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01―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时间:2022-10-09 03:05:52

上海市杨浦区2001―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杨浦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对上海市杨浦区2001-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上海市杨浦区2001-2007年麻疹发病180例,无死亡病例,平均年发病率为2.13/10万,外来人口发病率是本区人口发病率的10.23倍;3-8月发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81.67%;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34:1;15岁以下儿童占总发病数的39.44%,20岁及以上成人占总发病数的53.89%。本区人口病例以成人为主,20岁及以上病例占77.78%;外来人口病例以儿童为主,15岁以下儿童占54.55%。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者分别占总发病数的29.44%、62.78%。 [结论] 控制和消除麻疹重点应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提高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和2剂次免疫率;加强麻疹监测,开展成人麻疹疫苗加强免疫工作。

关键词:麻疹; 流行病学;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 511.1文献标志码:B

为了解上海市杨浦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相关依据,我们对杨浦区2001-2007年的麻疹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以麻疹监测系统资料为主,主要包括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和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本地和外来人口资料由区公安部门提供。2001-2007年传染病平均漏报率为0.38%,无麻疹病例漏报。

1、2 实验室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检测麻疹IgM抗体,检测试剂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提供。区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完成最初血清学检测工作,部分标本由上海市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完成复核。

1.3 诊断和分类

采用《上海市麻疹监测方案》中的规定作为麻疹病例诊断与分类依据。

1.4 爆发定义

以平均潜伏期内同一居住地或同一集体机构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人即为爆发。

1.5 统计分析

对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3、SPSS 12.0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杨浦区2001-2007年共发生麻疹180例,平均年发病率为2.13/10万,无死亡病例。本区人口共发生麻疹81例,平均年发病率为1.07/10万,除2005年外,发病率持续控制在1/10万以下,持平稳态势。外来人口共发生麻疹99例,平均年发病率为10.95/10万,是本区人口发病率的10.23倍(表1)。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年龄分布2001--2007年本区人口麻疹发病率以1岁以下儿童最高,其中

年龄构成分析,本区人口以20岁及以上成人为主,占77.78%,外来人口麻疹发病以儿童为主,15岁以下儿童占54.55%。外来人口麻疹病例中<15岁儿童所占比例是本区人口的2.60倍(表2)。

2.2.2 性别分布 180例病例中,男性107例(占59.44%),发病率为2.42/10万,女性73例(占40.56%),发病率为1.81/10万,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34:1。

2.2.3 季节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性,3―8月为高峰,共占总病例数的81.67%,其中4-5月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41.67%(图1)。

2.2.4 地区分布2001-2007年全区10个街道(五角场、殷行属城乡结合部街道)均有发病。本区人口发病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长白、江浦、五角场街道,发病率分别为1.96/10万、1.69/10万和1.51/10万。外来人口发病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江浦、控江、五角场,发病率分别为19.67/10万、19.22/10万和13.74/10万。各街道外来人口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区人口。

2.3 免疫史

上海市现行的麻疹疫苗(MV)免疫程序为8月龄初种,4岁复种(2006年3月1日始改为18~24月龄)。180例麻疹中,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者分别占29.44%、52.78%。未达初免月龄占12.22%,8~11月龄病例无免疫史的占92.86%,1~14岁病例无免疫史的占34.29%,免疫史不详者占42.86%(表2)。

2.4 麻疹爆发疫情

2001-2007年发生3起麻疹爆发,共22例。分别发生于2002年3-6月,2003年9-10月、2007年6月,2起19例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集聚地(国家尚未开发的机场空地),1起3例发生在同一单位和邻居。8岁以下儿童17例,无免疫史者占58.82%,免疫史不详者占29.41%。30岁以上成人5例,免疫史均不详。对爆发病例采血检测麻疹IgM抗体均阳性,风疹IgM抗体阴性。

3 讨论

杨浦区2001-2007年本区人口麻疹发病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除2005年疫情随全市疫情上升外,各年疫情持续控制在1/10万以下。外来人口麻疹发病率呈锯齿型态势,2002、2003年发病率分别达30.60/10万、12.49/10万,2005年随着全市及周边省市疫情的上升,发病率达到16.42/10万。

外来人口发病高峰期与春节、清明、农忙时机外来民工和无麻疹免疫史的流动儿童大量涌入,居住卫生环境差,人口密集有关。

2001-2007年麻疹发病年龄呈两极特征,<8月婴儿占总病例数的12.22%,20岁及以上成人占总病例数的53.89%,与王秀兰报道的在疫苗时代,麻疹发病年龄出现向两极移动的现象一致。与李黎等报道的<8月龄婴儿麻疹病例构成比超过10%相符,主要是由于胎传抗体较少或过早消失所致。育龄期妇女的免疫力是通过人工自动免疫获得的,麻疹抗体水平较低,不如自然感染的高,当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免疫屏障尚不足以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时,<8月龄婴儿也因暴露而发病。<8月龄婴儿发病也可能与医院内感染,许多未接种MV的儿童因到医院就诊而感染了麻疹有关。

本区人口中1岁以下儿童麻疹发病率最高,且均无免疫史。病例年龄构成以成人型为主,20岁及以上病例占77.78%,是众多高接种率国家所存在的共同现象。可能是过去初免时所用疫苗剂量、冷链条件影响效价稳定性和免疫成功率,使其成为易感者。外来人口麻疹病例主要以儿童型为主,15岁以下儿童占54.55%,其中8月龄~14岁可预防儿童病例中,无免疫史者占42.50%,免疫史不详者占40.00%,提示应加强外来人口集聚地摸漏补种工作,提高MV接种率。

麻疹是人类继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后第三个要消除的疾病,2006年卫生部出台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12年全国无本土麻疹野病毒传播,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任务非常艰巨。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根据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要求,结合杨浦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以下建议。

3.1 增设接种点

在外来人口集聚地,增设预防接种门诊点,扩大服务半径,避免外来儿童家长由于对本地情况不熟,不知道预防接种门诊在哪里,或不愿意花大量时间去较远的预防接种门诊给孩子接种疫苗,提高MV的及时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减少8~11月龄儿童因不能及时接种MV而发病。

3.2 查漏补种

在巩固和保持常规免疫接种率高水平的基础上,1年6次(4个季度、春、秋入学时)对外来流动儿童(包括外来学生)全覆盖开展MV查漏补种工作,结合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开展8月龄~14岁外来儿童MV强化免疫,并对外来儿童实行凭证入学制度,以消除零剂次,提高2剂次接种率。

3.3 开展成人麻疹疫苗接种

将20~39岁既往未患过麻疹的儿童家长作为MV接种对象,在查漏补种和前来接种门诊办卡时进行麻疹疫苗的加强免疫,提高这部分易感人群的免疫水平,控制成人麻疹。在大学新生入学和以外来民工为主的大型企业招工体检的同时接种麻疹疫苗,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麻疹的爆发。开展对20~30岁未育妇女麻疹疫苗加强免疫,提高未育妇女的免疫力和胎传抗体,以减少8月龄以下不可预防儿童的发病。

3.4 加强麻疹病例监测

临床医生发现病例后,要及时报告。防疫人员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病人隔离,密切接触者应急免疫,健康教育等有效措施,做到“人到疫情止”。

上一篇:杭州市下城区1998-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 下一篇:数据透视技术在某区死亡统计报告质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