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10-09 05:29:20

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学生对某学科不感兴趣,因而在学习时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视学习为负担。这种“对学习无兴趣——厌倦——负担——辍学”的恶性循环,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质量。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就曾提倡“乐学”的原则,主张“寓知于乐”“以趣激乐”。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要起点。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长期的日常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前观察,使学生产生真情实感

在教学新课之前,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让学生做一些适当的准备工作,以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从而对课文产生真情实感。

例如,在教学《特别的作业》一文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课前观察,让学生认识到:春天来了,桃树开出了粉红的花朵,柳树吐出了嫩绿的小芽,小鸟在树上得意地唱歌,鱼儿在小河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孩子们在草地上放起了风筝……通过观察,孩子们对春天获得了感性认识,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并懂得了要热爱大自然,爱护美丽的花草树木。在这样欢快的气氛中再来学习文章,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知识的学习中。

二、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运用富有魅力的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具体准确的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对知识不是呆板地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获取。

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学生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很难入情入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住文章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调。此时,教师可用低沉的语调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在十里长街上,在一片泪雨与哀哭声中向缓缓而去的总理灵车沉痛告别。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教师满怀哀痛之情地导入课文,渲染了低沉抑郁的气氛。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神情就会很专注,会很有兴趣与教师交流,也感受到了教师情感的脉搏。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基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光碟、幻灯片、录音、画片、实物、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具,使文本内容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再加上鲜明的色彩、逼真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如《翠鸟》第三自然段,写了翠鸟的行动敏捷,学生较难理解。教学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翠鸟行动敏捷?”学生很快就能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语,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就可通过多媒体演示翠鸟捉鱼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的敏捷。教师就顺势提问:“苇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兴趣高涨,这时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炼,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再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准备一些纸船,让这些船首尾相接。上课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曹操和东吴两岸隔江相对的示意图,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演示。这样既动手又动脑,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总之,有兴趣才有动力,学习兴趣是语文学习最好的指导老师。成功的教学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要看教师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探讨,注重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上一篇:初读课文不可小觑 下一篇:为学生搭建创新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