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不动尊”说对清东陵

时间:2022-10-07 07:07:10

【关键词】清东陵;陵园格局;孝庄文皇后;“卑不动尊”说

【摘要】 清承明制,清东陵最初规划的陵园格局完全仿明十三陵,并按规划进行了首批陵寝建设。但在孝庄文皇后“卑不动尊”说的影响下,清东陵的陵园格局逐步发生改变,先后建立了皇后陵、妃园寝以及东西陵分葬的兆域制度。

清东陵是清王朝入关后建立的第一处皇家陵园。清承明制,清皇陵与明皇陵建筑相似点很多,但清皇陵中帝陵、后陵和妃园寝所组成的完整陵寝体系以及东西陵分葬的兆域制度,与明十三陵明显不同。这种陵园格局是在孝庄文皇后 “卑不动尊”说的影响下逐步演变而成的。

一、清东陵最初规划的陵园格局

清东陵最早所规划的陵园格局,虽然至今没有找到确切的规划文稿和图纸,但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通过有关文献记载和清东陵早期墓葬安排的综合分析,可知其大端。

1、有关清东陵陵址预定的文献梳理

陵址预定是陵区规划的先决条件。对有关文献按时间梳理如下。

《孝陵神功圣德碑》立于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碑文称:“世祖章皇帝……葬孝陵,陵豫定于昌瑞山。”这是最早表明位于昌瑞山的孝陵陵址为事先预定的。

康熙六年七月,朝廷议苏克萨哈十大罪状时,谕旨中引用了苏克萨哈的一段话:“世祖皇帝卜地时,蒙谕:‘朕万岁后,尔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寝近地为善。’我即叩谢:‘若得如此,幸甚!’……卜阅陵地,非我一人侍从,曾有索尼、遏必隆,我等三人一齐叩谢。”按此,顺治曾带领苏克萨哈、索尼、遏必隆等大臣一起卜阅过陵地,并对近臣陪侍在侧作了规划,这是最早出现相陵细节的记载。

乾隆的御文中也多次提到孝陵陵址为顺治亲定。如“桥山亲指顾,殿永精虔 ”,诗文加注称:“相传孝陵乃顺治年间世祖行围至此,亲指定。”[2]这是最早提及此事的乾隆御制诗,当时的他大约也不能确信有此事,所以用“相传”二字。由此可见,乾隆时宫中文献就不见记载。后来又有“卜世千秋永,朝天万国宗”,注称:“孝陵乃我世祖行围至此,自卜吉地用兆万年。” 以及“松柏守宫阙,星辰侍礼仪。鼎湖亲卜吉,昌瑞万年基”,注称:“昌瑞山乃我世祖行围至此亲定者,初未用堪舆家也。”[4]而在约写于1786年的《重修葛山隆福寺碑记》中,乾隆皇帝写道:“夫此山陵乃我世祖行狩于田,亲临所相度也。” 我们可以看到,在后来的这些御制文中,乾隆一改先前的犹疑,语气已变得确信不疑了。

道光朝礼亲王昭在《啸亭杂录》中说:“章皇帝尝校猎遵化,至今孝陵处,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以为朕寿宫。’因自取佩掷之,谕侍臣曰:‘落处定为佳穴,即可因此起工。’后有善青乌者,视丘惊曰:‘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此所以奠我国家万年之业也。”清亡后遗老赵尔巽所著《清史稿》也沿用此说,只是稍加变通:“先是,世祖校猎于此,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以为朕寿宫。’因自取佩掷之, 谕侍臣曰:‘落处定为穴。’至是陵成,皆惊为吉壤。”

此说在民间流传最广,具传奇色彩,实为荒诞不经。首先,相度陵址在封建社会是何等重要的大事,顺治断不至采取如此轻率的行为来决定此事。其次,据笔者实地考证,昌瑞山呈东西走向,南向散发出若干支脉,其中主峰往南平行延伸一脉2公里余,脉止处即为孝陵所在。在昌瑞山之巅往下扔佩,无论如何扔不到穴址处;即使在孝陵后山扔下小小佩,一入林海草窠,犹如仓海一粟,万难找见。其三,顺治如有相度陵址一事,乾隆朝都不能确信,很难相信约100年后的道光朝能知道得更清晰详尽。

世祖顺治生前有几次遵化之行,在文献中都留有逐日的行踪记录,却未曾提及相度陵地一事。即使如所传是一次打猎过程中的偶然行为(打猎是日常小事,完全可能没有负责记录的相关人员跟随),但如相度陵址这种在封建社会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怎会不补留记录?

综上,有关顺治亲定陵址的传说虽然一直不绝于史,但确实存在无法令人信服的缺环。

2、清东陵陵区预先规划的依据

康熙十五年(1676年),郑侨生纂《遵化州志》中载:“先是,世祖章皇帝驻跸兹土,敕诸臣相度成规。”“相度成规”既可以解释为按已有“成规”进行相度,也可以解释为对陵地的相度行为已经很成熟,形成规划了。不管按何种理解,均可以肯定当时陵区的格局已经有所规划。

清东陵陵区最先入葬的并不是孝陵,而是陵区东西两侧的几个陪葬墓。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的奶妈奉圣夫人朴氏的丈夫、二等阿达哈哈番恭襄哈喇葬于马兰河东村东南约0.5公里处;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最为宠爱的董鄂妃所生皇四子夭亡,被追封为和硕荣亲王,顺治为其亲卜兆域,在清东陵陵区西侧的黄花山建园寝,于八月入葬;同年,宫中一位待年妃子不幸病死,被追封为悼妃,当年九月在清东陵陵区西侧的黄花山南、大杏山西为其建悼妃陵。康熙朝初期,在悼妃陵邻近地区还先后建了顺治的珍妃墓、恪妃墓[6]。

清入主中原后,为表明正统,各种典章制度极力模仿明朝,陵寝也是这样。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近郊,陵区整体规划明晰:帝陵占据中心陵区,东井、西井、万贵妃墓、郑贵妃墓、神宗四妃墓、世宗妃太子墓、世宗三妃墓等陪葬墓区位于陵区东西两侧,陪侍在旁。至清初,顺治把奶公陪葬在清东陵陵区东边,把爱子、爱妃陪葬在清东陵陵区西边,唯独留出区域的中心位置,几乎就是明十三陵陵区格局的翻版。明十三陵并没在帝陵旁建后陵及妃园寝,顺治当初应该也无此规划,所以才在黄花山建悼妃陵,康熙接着续建了珍妃墓和恪妃墓。否则,这些妃子墓当时就直接建在陵区内了。

虽然文献还存在缺环,早期陪葬墓的安置则表明,清东陵陵区是预定好的,而且初期规划的格局是完全仿明十三陵,即帝后合葬,占据陵区中心位置,妃子及近臣陪葬在陵区东西两侧。

上一篇:知识产权侵权引入惩罚性赔偿的经济理性 下一篇: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