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应用日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策略探究

时间:2022-10-07 08:24:20

提高应用日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策略探究

【摘 要】国内学习日语即便是日语专业的高材生,能做到口语流畅的还是凤毛麟角。日语在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中排名第三位。在日语口语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大部分中国学生,都会遇到发音、敬语的使用等难题。在日语教学过程中,作者接触到的多数学生的口语能力总是难以提高,鉴于这样的现状论文以《综合日语》课为例分析其原因,并探讨提高应用日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日语学习 口语能力 困难因素 主动学习

“考证容易开口难”不仅是日语学习者也是诸多外语学习者开口说时会发现的一个问题。虽然平时朗读会话很流利,但真正要开口说话,却不知道怎么组织一个句子、一篇短文。实际上跟日本人说话的时候,把意思表达出来也许没有问题,但是想说地道的日语还是比较困难的。

一、“开口难”的原因分析

(一)对日语的误解

因为日语是大量使用汉字来表词达意的,这容易让中国人学习时产生误解,觉得日语应该不难学。但日语中不少词与中文意思不同,比如:日文中的“手纸”,是书信的意思,并不是纸巾的意思。日语和汉语是不同语系的语言,所以中国人想掌握好日语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和诸多语言一样,日语也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语有区别,所以在学习方法上也是不一样的。要想掌握好日语口语,需要研究符合其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日语口语最重要的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主动地学习用日语来思维、有意识地经常说日语,才有可能掌握好日语口语。但是在学校的日语学习者普遍存在学习习惯不当的问题。其表现有种种。比如没能将日语真正融入日常生活,领悟不到“生活在日语语境当中”的道理。大多学习者忽视读出声音,喜欢用眼睛来习惯日语,而不是用耳朵或嘴来习惯日语。还有因为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还有日语学习和其他的语言学习一样需要坚持不懈,每天必须要学十分钟以上。但是在校生因为其他科目的影响做不到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日语学习。

(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在语言教育中难以避免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方式。学习的重点放在了猜题押题、死记硬背、“填鸭式灌输”上面,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不到培养。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年数比一般大学院校短,并且重视的是语言的运用能力,所以实习实训的课时较长。从而导致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比本科院校要短,以致日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也受到课时时间上的局限。

(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语言类的传统教学法是否仍行之有效,目前仍是说法不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只注重强调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而较少考虑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应该如何去消化知识、学习知识。从而忽视了课堂设计和提供给学生积极学习和练习的机会。因此,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信息反馈去及时调整课堂的气氛,而被灌输知识的学生则抱怨课堂单调乏味。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的研究发现课堂心理气氛在课堂上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生动活泼而积极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度兴奋状态,易于引起学习兴趣。口语能力的培养更需要生动活泼而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有关调查显示,约70%的学生认为由于学习过程中的挫折,外界的压力会产生紧张心理。紧张的心理状态会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产生智力麻痹现象,机械的、重复的、混乱的反应会大大增加。这种紧张情绪一旦达到一定程度,不仅严重伤害自身的心理,甚至还会产生病理性反应,从而造成学习上的障碍。

(五)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

在不以日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当然是缺乏学习日语口语的客观环境的。周边的人们都不用日语去思维和口头交流,学习者就很难进入适合学习语言的语言环境。

二、解决“开口难”的对策

不少教师在《综合日语》的教学过程中,只片面地追求学生完全掌握单词和语法,忽略口语交流。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而我们的教学多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测试,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书面表达上,从而忽视了会话能力的锻炼。

那么应该如何在《综合日语》课堂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日语会话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们在《综合日语》教学过程中,急切地灌输书本上的语法点, 往往会忽略到学生的口语方面的表现欲望。其实认真观察其课堂上的表情,就可获知他们是想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的,并且当达到此目的时,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表露在脸上。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地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在课堂上给他们适当的表现机会。

