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再创造”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06 10:29:15

数学“再创造”的教学策略

【摘要】从历史上数学创造的角度,探讨了数学课堂中实施“再创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再创造” 动机 猜想 数学化 数学应用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要实现“再创造”的教学策略,最好是在数学发展史中去寻找材料,从数学创造来看数学“再创造”。

如何让数学创造进入课堂,探讨数学“再创造”的教学策略,形成系统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番尝试,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提出数学“再创造”的四条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从事数学“再创造”的动机

数学创造的动机分为: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来自日常生活、生产等问题对数学家的的挑战,如《九章算术》中的问题,无理数的引进,微积分的创立均属此列;内部动机来自数学活动中人们对数学美的追求,数论、虚数、非欧几何、群论都是出于内部动机而创立的。教学中我们借鉴数学创造的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的思想,从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与数学自身魅力两方面来激发学生从事数学“再创造”的动机。

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将成为他们进行数学“再创造”的强烈动机.数学美的基本特性有和谐性、简单性和奇异性.数学知识当中蕴涵着反映以上基本特征的丰富美学因素。为了追求和谐美,人们将每个数学分科进行公理化,且公理体系必须满足相容性,或对同类问题要求统一的数学表达式;为了追求简单美,人们发明了大量简洁、优美的数学符号,创造了具有“世界普适性”的数学语言,并尽量把复杂问题进行化简;为了追求奇异美,人们总是研究一些奇特的、新异的数学对象,如不动点、奇点、拐点等特殊点,或一个新的数学理论,一条新的数学定理,一种新的算法、证法。教学中一般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矛盾上切入新知识,使学生面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机.

2注重猜想在数学“再创造”中的作用

数学上的所有创造都是从猜想开始的。在数学“再创造”过程中,猜想同样很重要。但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忽视这一点,片面强调演绎的作用,偏向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通过观察与实验,学生把握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凭借直观、直觉与想象发现规律,建立猜想。如圆周角的教学,明确圆周角与圆心三种位置关系是定理证明的关键,教学中可演示教具(或运用计算机作图模拟演示),在图形的连续变化中引导学生观察,把握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一种具体的实验方案是:在一块木板上画一个圆,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分别钉在圆的适当两点上,然后用一支铅笔紧靠橡皮筋,使得笔尖在圆上滑动。

3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的“再创造”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让学生学习现成的形式体系和公理系统,学生难以理解。弗赖登塔尔认为:“与其让学生学习公理体系,不如让学生学习公理化;与其让学生学习形式体系,不如让学生学习形式化。一句话,与其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如让学生学习数学化。”由此可见,数学化包括形式化和公理化两方面的工作.

3.1形式化的“再创造”

形式化就是把数学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图形或模式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形式化工作,还是有必要让学生来“再创造”一回(哪怕是象征性的“再创造”),使学生领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如函数概念的教学,先分别建立圆面积与半径,路程与时间,成本与产量,邮资与重量等具体的变量间的关系式,然后分析这些解析式(必要时联系相应的图象)的共同特征,对变量的变化范围,变量间的依存关系进行抽象,并借助适合的数学符号,建立一般的函数定义。

3.2公理化的“再创造”

要求学生对整个学科进行公理化的“再创造”是不现实的,但总可在一些较小的范围内,局部地完成公理化的工作,并逐步扩大范围,使公理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历史上人们对平行公理(第五公设)思考得最久,但并不能由其他公理来证明它,只是找到了一些与之等价的命题作为平行公理。在平行线这一知识单元的教学中,就可让学生尝试公理化。公理化的“再创造”与其说让学生学习公理,倒不如说让学生树立公理化意识,领会数学的严谨性,提高数学素质。

4实现数学应用从“再创造”到创造

4.1数学应用的“再创造”就是学生解决前人(或教师)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学生课后做练习题是必要的,可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上学生的“再创造”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之间互相协作完成的。课后布置一些类型相似、难度相当(或更浅)的习题,让学生各自独立解决,那才是真正的“再创造”,学生真正扮演一回数学家的角色。除习题演练外,数学应用的“再创造”还应包括问题解决的内容。问题解决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非常规的,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如“当a为何整数时,x2-ax+36或在整数范围内分解因式?”,“正方体的截面是什么图形?”,“如何识别有奖游戏的奥秘?”等都是较好的数学问题。

4.2数学“再创造”仅是一种教学策略,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希望他们日后能有所创造发明,才是“再创造”的真正目的。今天的“再创造”将促成明天的创造,主观意义的“再创造”将会导致客观上的创造。

以上四条策略之间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它们。既可在一堂课内完成,也可在一个教学阶段上完成。在整个数学“再创造”过程中,动机是前提和基础,猜想是关键,数学化是重点,数学应用则是目的和归宿。因此,数学“再创造”的教学策略是一整套系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上一篇: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 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下一篇:少教多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