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从课前着手

时间:2022-10-07 01:33:08

高效课堂从课前着手

【摘 要】 一节生动有效的品德课离不开充分的课前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奠基石。如何使学生趣味盎然地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地上好品德课呢?我认为必须重视有效的课前准备,特别是学生的课前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引活动,创设情感磁场,懂得资源取舍,才能促进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关 键 词】 课前准备;活动巧引;情感磁场;资源取舍

上过品德课的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翻开品德课本,教材每一课的板块内容主要以图片、话题等进行情境设置,文字表述较少,如果课堂上就拿着教材“照本宣科”,那么,好几页的内容只需半节课就over了。这样的课堂毫无实效可言,更别谈生动性和趣味性了。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前准备。

一节成功的品德课,课前准备必不可少。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台上精彩的演出离不开台下幕后的精心策划,同样,一节生动有效的品德课也离不开充分的课前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奠基石。如何使学生趣味盎然地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地上好品德课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一、活动巧引:让“乏味知识”显“趣”

小学《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除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外,还有机融合了其他诸多方面的常识教育,如法制、历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但这些常识性课文知识性强,缺少趣味性。如果课堂教学呈现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教学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儿童化和情趣化的活动形式,不失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好方法。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的《影子的探索》一文,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小知识,如何将这枯燥无味的科学常识传授于学生,让他们明白影子的特点和光与影子的关系呢?我把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课前。课前,我带领学生与阳光亲密接触,在阳光下玩“找影子、踩影子”等游戏,学生兴致可高了,他们尽情地和影子玩耍。游戏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向他们提了几个问题:影子什么颜色的?它在我们身体的哪边?……通过问题的牵引,孩子们一下子在玩中发现了影子的特点(影子的方向、大小、有颜色等),并要求孩子把观察到的影子画出来。通过课前愉快的探究活动,巧妙地将教育寓于探究体验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味、发现身边的科学,真正做到了在快乐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切切实实为课堂的学习交流打下了基础。

二、情感磁场:让“调查实践”激“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课前调查实践。学生在课前进行调查并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的过程中,有了亲身经历,他的情感自始自终处于高涨的状态。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无拘无束的,学生乐意去做、去实践,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教学流程。调查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情感酝酿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感而发。

为了通过教学达成“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大,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形成热爱家庭的态度”的课堂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组织学生完成两项课前小调查:1. “我有一双慧眼”――“每天,父母为我做些什么”;2. “我是小小采访家”――采访爸爸或妈妈,要求谈谈“妈妈眼中的我或者爸爸眼中的我”。通过课前的调查实践,让学生懂得了自己一天一天在长大,身体在长大,知识在丰富,本领在增强,这些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继而懂得了感恩父母的养育,并以力所能及的自理和家务劳动来分担父母的劳动。

三、资源取舍:让“一地鸡毛”成“掸”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把“培养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充分做好课前材料准备,有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准备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选择上网获取需要的信息,孩子只需打开电脑网页,输入关键词句搜索,相关资料如同“一地鸡毛”随处可见。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孩子根本无法判断要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何用途?便“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上捧着一叠资料,不切主题地长篇大论宣读一番,有些甚至错字连篇。此时,引导学生对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归类、取舍尤显重要。

北师大版《中秋节》一课,执教之前,我并没有宽泛笼统地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而是对要搜集的资料提出明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A. 向长辈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并从日历上去翻阅这个日子,找到中秋节这一天;B. 回忆今年和家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C. 了解过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D. 背一首关于月亮的古诗。这样孩子们搜集起来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对如同“一地鸡毛”的资料能加以归纳取舍。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能力,同时又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使孩子对中秋节有了全面了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准备既是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多渠道多方面搜寻有效资料,在活动中认知,在调查中感悟,在搜集中整合,最终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促进学生自我品德的健康发展,促进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韩泽平. 浅谈小学品德课教学课前准备[J]. 当代教育科学研究,2012(2).

[3] 倪柏根,韩永平.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 小学德育,2006(14).

[4] 李贤玉.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J]. 湖南教育,2001(19).

上一篇:顺应认知规律 实现思维提升 下一篇:如何辅导学生写好日记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