比如「~た方が良い。联系这个句型时就可以结合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举一些他们易懂的例子.「今日は寒いから、服を多めに着た方が良い。如果班级里有受风寒的同学可以说「早くをんだ方が良い。等等。之后再给学生们思考的机会的话,受到前半部分教学过程的启发,学生们思考例子也会较为容易。而且是学生自己身边的事情,其他不发言的学生们也会感兴趣听同学的发言。

(二)多方面地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做好互动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和课余,甚至在日常师生交往中,都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将日语教学变成一个双向平等交流的过程,给学生更大的交流和发挥空间。比如每次新课文讲解前,都提前请三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准备教案,上课时请他们到讲台上讲解,讲解词尽量做到可用日语表达部分尽量用日语表达。中文只起到辅助说明作用。而老师则坐到学生中间,像一个普通学生一样提问,对学生讲解只起纠正和补充的作用。当然其过程必须也应日文交流。

从心理学上讲,人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上课前实际上已消化了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之后的课堂剩余时间就都用来解决难点疑点了。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印象会比较深刻。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掌握了主动的学习方式,并学会了如何用日语来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无疑也会逐渐树立起自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学习外语的人可能都有过这种感觉,就是在练习阅读和听力的过程中,以考试为目的去读,所有的兴致都没有了。那么怎样让学生了解掌握口语能力的乐趣及其重要性呢。

第一步要建议学生在做阅读和听力习题的时候淡化甚至忘记考证,努力找出和进入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习题的内容要挑漫话、杂志、网络文章等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这一过程会让学生逐渐喜欢学习。当然这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第二步,要让学生给自己朗读的时间。朗读,发出声音是关键,并且需要读到能背诵的程度。朗读要速度快,越快越好。朗读的内容,也可以是各类日语等级考试的解题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朗读会影响到理解。也就是说:如果慢慢地默读,我们可以理解读的内容是什么,但如果速度快了,特别是放松了大声读,那就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了。这是个自然习惯的过程。只要坚持,逐渐就会度过这个阶段,最后朗读的很快,但照样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内容。这其实是学习外语尤其是掌握口语的一个普遍规律和现象。

第三步,是善于总结和积累学习成果。通过上面两个步骤,单词量增加了、发音正确了、阅读速度快了、理解能力提高了、听力敏锐了、记忆力增强了、做题稳而准了、写作有基础了、最终口语表达变漂亮了,就有足够的信心流畅地开口说话了。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创新

《综合日语》的课堂教学中要避免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高职教学的对象虽然是成年人,但是他们的精神集中能力最长也就是30分钟。长达90分钟的课程中让学生高度集中精神听老师的枯燥的语法讲解是非常高难度的事情。想把枯燥的语言课堂改变成有生机有吸引力的课堂,需要教学模式的改变。

首先,教学手段需要改变。作为教师应该准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教师首先要带头营造日语口语的氛围。课堂用语一定要用日语,并且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设定各种场景,给学生会话任务,组织学生练习会话,并施加压力分组发言或者小组派代表发言等形式。同时布置其他学生做点评。从而使学生既有学习其他小组的机会,也有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的成就感。

其次,教学利用当今的高科技手段。在原有的教学环节上,适当添加多媒体的功效,以求更好的效果。多媒体可以直观的介绍日本的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和文化。最重要的是可以听到比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的语言表达。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日语口语能力。

最后,教学过程导入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塑造符合职场要求的高技能的职业人。校企合作是现今高职院校采用较多的办学模式。对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将来的就业之中,有直接的引领作用。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处速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学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位日语教师的特长、创造性和积极性,遵循和探索教学规律,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日语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相信学生的日语口语能力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焱.试论大学日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

[2]李秀芬.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日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

[3] 姚平. 中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J].学科教育,2002(4).

[4] 康淑敏,王雪梅.多媒体环境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3(1).

[5] 汤闻励.学能、动机、机会――英语口语学习成功之三变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

上一篇: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试论职业院校《地质学基础》课程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