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社会中的“透支”现象漫谈

时间:2022-10-10 12:48:42

当代经济社会中的“透支”现象漫谈

随着中国货币金融政策的调整和国际化,一些国内大银行也开始尝试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务模式,许多金融衍生业务也悄然在中国蔓延。在纸制的存折之外,储户手中的各种电子银行卡也越来越多。归纳起来,这些银行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借记卡,存多少可以花多少,另一类是贷记卡,存得少可以花得多,甚至不存也可以花。可以“透支”的银行卡就属于后―类。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银行存贷只是属于“单向的”,普通人只是出于安全和增值的考虑才把暂时花不掉的钱存入银行,只有生意人和企业家经过批准才可以从银行贷款。但是,现在银行卡已经变成“双向的”了,普通人和生意人、企业家一样,既可以把钱存入银行吃利息,也可以在没有存钱或存款不足时直接“透支”银行卡里的钱。

不可否认,银行卡的这种“双向的”新业务无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乐趣。有的人通过这些可以“透支”银行卡的转账购置了住房和汽车,有的人则添置了各种家用电器和生活用品,提前享受起“小资”的富裕生活。曾几何时,国人中悄然流行起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的寓言故事,说中国老太太工作了一辈子,终于存够了买房子的钱,而那个美国老太太工作了一辈子,终于把银行的房贷还清了。

这个寓言的流行似乎是为了向人们说明两个道理:一是用银行卡“透支”的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优于中国人,二是中国人也应该像美国老太太那样通过可以“透支”的银行卡超前消费,享受人生。其实,这两个道理在现实中大概是讲不通的,因为它只把眼光放在了“现在”。如果把眼光再放得远大和开阔些,就会发现,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并不见得就优于中国老太太,通过可以“透支”的银行卡超前消费也并不见得能够享受人生。

此话怎讲?让我们来类推比较一下。

美国老太太年轻时,母亲留给她的房子是30年前买的旧房子,所以她就只好设法贷款买新房,等到她成为老太太后,她的房子也就旧的无法再留给自己的孩子了,只能像自己的母亲那样,永远让孩子自己贷款买自己住的房子。与此相反,中国老太太年轻时,母亲留给她的房子是用30年的存款买的新房子,所以她就不用再贷款买新房,等到她成为老太太后,她就会像自己的母亲那样,把攒下来的一笔不菲的存款送给孩子买新房,她的孩子就不会像美国老太太的孩子那样,自己贷款买自己的房子,而是像她那样,孩子们住的永远都是自己的母亲送给的新房子。从祖孙三代的连续性来看,除了第一代中国老太太,中国人和美国人住的都是新房子,但是美国老太太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利主义原则。而中国老太太体现的则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互帮互助原则。

那么,美国老太太的“透支”消费观带来的是什么样后果呢?从后果来看,到底是美国老太太“透支”消费观所体现的自利主义原则,还是中国老太太“积攒”的消费观体现的互帮互助原则能够使^们更好地享受人生呢?

我们一定不要小看美国老太太的这种“透支”的消费观,因为它给全球经济起码带来两个非常严重的后果。第―个严重后果是导致了“二战”以来流行的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崩溃,第二个是导致了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也许有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夸张,其实不然。

1945年12月成立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睹备货币,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并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虽然这个货币体系以联合国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支柱,有者雄厚的实力,但是它的致命弱点是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这也就意味着,为了保证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国政府就只能作为“透支”者而不能作为“被透支”者。但是当美国政府的“透支”达到一定的额度后,世界各国却对美元失去了信心,不得不抛出美元兑换黄金。这样,到了1971年,尼克松政府被迫宣布实行黄金与美元比阶的自由浮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把美元当作世界货币的核心。这实际上就是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已全部“透支”出去,走向崩溃。

