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浅析―以北京市为例

时间:2022-10-06 07:51:03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浅析―以北京市为例

中图分类号:F84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2-000-02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保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妥善解决各类社会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不仅有利于企业发展、社会稳定,更是全民分享社会成果的体现,因此,本文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探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养老保险保险制度权益保障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意义

(一)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现,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规定,当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达到退休年限,退出或失去劳动岗位后,国家为保障其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包括了城镇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居民三种养老保险制度,这也充分体现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老保险制度建立时间最长,覆盖人数最多,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都起步较晚,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当前针对不同群体,实行的是“自愿”原则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就是说,养老保险制度并非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这种方式使得部分群体不能分享到市场经济下社会文明所形成的社会福利。因此,现阶段对各类人群难以实行完全统一的养老金制度。随着基本养老保险的逐步推广,打破地域分割和人群分割的格局,预计到2020年,农村居民中将有近2亿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立到最终二者统筹为统一的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我国现有的公共服务制度设计仍坚持身份和地域区分,所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运作、程序、保险额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和区别。因此,当前既需要针对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出现的原因实施有效的统筹,又要使这种统筹路径实施有效,这一过程的实现挑战巨大。当前的紧迫工作是改革养老保险监管机制,除了从法治上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征缴外,还需要适度填补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使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趋向于统一化和完善化。我国养老金金融市场刚刚开启,推进金融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借鉴国际社会成功的经验不仅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需的。

(二)养老保险制度对当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实际意义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在“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12字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当前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险凸显了一系列问题,亟需完善相关制度和新的政策予以解决,缓和矛盾。通过养老保险对社会财富再分配,让人们增加社会公平感,更加的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安心养老,这不仅是对每个人工作一生,为社会付出辛勤劳动的尊重,也是让人们共享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成果的体现。

二、北京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北京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在制度上,先后出台了《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在认识上,实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逐步完善的共识和基调。

但目前北京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享受养老保险的不同群体存在覆盖范围上的差异。城市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达到60%以上,而农村居民享受保险的覆盖率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及与城镇职工和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的受众人群仍以城市人口为主。第二,养老保险是退休人员收入来源,根据对调研发现,68% 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养老保险是其退休收入的主要来源,退休后的大部分人都是依靠养老保险的收入来维持生计,可见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在调研对象中,目前养老保险待遇45%的人认为有点低,24%的人J为非常低。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生活成本支出大于以往,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有所受限。所以,重新审视当前的支付标准迫在眉睫。第三,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待改进,工作效率有待提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服务态度有待改变。第四,养老保险制度有待完善。养老保险的基数和比例水平有待提高,养老保险的待遇标准是关乎退休人员生活最为核心和关注的问题。

三、问题成因及建议

(一)问题的成因

上述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基数大、需求多,使得对于每一个居民都进行合理完善的社会保障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并且使所有居民都享有平等合理的社会保险操作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我国推广养老保险的年代也晚于发达国家,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我国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也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从制度设计来看,现收现付制实质上是养老问题的社会化解决方案,其制度目标是通过社会总产品的代际转移提供老年保障,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因而其社会效应大于经济效应。顶层设计问题也需要一个漫长摸索的过程,并且需要适应我们的基本国情。第三,目前很多职工和居民参保意识不强,不能积极的配合参保,有些甚至抵触参加社会保险,造成了养老金资金来源的空缺和断接,直接影响了养老金的运行。另外,很多居民不了解相关社会保险的流程和办理方式,对该制度产生了代沟。

(二)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改进。首先,加强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养老保险的作用并且能积极参与其中。让人们了解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内容,使我们的养老保险及相关社会保险知识普及大众。其次,加强立法和政府的政策调控,在制度层面予以保障,使我们社会保险制度更加合理化、规范化。再次,采用多种操作模式并存的方式,丰富养老保险的内容和途径。积极引入商业保险,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险中的补充作用。继续完善企业年金制度,使该项制度成为养老保险的有力补充手段。最后,在多轨制的社会保险框架下,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为养老保险趋于统一化做好基础,最终的目的是使所有人群都能从养老保险及社会保险中获益,感受到该制度所带来的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 黎建飞.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

[2] 魏宣利.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再探讨[J].河北学刊,2011(5).

[3] 王晓军.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十个“迷思”[J].保险研究,2013(11).

[4] 汪国华.城镇化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J].天府新论,2013(2).

[5] 田雪原.体制创新: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必由之路[J].人口与经济,2014(2).

上一篇: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建安合同赢得值支付管理 下一篇: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策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