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7 04:13:03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模拟出一种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同时对扩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活情境;案例教学;对话情境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现,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此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适应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创新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下面我们就详细分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创造生活情境,实现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富有浓厚的时代信息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新课改指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与社会、生活更贴近”,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改变以往固守课本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注意对时事案例的有效应用,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时代感。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决定着学生思想的发展方向,很有可能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因此,除了思想品德的时事外,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地引用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道德事件,如: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村官,最美护士等社会正能量的最好诠释的事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授课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对近期热门事件加深理解的前提下,确定自己的思想道德取向,使学生在现实感强烈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运用案例教学,丰富学生眼界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根据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在此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由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由于实例的生动、多样化等特点,可以促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更愿意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所用的实例除了时政新闻之外,多数是生活中的事件,比如,社会上的诚信事件、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引导人们树立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等等,大都是通过生活中真实的事件让学生得出结论,并启示以后应该怎么做。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身边的故事和事件,让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丰富了阅历。例如,关于学生爱国情操的教育,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喜获金牌的图片,鼓励学生说出优秀运动员的名字。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运动员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爱国主义情操使中国体育健儿不畏强手、超越自我,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爱国情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崇高情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具有的美德和高尚品格。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到了知识,又对奥运会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三、积极创建对话式课堂教学情境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话式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尊重价值主体的多元化特征,突破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局限,服务于新型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培养需求。对话式课堂教学情境要求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基于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对话,可以通过交谈、倾听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更是师生间的相互接纳与包容,秉承的是尊重和理解的原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分享和交流,因而这种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收获与学习,更是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思想碰撞,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九年级的“融入民族文化”一课中,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加深学生对文化的了解,我们在授课时可以使用“答问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对话方式,营造出对话式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收到思维同步、情感共鸣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围绕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和任务,与时俱进,积极地创造出切实可行且多样性的教学情境,以实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良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冷素琴.让情境教学为初中思想思想品德教学如虎添翼[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8).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上一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下一篇:《晋灵公不君》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