虽然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被“透支”崩溃了,但是许多国家还是把美元作为外汇储备。像中国、日本、中东产油国等一些高积累的经济体把利用本国资源生产的产品卖给美国,换回了大量的美元。由于这些国家把美元作为外汇储备,所以这些钱不是用来购买美国政府的国债,就是用来购买美国金融集团的金融证券,这实际上就等于把自己的钱“透支”给了美国政府和美国的金融集团。而美国政府和美国金融集团把一些“透支”来的钱做成金融衍生产品,“透支”给那些偿还能力比较低的年轻时的美国老太太来买房子。随着越来越多的偿还能力比较低的年轻时的美国老太太通过“透支”银行的钱来买房子,房价就开始越来越高。房价涨了,银行的贷款利息自然也就随着涨,银行的贷款利息涨了,年轻时的美国老太太就不得不从银行“透支”出更多的钱来买房子。就这样房价、利息、“透支”不断竞相上涨,直到有一天从银行“透支”出来的钱不够买房子了,年轻时的美国老太太便把自己的房子交给银行来还债。最后的结果是银行从越来越多的年轻时的美国老太太手中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房子,而这些越来越多的房子越来越卖不出去。这样就出现了房子供大于求的局面,于是房价大跌,那些通过“透支”衍生出来的金融泡沫便被挤出来,使那些“透支”给年轻时的美国老太太买房的“被透支”银行无力负担那些虚涨出来的利息泡沫,濒临破产,这样次贷危机就出现了。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的一些金融集团为了摆脱自己破产的命运,便纷纷向美国政府求救,要求让自己再进一步“透支”美国政府的钱,但是美国政府自己又没有这笔钱,于是就只好用“透支”其他国家的外汇和自己国家税收的办法将这些钱“透支”给这些金融集团。这样美国金融集团的金融泡沫就被“透支”到美国政府,然后美国政府又通过多印美元钞票的办法,又把这些金融泡沫从全世界和中国、日本、中东产油国等一些高积累的经济体中“透支”回来,于是金融危机就在全世界蔓延开来,美元大幅度贬值,官方储备减少,银根奇缺,股市暴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偿债出现困难。到了2008年下半年,随着世界性金融机构的大量破产倒闭,实体经济受到冲击,企业裁员,失业人口大增,社会需求迅速下滑,消费能力下降,社会生产大幅度萎缩,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便爆发了。

看到这些,心里不禁打了个寒颤!但是美国老太太的“透支”消费观的影响并没有结束,它已经在时 代精神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美国金融机构的做法,不断地向社会大量发行可以“透支”的银行卡,所以某个公司和某个人花费的多少,不再与自己的收入和银行的存款数目相关,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透支”的胆量。那些不怕银行追债,“透支”胆量大的“负翁”们在美国老太太消费观的影响下,争先恐后地在不同的银行办理了―个又―个可以“透支”的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用从银行“透支”出超过自己偿还能力许多倍的贷款去投资兴业,什么行业赚钱多赚钱陕便投资什么,什么东西贵便大量消费什么,什么东西稀罕就拼命糟蹋什么,今天刷卡购置豪宅名车,明天刷卡添置时髦服饰,后天又刷卡吃喝玩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日愁不愁,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用“透支”来的钱趁着年轻过把瘾,能吃就尽量吃,能喝就尽量喝,能玩就尽量玩,轰轰烈烈才算“能挣会花的时代骄子”。就这样,“透支”的消费观念从金融领域进入经济领域,从经济领域进入生活领域,又从生活领域进入社会领域,再从社会领域进入生态领域,原始森林被破坏了,面积越来越小,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物种灭绝速度越来越快;杀虫剂和化肥越用越多,土地沙漠化了,危险性废物和垃圾越积越多;山珍海味满桌转,火车汽车轮船飞机遍地跑,石油煤炭矿产到处挖;工业废料生活污水越来越多,河流湖泊和海洋被污染了,臭氧层被破坏了,气候变暖了。冰川融化了,资源耗竭了……

十八世纪时,法国有个国王叫路易十五。此人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人们的规劝,他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仔细想来,美国老太太“透支”消费观所体现的自利主义原则其实和路易十五的千古名言也差不了多少。所以许多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方式告诫世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石油煤炭和矿产总有用完的时候,如果雄心勃勃的现代人按照“透支”的模式继续发展下去,那么罗马帝国、玛雅人和复活节岛的悲剧就很可能会在地球上再重新上演一次。

以上事实表明,说美国老太太“透支”的消费观并不优于中国老太太,真是一点不假。也许有人认为赞同中国老太太消费观的人想不开,不懂得享受人生,不应该用自己勤勤恳恳劳动来满足“透支”负翁们的物质享受,但是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观至少让人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所以为人,并不是因为人可以为所欲为,也不是因为人可以比别的生命享受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是因为人有精神追求,懂得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知道为他人着想。

在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今天,美国老太太‘‘透支”的消费观所代表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利主义原则虽然可以让人享受一时人生,但是如果能够按照中国老太太“积攒”的消费观所代表的‘前^栽树,后人乘凉”互帮互助原则共同努力,就一定可以消除^类遭遇到的各种危机和困难,让每个人更好地享受自己的整个人生。

上一篇:“烂醉如泥”之“泥”是一条虫吗? 下一篇: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的命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