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美术教育对聋儿心理方面的影响

时间:2022-10-08 07:05:14

创新性美术教育对聋儿心理方面的影响

摘 要: 我国的特殊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其中,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部分。根据其生理、心理的特点,聋生的特殊教育与美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对聋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性的美术教育,注重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聋儿 心理健康 创新性美术教育

一、聋儿的心理健康现状与分析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而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调查和资料的查阅,我们了解到听力障碍学生与正常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不同。

(一)智商方面。

通过与聋校老师的交流了解到,聋生的智力水平普遍低于正常学生,例如:高二聋生的智力水平相当于正常学生在初中的智力水平。相关研究显示,聋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总智商、语言智商和操作智商均低于正常学生,其中语言智商的差距较大,操作智商较为接近。[1]语言智商的差距较大是由于聋生在生理上自身的缺陷,导致他们从小就缺少周围环境在听觉方面相关的信息。但是在长时间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聋生的智力结构和正常学生相比并非全面处于落后状态,在穿珠、辨认图画、摆方木等各个项目中聋生的智力水平和正常学生不相上下,表明了聋生在手眼协调、知觉辨别、空间知觉等能力方面发展较好。[2]聋生虽然在听觉方面存在缺失,各方面智商的发展相对缓慢,但是在视觉和触觉上起到某种弥补的作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抓住聋生的这一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二)心理特质方面。

研究发现,聋哑学生P型(精神质型)和内向稳定型比例比正常学生高,而正常学生以外向稳定型及N型(情绪型)所占比例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聋哑学生缺乏外界听觉刺激,故养成较内向和倔强的个性,而正常学生在各种外界刺激下表现为好交际、情绪波动大,具有明显外向的个性。[3]针对聋生的这些心理特质,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合理地安排形式、内容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心理特质的培养。利用聋生的特殊的生理特点,加上外界有利的引导、刺激,可以改善其心理特质,为其将来走上社会做好准备。

(三)情绪方面。

通过与特教学校的交流和相关资料的阅读,我们了解到,听力障碍学生由于听力和言语能力的丧失,与外界接触及信息传递减少,从而心情受到明显压抑,表现为抑郁和焦虑情绪者较多。[4]并且特殊群体就业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社会工作岗位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就业待遇有待提高,社会的关注度不够,以及聋人自身的工作能力的不足,都使得这一部分社会群体更加显示出其特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情绪。所以对聋生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增强他们操作能力的开发训练,注重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联系,共同关注聋生的健康成长。

二、创新性美术教育在聋儿心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创新性美术教育是指通过新颖的美术教授方式,从视觉、动手操作、运动感觉等方面来帮助那些以视觉、动手操作、运动感觉为学习方式的聋生。聋生在生理特点、认知特点和心理特质上都与正常学生存在一定的区别,生理上存在着听力障碍,所以在视觉、触觉等其他感觉上注意力相对更集中一些。因为生理上的障碍,语言发展受到阻碍,所以聋生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有声语言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受到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聋生自我表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美术是一种视觉方面的艺术,是一种可视性的审美,它打破了聋儿生理缺陷的屏障,恰好与听力障碍学生的特点要求相结合,美术凭借着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成为聋生表达他们心志和抒发感情的重要途径,较好地弥补了聋生因为语言能力的障碍,很难用有声的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缺憾,并且这一学习活动也深受聋生们的喜爱。

国际心理学界多以命题绘画作为“艺术治疗(art therapy)”的手段。根据美国艺术治疗协会的定义,艺术治疗是指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来表达情感,帮助人们处理身心问题的方式。自由绘画是作画者潜意识的真实流露,在艺术创作与美学的教育熏陶下,可以发掘和调动聋生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独立人格,对于发展整个社会的集体情感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这里所采用的创新性美术教育,正是在弥补了聋儿语言交流阻碍的前提下,采用新颖的美术教育,激发聋儿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习新的技能技法,并懂得运用,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得以表达,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家鲍勃・斯蒂尔说:“艺术净化可以通过把愤怒,忧郁,问题,和各种情节带进意识里,把他们表达出来,然后将它们减缓。”[5]聋儿创作的艺术作品常常也可以作为教师深入了解聋儿心理和情感生活的媒介。由于聋儿的生理特点,美术有效地弥补了这个缺陷,可以与聋儿碰撞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火花,因此在聋儿的特殊教育中,美术一直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创新性美术教育在聋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通过社会实践,发现当前聋儿美术教育的不足。

通过之前长时间的走访调查,我们看到目前特殊教育学校里已经有关于美术的课程,但是这种学习仅仅是限于聋儿高考的需要,所设置的课程比较单调,只有素描和色彩。

聋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与正常学生是有区别的,教师在授课时,不仅仅需要详细地讲解,更加重要的是要有十分清晰的示范过程,然后聋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临摹。基于聋生的特点,这样做无疑是一个快速且直接的授课形式,但是这样的授课形式对聋生创新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在整个的走访参观当中,授课老师都认为聋生是不可能独立进行美术创作的,这无疑是对聋生从根本上的否定。聋生听力能力的丧失不论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都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对现实的不适应性表现出来,但是他们的视觉和触觉是相对敏锐的。使聋生接触美术创作,能够为他们多提供一个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并且通过自我创作的美术作品所释放出来的情感,远远超出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范围,这样有利于教育工作者聆听聋生的思想感情,最终达到改善其心理状况和思想感情的目的。在进行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将“聋生比正常学生差”的观念作为前提,这是不利于某些教学活动的尝试,并不能体现平等的观念。听力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聋生更加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丧失自信心,教育工作者要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引导,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聋生的创作能力,培养聋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教学实践,增强聋生意志力的锻炼。

