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为什么辍学?

时间:2022-10-07 09:22:3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在农村。农村的出路在哪里?在教育。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党和政府历来就十分重视农村教育,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让诸多贫困学生得到了实惠。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农村的教育资源现状并不理想。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多达1.6亿。我国农村人口的教育任务之重不言而喻。而与之相比,农村的教育环境还远远达不到人们期待的那样。

两所山村小学的现状

在太行山区平顺县虹梯关乡西井山海拔1443米的石崖山上,有两所小学、两位老师和47名小学生。在这里,四周连崖壁立,崖似刀切。让登者惊心,令观者骇魂。该村名为“西井山村”,全村80户250口人,分别分布在12个自然村,自然村之间最远相隔5公里,最近的相隔2公里。整个西井山村有47名小学生,设有两所小学,一所小学各有一位老师,分别负责6个自然村,孩子们上学多则要走5公里,少则也要走2公里,且需穿越繁茂的密林在山崖上穿行,而他们中间最大的14岁,最小的不超过7岁。

原子超,在山区任教29年,在这西井山上已呆了7年。7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也许别的老师早已桃李满天下,而从他手下走出了不到20名学生,一年平均不到3名。他的学生中没有一位大学生,有的小学毕业后至今都没有离开过大山一步。原子超说,娃娃们苦啊!特殊的环境造就特殊的人,就如一粒玉米籽儿,假如将他放入温暖的土壤,也许他会很快生根发芽,但要把它放在一块儿青石板上呢?

一个月前原子超回了一趟家,临走时11岁的儿子眼泪汪汪地塞给他一张小纸条,展开纸条,上面写着:“我俩感情这么深,你可知道我的心,不知何时再见面,爸爸你快回来吧!”他看了纸条儿就哭了,他何尝不想守着儿子给他多一点父爱呢?但离开这里,这些娃儿们就得失学啊!原子超的家在山下,是个条件不错的村子,他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在村里任教,后因教学成绩突出,被转为正式教师,按理说他本应该申请离开山里,到乡里或更好的地方任教,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主动上了海拔1443米的石崖山上任教。他苦笑着对记者说:“城里的孩子吃一支雪糕就是这里的娃儿们一个月的学费呀!”说着,他的眼里亮晶晶的……

在原子超任教的学校,共有22个学生,没有四五年级,只有一二三年级,采用复式教学。教室内两面破旧的土墙上分别抹黑的两块就是简易的黑板,给一年级讲课时,二三年级转身复习,给三年级讲课时,一二年级转身复习。

另一所学校里是43岁的许生荣老师,前几年他的家已搬到更好的村里去了。但他没有走,仍留在西井山上,担负着6个自然村的25个学生的教学。学校没有二五年级,只有一三四年级,采用的也是复式教学。他教了24年的书,就在这山上呆了17年,在这17年中,他最担心的就是家长来找他领回自己的孩子:他的学生许爱香在走出校门前一共失了3次学,硬是被他找回来3次。许生荣说:“这47名小学生,念完四年级后,又有几个能接着上五年级、上中学呢?”也许等待他们的只有一条路:辍学。

孩子,你为什么辍学

记者在太行山区走访了11所乡村中小学,看到的现状很让人心酸。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说,近年来辍学现象比较严重,除去一些山区的学生小学毕业就辍学外,主要是集中在初三的下学期。有的学生和家长感觉升学无望,而让孩子提早走上社会挣钱。

这难道是因为农民漠视教育吗?其实不是!大部分农民对知识、对教育依然是非常重视的。他们也明白学知识才能有出路。那么,农村青少年为什么要辍学呢?

首先,教育开支加大,就业形势严峻,造成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据统计,全国高校生人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的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而进入新校区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000元~1200元;再加上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在1万元左右。如果按照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居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而这里说的只是读大学期间的花费,不包括大学以前各教育阶段的费用。事实上,对一些贫困地区或一些贫困家庭来说,这个数字还是很保守的。按上述计算,一个农民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花去他20年的纯收入。有农民说“我们这辈子挣得钱都给学校了。”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所以他们望着周围为孩子上学而加重了生活负担的家庭,不得不算一笔“经济账”,进而对教育产生畏惧感,惟有敬而止步。而当孩子大学毕业,又开始为一份合适的工作而苦恼时,更使农民对教育产生了失望。

其次,农村教育环境和条件的落后,使农民感到“教育无路”。近年来,农村教育投入相对加大,教学和教育环境、条件等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目前的教育需求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许多农村教育的“发展”,大多仅限于盖一座教学楼,添置一些教学设备等,而教育软环境并无明显改善。记者在一所乡村小学看到学校有大约70个学生,三个年级,三名教师,而其中还有一名教师是临时雇佣的高中毕业生。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使很多学生难以接受到良好教育,农民在教育上得不到实惠,使他们感到“教育无路”。

此外,许多学生由于村子小,没有学校,而不得不到几里、几十里外的大村庄或乡镇上学,这使一些年龄小的孩子或家庭条件不便的孩子较早辍学。

第三,经济观念的加重滋长了“读书无用论”。“金钱决定一切”的观念。一位农民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说:“读书仅仅是识字、算账。念多了有什么用呢?”在这种观念主导下,一些农民对教育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识字、算账”上。

老师,您愿意去农村吗?

