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风琴学派奠基人

时间:2022-10-07 07:07:48

中国手风琴学派奠基人

【摘 要】李遇秋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也是国内最早涉足手风琴音乐创作、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发展影响最大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作曲家。作为一名专业作曲家,他在创作中以我国民间音乐为素材,凭借扎实的专业作曲功底,敏锐地将现代新的音乐观念和新的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赋予了手风琴音乐创作中民族风格与现代意识相交融的创作理念,而这也正是我国手风琴作品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中国手风琴学派;李遇秋;开拓性

中图分类号:J6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43-02

手风琴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已有一百余年。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手风琴在中国萌芽、发展、辉煌,然而由于社会发展的变革,90年代中期手风琴开始在中国败落,最后在世纪之交尝试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得以新生。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几十年专注于手风琴作品创作的专业作曲家,李遇秋对于国内手风琴的教学、表演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手风琴作品的开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品体裁丰富

李遇秋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独奏曲有《促织幻想曲》《广陵传奇》《沉思与酣歌》,重奏作品:《草原轻骑》《军旗飘扬进行曲》《马背上的冬不拉》,组曲:《惠山泥人印象》,多乐章奏鸣曲:《第一奏鸣曲“长征”》《第二奏鸣曲“扎西德勒”》和《第三奏鸣曲“天山云霞”》,协奏曲有《红叶抒怀》和《手风琴协奏曲――献给母亲们》等等。作于1962年的二重奏《草原轻骑》,被认为是国内作曲家第一次为手风琴创作的专业作品;1983年创作的重奏《聊斋故事二首》以中国传统的鬼怪故事聊斋为灵感,包括两首曲目――《崂山道士》和《促织幻想曲》,在这部作品里除了手风琴,引入了打击乐,两种不同乐器的结合带来了不同以往的新奇音响效果,也为当时手风琴界带来了一股新风。

二、作曲技术深厚

1940年,怀抱着满腔的爱国热情,11岁的李遇秋参加八路军,在冀中军区抗属中学学习,期间开始学习唱歌和一些音乐知识。1944年,在解放区参加了抗敌剧社,成为一名手风琴演奏员,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为以后手风琴作品的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1949年,进入华北军区文工团担任手风琴演奏员,1950年解放后,组织上送他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7年毕业以后李遇秋分配到政治文工团成为一名专业作曲家。丰富的学习经历以及长期与大众百姓的接触,深刻影响着李遇秋的创作。

在内容方面,李遇秋的手风琴作品一部分继承传统的欧洲古典作曲技法,甚至还出现了当时比较新潮的十二音序列作品――独奏曲《桑榆之梦》。不过更多的手风琴作品是结合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具有中国的独有韵味。其广受欢迎的组曲《惠山泥人印象》中的两首独奏曲目,《天女散花》和《京剧脸谱》,历来为国内手风琴专业学习者的验金石,两首作品都是以传统的中国戏曲元素为材料,不论是在动机的展开、旋律的发展,还是织体的音响效果都极具中国戏曲特色。

三、独具民族底蕴

1934年,上海国立音专举办了“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作品比赛,当时贺绿汀以《牧童短笛》获得了桂冠。《牧童短笛》也标志着中国的音乐作品从最初的模仿探索开始进入到探索创作具有中国独特民族气质作品的新时期。李遇秋作为国内最先开始创作专业手风琴作品的作曲家,继承了前辈们的志向,并深入民间、勇于学习,创作出一部部蕴含中国气质、符合中国人审美的手风琴作品,《天女散花》和《京剧脸谱》为其中的佼佼者。这两部作品为李遇秋1984年在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厂参观,观看了陈列室里的泥人雕塑后有感而发,创作了手风琴组曲《惠山泥人印象》,《天女散花》、《京剧脸谱》为其中的第二和第四首。

李遇秋当时参观的泥人造型是一个仙女,端庄、古典,手臂挎美丽的花篮,手上则握着一束鲜花,立在彩色云朵的上方,好像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1987年,我国著名手风琴演奏家张国平,参加德国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中演奏《天女散花》获得了成人组第六名的好成绩。这也是手风琴音乐第一次走出国门并受到国外专家的认可。

在曲式结构方面,全曲152小结,结构为中国传统的连缀式。一共有七个部分,简单图示:引子―A―B―C―D―E―尾声。在内在结构方面,各个段落之间其实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段落之间一直是变化发展的。和西方的曲式结构截然不同,西方的曲式结构,不论是小型结构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还是大型结构复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都是以再现为其特点和重要不可或缺的统一全曲的技术方式。而在《天女散花》中,段与段之间虽然不存在再现,而整个旋律的风格气质、节奏的变化都是高度统一的,从而使全曲形散而神不散。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观点重视灵感,表型意境是“天人合一”、讲究“浑然天成”,所以此曲的曲式结构设计也体现了浓厚的中国传统风格。

在节奏方面,全曲的整体安排是:慢―快―慢传统音乐的布局。在乐曲的前后都为散板部分―RUBATO,与中国古琴音乐中的:散起―入调―入慢―复起―散出等速度变化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调式、调性方面,《天女散花》采用的调式,是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

手风琴虽然为西洋乐器,但也是富于歌唱性的乐器,该曲还有一创新为用手风琴来模仿中国各种民族乐器,从而诠释出江南丝竹风情。在最开始的散板,手风琴右手急促的轮指模仿民族乐器琵琶的扫弦效果,接连几次重复让听众迅速进入到一个类似于民族风格的情景中。在乐曲快结束的地方,用停风箱的余音效果来模仿琵琶弦的震动。在第14-16小节,手风琴的快速波音演奏则在模仿笛子的颤音。第136-139小节,模仿古筝的揉弦和花指。

《京剧脸谱》描写了作曲家看到众多京剧脸谱,浮想联翩,脑海中出现热闹的京剧表演场面。该曲的创作以京剧为灵感,借鉴了京剧音乐里面的唱腔、牌子曲等素材。该曲并不具有强烈的可唱性,大部分都是属于自己创作但蕴含浓郁的京剧味道。李遇秋经过多年的音乐创作,对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非常熟悉,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听到的旋律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京剧脸谱》的调式整体为A商调式,中间部分段落转调频繁,调式的变化犹如京剧中色彩缤纷的人物形象。全曲的节奏,有张有弛,庄严威武与柔美巧妙灵活的转换,营造出京剧中的热闹场景。自由拍子也是本曲的重要特点,作品的开头部分,节奏是比较自由的,演奏者依据自己的理解阐释出京剧的艺术风格。结尾部分,手风琴左手低声部节奏型越来越密集,速度越来越快,从而把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

四、结语

作为一名专业作曲家,李遇秋打破了手风琴音乐长期以来在我国处于业余创作的局面,带领中国手风琴创作步入专业创作轨道,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民族精品。他在创作中以我国民间音乐为素材,凭借扎实的专业作曲功底,大胆借鉴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理论,敏锐地将现代新的音乐观念和新的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赋予了手风琴音乐创作中民族风格与现代意识相交融的创作理念,而这也正是我国手风琴作品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以李遇秋的手风琴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归纳其作曲技法及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哲学观,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理论教学文献,同时也能为作曲家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手风琴作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遇秋.手风琴独奏精品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旭东.李遇秋手风琴音乐的创作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

邓 君(1984-),男,凯里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理论作曲、手风琴教学与表演。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课题“李遇秋手风琴作品创作技法研究”,项目编号:14ZC136。

上一篇:浅析舞台灯光在戏剧演出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大型音乐晚会策划与制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