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对授课对象进行了简单初步了解,发现聋生对我们的警惕性很高,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并且对当前所学习的美术方面的知识了解尚浅,对考学、前途及以后走上社会感到迷茫。

根据考察结果,我们首先进行试探性的教学,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研究。相对新鲜的课程和鲜艳的色彩激发了聋生的兴趣,聋生表现出对新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对于所看到的可以用于美术创作的材料,比如吹塑纸、卡纸、泥巴、颜料等都跃跃欲试。在课堂上,我们采用民主性、开放性的教学,使聋生由被动地学习变成主动地学习,积极踊跃地发言,充分调动了聋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是自由活跃的,使聋生体会到共同学习所带来的喜悦的情绪。但是在作画的过程中发现聋生的耐心不是很大,虽然在开始时情绪高昂,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却太过草率和粗心,甚至有同学一发现失误就丢掉笔想要离开。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采用聋生从未接触过的美术形式――版画,进行尝试,希望通过版画这一美术形式使聋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增强其意志力的培养,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木刻版画与其他美术形式的不同在于用刀痕来表现和传达画家的思想、人格和情操,并不是单纯地用不同技法的表现物象。我们向聋生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及其相关的背景,提高了聋生的文化素质,增加了有关美术欣赏的经验。这十分有助于聋生的自我探索,提高了其认知能力。在技法的学习过程中聋生所表现出来的求知欲一点儿也不亚于正常学生。在学会了怎样制作简单版画以后,对自己动手制作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他们作画的过程是不受外界打扰的,也许是由于生理的缺陷,周围世界的嘈杂吵闹都自动被隔离了,所以在作画时候的那份专注可以说是正常学生都少有的。这使我们看到聋生对美术的积极性,为打破“聋生不能进行独立创作”提供了参考。

在接下来的版画学习过程中,我们提高了学习难度,但聋生并没有因为提高难度而失去兴趣,相反,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更高了。通过讲解示范,聋生从中获得了多方面的感官刺激,由于聋生在视觉、触觉方面的特点,示范时在技术上反映出来的线条,构图和工具的运用,都直接地刺激了聋生,更加增添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但是版画的实际操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并且不同的刻刀的运用所表现出来的痕迹是不一样的,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样,所以,聋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难度是比较大的。这时候有的聋生选择了放弃,有的则是完全不按照构图乱刻一通。因为先天的不足,聋生在潜意识里养成了依赖家长和老师的习惯,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并不是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也不是主动地向周围的人询问,而是等待着他人的主动帮助,似乎这种依赖已经根深蒂固了。我们针对这一问题,先采用主动询问的方式,尽力给予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对其错误的技法进行纠正,并引导和鼓励聋生主动提出问题,在发现问题时要即时寻求改正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刻刀运用的技法时,有同学因为握刀的姿势错误,作画很困难,但是却不主动提出问题,而是胡乱地在木板上乱刻一通,既费劲又刻不出想要的效果。在特殊教育中,技法的传授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同样重要,不仅仅要学习某一种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独立性,学会团结协作,在心理上对自己肯定,有信心,并且乐于积极地与他人交流接触。这是特殊教育中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在现代社会中所必须具备的。现代美术教育不再是以传授技能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实现听力障碍者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全面发展为目标。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美术活动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意识,使之建立起崇高的道德信念和高雅的审美情趣。[6]所以木刻版画可以锻炼聋生的意志力,通过实际的操作,增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审美,而通过这一种艺术形式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以表现,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实践,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通过课外活动,拓宽聋生的视野并建立高雅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广泛的内容也是必要的。除去应考专业课,增加画种的尝试可以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从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美术表现形式,变美术创作为思想情感自主自由的表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艺术博物馆、美术展览和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外在的条件,带领聋生走出校园,这对刺激聋生的知觉意识和提高其艺术欣赏力十分有帮助。同时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学习传统的美术创作的同时,适当地带领学生接触简单的现代美术创作,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中运用的了解。杜格・布兰迪说:“不会再有一种类型的艺术教育是为残疾儿童的,而另一种艺术教育是为正常儿童的……进行艺术教育的环境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应该是具有能动性的,应该是适应所有参与者的需求的。”[7]

在美术教育中,聋生坚强的意志力,崇高的道德情操,自身缺陷的战胜和心理特质、情绪的改善,都不是仅仅依靠枯燥的说教和严格的行为规范约束而形成的,而是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在美术作品的影响和熏陶下,使自身各种感官对美术的亲身体验日积月累形成建立起来的。所以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浓浓的热情、发自内心的支持、无限的耐心和新颖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可最大限度地开发听力障碍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引导聋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所以对特殊教育的关注,不仅仅需要对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更重要的应该是观念的更新,要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最真诚的情感去关怀和帮助聋生。

参考文献:

[1]陈玉慧,周葆莉,罗家洪.105例聋哑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云南医药,1993,14,(6):372.

[2]鲍永清.聋儿与听力正常儿童智力测验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0,3,(27):24.

[3][4]梅戴竞,王沁丹,王蓓,史伟斌.聋哑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0,11,(4):13.

[5]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著.郭敏译.儿童与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93.

[6]田国林.听力障碍者的美术教育初探.吉林艺术学院学报・教学视窗,2007,4,(79):59.

[7]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著.郭敏译.儿童与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102.

本课题基金项目来源:200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通讯作者:张蓓蓓,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

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历史、理论及服饰文化。

上一篇:农业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网络时代图书馆服务与馆员必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