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役 第5期

时间:2022-10-09 01:35:40

上海正处于多种矛盾中:厚厚的资本吸引力与浅薄的时尚杂志媒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时尚文化品牌,却再也没有产生自身而起的风气。

2006年将是“上海战役”的一年――这是我对今年的杂志媒体竞争市场的判断。从世界范围内看,一个让所有时尚产业趋之若鹜的城市是上海,藉着时尚奢华的名义,外滩建筑群逐步成为国外奢华品牌开设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旗舰店的登陆地,把这些刻着浓烈西方租界印记的西式风格建筑改造成有着经典装饰风格或者新派摩登主义的时尚“圣殿”。对于有着无比大市场的中国,在巴黎人、米兰人的眼中,上海无疑是最理想的新前沿阵地。

换成内地视角,上海是广告主集中地,亦备受时尚产业的瞩目。ELLE在上海盘桓多年,VOGUE一出便自视为“VOGUE SHANGHAl”。上海人的现代性以及“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张爱玲语)”给上海的时尚媒体带来了其他中国城市难以抗衡的人的因素。

在未来一年或多年内,上海仍然是绝对的首选城市,在时尚文化与时尚产业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就整个中国的现实而言,北京是文化高地,广州是务实的制作与创意的高地,香港则是国际化、金融高地,上海是时尚高地,而且集多种高地于一体,是其恐怖之处,但这个庞然大物需要新的领导力。

上海为什么需要新的领导力?在于――它目前仍然是一个没行归属感的城市。它无可否认是一个时髦的国际城市,但它已经欠缺张爱玲那种“张爱玲式”风气。如今,大多数上海女读者每天读的书大约不及她们脸上搽的脂粉厚(请上海女读者不要生气)。

我们可以引入德国社会学家齐莫尔对时尚的分析:“人们不仅通过选择来凸显个人特殊品位及风格,同时也因为追随时尚而获得一种认同的归属感。”作为提供着高品位、时尚、尖端或个性化的媒体选择,对那些意图追随时尚的读者而言,在其阅读的时候,各自产生着一种“认同的归属感。”

多样性任上海媒体市场的丢失,是近年飞速发展后的上海唯一不那么欣欣向荣的地方。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从另一角度而言,可以视为一种秩序,但这是没有生气的秩序。上海秩序几乎让中国2005年所有的时尚公关事件都留在这座城市,但给我们留下印象的当地媒体报道却是微乎其微。

“城市如果缺少多样性,那就注定会一方面导致压抑,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混乱的感觉。”(《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上海人明显认为多样性会产生丑陋的外貌,殊不知上海相对其他远东大城市的魅力恰恰在此:融合中国自身的多元化,以及这个国家在认知世界并发生社交行为中的一切。

当年在上海作为“喷青”的沈从文,针对当时上海的文坛气氛,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又梦到鲁迅做寿,有许多人都不远千里而来,穿一色拜寿衣裳,成天磕头,膝上完全绑得有护膝。他们拜完了寿就听那老头儿说笑话演讲,大家都觉得比吃寿面还好。大家都说文艺复兴了,唱文艺复兴的歌。领班的是姓林的人……”细品其中,姓林的指的是林语堂,他提倡的生活幽默小品与鲁迅引领的讽刺杂文代表着当时上海的两类出版市场。在今天,作为传媒人(传播者)的责任,不仅是作为内容提供商,更在于启迪阅读者产生对先进生活方式的归属感,让他们的生活更具品位与值得向往的风格。

很明显,上海在经历十年的高速增长后,整个城市产生着泡沫状态:我的上海媒体圈中朋友每天都是黑眼圈的,因为每晚上都要赶几场派对、秀,喝着同样的鸡尾酒,对着不一样的人说着一样的话。越是喧嚣,就越需要真正的、好的、有创意的东西去引领。让先进的、高品位的东西引领上海,然后让上海引领处于时尚文化复兴初级阶段的整个中国。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上海战役”不仅是关乎这座城市,而是整个国家,而这正恰恰是我们的传播使命所在。如果不是,这场上海战役只会是一场浅薄的战争:处于无休止的脂粉广告费的争夺中。

上一篇:所谓欧美“高档货” 下一篇:老板,投资我创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