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规范化研究

时间:2022-10-17 11:00:50

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规范化研究

[摘 要] 通过对国内九校一省规定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的分析,明确了其在客观上具有的引导、评价、激励和监管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三大不足与缺陷:权利义务规定的不对等、激励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进而针对这三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建议和意见,为我国高校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做出了应有的努力,有利于推动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权利义务;激励机制;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 G5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3—0010—06

当今世界的发展依靠的是核心竞争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培养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多年来,国内外高校围绕这一课题,一直在进行着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如今,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已经被普遍认作一条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1},它起源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2},其后短时期内在美国得到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法》中也规定了本科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故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是当今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必须予以重视的环节。1995年,清华大学提出了“学生科技训练计划”{3},并于次年开始实施。其后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被越来越多的国内重点高校所效仿{4},相关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也在逐步制定和完善。

进入21世纪,我国许多高校都已制定出了自己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传统教育思维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各高校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无法完全满足实践中的需要。笔者通过对国内九校一省{5}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进行评价、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度缺陷,并提出相关建议加以完善,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具有的作用

高校本科生科研的开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一个规范科学的管理办法是其保证,是其不可或缺的规章,必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引导着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从笔者搜集到的九校一省的科研管理办法中看,各高校的规定比较详细,也都涉及到了科研管理中诸多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主要具有以下几项作用。

(一)引导作用

各高校制定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作为一个规范的校级文件,其构成必然包括总则、具体内容、附则等部分。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分为总则、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运行管理、项目结题管理、项目变更管理、项目经费管理、相关政策支持和附则共十个部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办法》也分为七章内容,主要是:总则、项目来源与资助方式、指导教师与学生、组织管理、经费管理、相关政策、附则。这些规定中的很多内容都对科研活动起着引导作用,如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总则中的第3条强调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其管理办法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着科研活动向着这一目标进行。再如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中的第二条规定了指导教师应负的“指导学生选题论证、积极为大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等八项职责,这属于指导教师的职责范围,但无疑也具有鲜明的引导作用。其实一个完整的科研管理办法在整体上就具有着一种引导作用,它以明文规定的形式指引着、要求着师生应该怎样开展科研活动。

(二)评价作用

通读各高校科研管理办法,不难发现其是具有评价作用的。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中第六章第2条规定,“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项目论文或成果报告、实验操作演示、辅助研究材料等,并举行严格的结题答辩,对通过结题答辩的项目个人或项目团队颁发结题证书,并对项目总结报告做出评价等级(优秀、合格、不合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办法》第13条第3项规定,“各院(系)指导小组对申请项目进行质疑、评审和遴选后上报学校”。这些规定无疑是对科研立项和成果的评审、评价,它有利于克服科研进展的盲目性,对师生的工作也起着一种监督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保证了科研学术的严谨性。此外,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第27条强调,每一期科研项目验收结束后,教务处给通过验收的项目完成人和指导教师颁发成绩合格或优秀的证书,并发文公布验收的结果。还有重庆邮电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第20条规定的对学生的激励政策。虽然这些规定都是一些激励和奖励的政策,但同时也是对师生科研工作成绩的一种认可,它从侧面以奖励的形式评价了师生的工作。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在实践中也具有客观上的评价作用,这对调动师生的科研热情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激励作用

充分调动起广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调动起指导教师参与到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队伍中来的热情,这是需要相关的激励措施作保证的。我国各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各种激励制度,具有着充分的激励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科研项目结题、通过答辩验收后视为考核合格,本科生可获得科研训练学分2学分。第二十条规定,教师每指导1个本科生科研项目按指导1个本科生毕业论文(6课时)计工作量。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第九章的相关支持政策中强调,指导教师每指导一个项目,当年计17课时的工作量,待项目完成后还将公布参与项目指导的教师名单,并对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参与项目的学生也将获得一定的学分或者科研加分。此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也均有类似规定。这些规定主要是以科研学分来奖励学生,以课时数来计算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这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师生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与认可,激发其搞科研的积极性。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第十七条规定了对学生的五项奖励:1、学生参加SRTP活动并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通过结题验收),可获得课外实践创新学分;2、优秀SRTP项目可获得课外创新实践奖励学分;3、学校鼓励学生利用研究成果,的版面费由教务处报销;4、学生参加SRTP活动获得的作品(实物、论文等)可以参加学校正式认可的与成果相关的各类竞赛,根据奖励的种类和等级享受证书、学分、免研、优秀生评选、奖学金等各类奖励;5、颁发证书。第十八条规定了对教师的两项奖励:1、在项目结题验收通过后,参照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计算指导教师工作量;2、学生参赛作品获奖后,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奖励指导教师。重庆邮电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第六章也有类似的激励政策规定{1}。这使得师生非常明确自己将获得哪些奖励,显然也更能激发广大师生的科研兴趣与热情,可以说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上一篇:“卑不动尊”说对清东陵 下一篇: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