申增江,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黄花沟村一位教师,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黄花沟村是一个四周被层层叠叠的高山紧紧包围的村落,村中道路宛如纽带般系在山腰,随山就势,九曲十八盘。申增江从18岁开始任教,整整在讲台上站了23个春秋,几乎没有走出过平顺县,甚至石城镇。惟一一次走出平顺是去看病,那是2002年5月17日夜,当他安排完期中考试的事项回家时,不慎落入2米多深的坑中,被确诊为“右股骨巨细胞肿瘤”。在这之前他已经跌落过多次,因为在农村晚上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多年来申增江无论在哪个村子教学,晚自习后他都要将学生一个个送回家,因此曾多次误跌深沟,但每一次跌倒后他都忍着剧痛爬起来,这一次他被跌得失去了知觉,因此辗转到北京医治。因为股骨巨瘤切除风险大,稍有不慎就会终身轮与椅相伴,当时国内仅有几例成功。手术费也是昂贵的。在北京住院准备手术前,申增江的妻子四处借钱,最终靠贷款勉强凑够了手术费,2002年8月3日,手术终于成功。然而8月19日,在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的情况下,他就闹着要出院。用他的话说:“我要在暑假开学时,拄着拐杖站在讲台上,要不这些孩子咋办?”医生劝不住,亲人拦不住,8月20日他从北京回村里,结果没有愈合的伤口完全裂开,血流不止,又进入长治市和平医院接受治疗。2002年年底,申增江靠着双拐支撑着身躯终于走进了教室。他对记者说:“对于我来说,农村教育与我的生命同等重要,我就如热爱着自己的生命一样热爱农村教育。”

这就是申增江,一位让人感动的山乡教师。然而像这样的老师有又多少呢?

在教育部前段举行的一次新闻会上,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提出,现在有些农村地区的老师年龄普遍偏大,甚至有些地方四分之一的小学老师在50岁以上。近些年来,虽说“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令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仅说师范类学院,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但有多少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学校就业?

农村师资质量偏低,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学历构成低下,成为农村教育存在的一大突出问题。然而,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农村教育缺乏吸引力,有谁愿意到农村学校当教师呢?

“看孩子喂猪,捎带教书”

农村学校师资构成一般为公办老师和民办老师,老师居多,学历普遍偏低,年龄较大。在一所山村小学,全校200余名小学生,共12名老师,其中正副校长各一名,幼儿教师2名,一至五年级带课老师8名。12名老师中,有公办老师6名,其余为代课老师;公办老师学历多为函授专科,而代课老师学历高中居多。他们的年龄多数在40岁左右,40岁以下只有两名。即使是这样的师资状况,在农村小学中仍算是不错的。

农村学校老师职业化水平很低。老师接受培训、进修的机会很少,在教育岗位上的投入参差不齐。由于收入低,代课老师很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一位农村女老师说:除教学外,还有繁重的家务事、田地里的农活等需要她去做。她戏言她的生活是“看孩子喂猪,捎带教书。”毕竟,她每月150元的工资只能补贴点家用。一名农村小学校长对记者说:农村学校条件差,单身老师来了吃饭难、谈对象难、成家难,工资收入低,当然没人愿意来。农村小学几乎留不住受过正规教育的毕业生。

多年前,小舒从一所农村中学考入了一所师范类学校。在城里上学期间,他的眼界大开。毕业后,小舒被派回家乡,到县教育局报到,等待安排。而他的就业去向,就是农村小学。这对于抱着宏愿的小舒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后来,他果然被派往一所乡镇小学。小舒彻底失望了。按他的底线,最起码得留在县城小学。3个月过去了,他未在岗位露面。半年后,他重鼓勇气,到市里打工。先到一家餐饮企业,后又到一家电脑公司,接着他参加了多场单位的招聘会,甚至企图在市内的学校谋到一份职,然而一切努力带给他的都是失败。他没有气馁,依旧在四处奔波。

小舒对记者说:“我宁愿在城里‘串房檐’也不去村里教书!”他不能想像,以后在农村教书、结婚,然后他的孩子再如他从前一样,在最低的起点不断奋斗。“不管有多累,我都不能再回农村,回去我就等于回到了原点。”小舒坚定地说。

类似小舒这种经历的毕业生还有很多,尽管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不愿面对落后的、没有吸引力的农村教育是其共同点。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我们不能用道德方面的词汇来谴责他们。关键还在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良好的农村教育机制。

上一篇:老而弥真 第7期 下一篇:驾校背后的利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