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要把情感教育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07 06:14:31

历史教师要把情感教育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

【摘 要】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情感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讲完一些疑难问题后,我总是会问:“你们理解了吗?”学生多半会顺着老师异口同声地回答“理解”。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学生真的是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从内心发出的共鸣吗?历史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文化内涵的科学,注重历史的熏陶感染功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成为历史情感教育的重要方面。所以,就要注重发挥历史情感教育的渗透感染功能,历史教师要把情感教育有机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情与美的感染中发出心灵的鸣音,进而移情内化为自身的人生信仰,成长成为一个具有无限潜能的发展中的人。

1 先声夺人,以声感人

历史并是不是枯燥无味的,高中历史教学它应该是活生生的,课堂应该充满了情感。高中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里就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学科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先声夺人,以声感人”是就教师的讲课语言艺术而言。情境创设是历史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虽说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生动的具体形象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一个教师更要善于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用自己的声音为学生营构出文本的情境,把自己从文本中体验内化而来的东西声情并茂地展示给学生,由于声音的感性和情感的迁移功能,会自然的引起学生愉悦兴奋的情绪,积极地移情入文,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中,发出心灵的审美共鸣。

如我在讲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讲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了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而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时,我是以深情的语调说出下列这段内容的:在这惨烈的黄花岗起义中,死难党人不计其数。被捕党人除两名妇女和一名太小的党人外,其他一律处死。不少被捕党人被官兵用七寸钉从脑门钉入,一钉致命,尸体抛入珠江。自1895年到1911年,自广州首义到黄花岗起义,有多少烈士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了民主共和失去了他们年轻的生命,陆皓东、邹容、秋瑾、徐锡麟、陈天华、林觉民等等(依次展示他们的图像),请同学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留下的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壮和“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的豪情。

如此充满情感的教学,自然会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历史老师要苦练内功,要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教学语言的魅力。

2 动之以理,晓之以情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往往有着特定目标的指向,以至单方面的注重理性的分析,追求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历史的人文教育,使历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说者有心,听者也有意,但因为抹掉了那层温情脉脉的现实关爱情怀而变成了枯燥的说教。所以教师要善于在传道授业的同时用情与理去打动学生,感化学生。

“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就是在解惑的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熟知的“理”的角度感动他们;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从似曾相识的“情”的角度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在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工人阶级斗争中所具有的坚忍不拔的意志时,带领学生回忆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也”等圣贤话语,结合马克思在贫困的情况下拒绝反动政府的财富诱惑事例,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一个“大丈夫”的真正气节,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而且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此熏陶他们的情操。我再强调指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指引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让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是为什么而做。虽然这些道理学生都懂,但教师一旦能够寓理于教,对学生的感染内化之效就不同了,学生需要老师帮助他们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由于高中历史课的目的性要求,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去关爱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展示历史更高层次的人文关爱,以实现人的发展。

上一篇:多与学生交友 下一篇:我是乡村的一泓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