,信贷需求的刚性增长与商业银行迫于资本、贷存比等考核压力而放缓信贷投放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凸显。一方面,我国尚处于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阶段,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未来几年监管要求将严上加严,包括提高资本金质量和水平、控制杠杆率水平、加强流动性比率监管、以及要求拨备/贷款比率达到2.5%、贷存比日均考核等要求,这些措施将倒逼商业银行放缓信贷投放,信贷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缺口将进一步放大,这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应对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

上一篇:陈永年:一把剪刀“绘”生活 下一篇:挖掘机消声器效果的测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