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社团实践育人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06 03:55:14

高职学生社团实践育人建设研究

摘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载体的学生社团,是高职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在高职院校实现实践育人任务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模式、学生社团实践育人发展的制约因素等的研究,进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为构建现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社团实践育人机制、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团;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71-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强调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的锻炼、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道德品格的养成。而以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建立的学生社团,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不仅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抓手,而且是实现高职教育实践育人任务的重要载体。

一、社团实践育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实践育人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所谓实践育人,本质就是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内在能力的过程。同时,实践育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作用。因此,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教育离不开实践育人这一重要手段。

(二)学生社团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

学生社团的组成是以学生自身兴趣爱好为基础,是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的组织,对其各方面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团是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获取知识、实践技能、锻炼能力、提升素质提供广阔的平台,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实践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等。因此,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学生社团实践育人的模式

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中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激励凝聚功能、调节转化功能、调节转化功能、认识开发功能等。有效借助社团活动实践,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以科技社团为抓手,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搭建专业特色的实践育人平台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创新创业为出发点的专业科技类社团,搭建了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育人平台,弥补了传统的第一课堂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局限性。跨专业、跨年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交流,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取长补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拓宽思路、锻炼技能,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以公益社团为抓手,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养成,搭建思想引导的实践育人平台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批判意识强,灌输式的思想教育在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上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而公益类社团,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搭建奉献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育人平台,也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增强他们的志愿服务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高职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获得成长,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文化社团为抓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水平,搭建广泛参与的实践育人平台

文化类社团能够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搭建学生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实践育人平台。文化类社团使学生在发挥特长同时,通过自娱自乐、自我完善的方式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达到强体益智、陶冶情操的目的,促进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审美观,形成完善的人格。在高职院校,文化类社团参与度最高,其实践育人功能更具有普遍性。

三、学生社团实践育人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功能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社团的建设、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其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重视程度待提高,制约了实践育人功能发挥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将实验实训课程作为提升学生这部分能力的首要手段,对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社团的认识不足,停留在认为其只是学生的课外活动,学生社团潜在的实践育人功能被忽视,从而限制了学生社团辅助课堂教育的功能,限制了高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同时,部分学生加入社团也存在盲目性、从众性和功利性,对社团本身发挥的教育功能有所忽略,从而也影响了学生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限制了实践育人功能发挥

良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一个组织功能发挥和健康运行的前提。然而很多学生社团由于在社团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诸多漏洞,比如社团准入退出制度不完善、缺乏社团指导教师制度等,削弱了社团对学生的规范和约束,直接影响了社团活动的质量。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使得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三)组织者能力不足,不利于实践育人功能发挥

社团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都是学生,学生在社团中发挥中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作用。作为社团领头羊的学生干部,他们自身素质、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社团日常运行和长远发展,更对社团成员有着影响和示范作用。然而,毕竟学生还在求学阶段,很多社团组织者自身素质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管理能力还有所欠缺,这势必会影响到社团的管理和发展,不利于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的发展。

(四)活动创新度不够,影响了实践育人功能发挥

很多社团活动重复性强,社团活动的传承好,突破和创新不足。社团活动不能紧跟时代、有所创新,不仅会影响社团的活动激情和活动影响力,而且会让学生对社团的认同感下降,降低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造成社团成员大量流失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了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和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

(五)活动的执行不力,阻碍了实践育人功能发挥

在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功能发挥中,还存在方向有所偏颇、力度有所不足的情况。由于一些学生社团举办活动像应付一项任务、学生干部工作敷衍了事,不是把社团活动作为提升自我、锻炼能力的机会,而是当成作业去应付,从而导致一些社团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化,使得社团活动失去活力,也失去了其原有的教育功能,更从源头上阻碍了社团实践育人功能发挥。

四、对高职学生社团实践育人建设的建议

在社团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教育育人功能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学生社团建设提出以下优化对策,促进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加强宣传,强化领导,提高实践育人功能认识

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社团教育育人功能的宣传,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学生社团潜在的教育意义和重要性,并积极运用这个实践育人的载体,是其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要以实践活动为“轴”,以学生成长规律为“经”,以教育教学周期为“纬”,引导社团活动规划有序,让社团活动实践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协调统一。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对社团给予一定的扶持,并提供尽可能的物资、场地支持,为社团选聘对口的指导教师,保障社团有序运行并有所发展。着力扶持高职特色社团、打造品牌精品社团,树立社团教育育人的示范典型,从而提高广大师生对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视。

(二)优化管理,完善制度,保障实践育人功能发挥

在学生社团管理上,学校要做好“抓”与“放”的关系,完善社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够确保社团健康良性发展。主管部门要站在统揽全局的角度,既要避免管理放任,又有要避免制约管制,强调宏观引导,保障学生社团运行良好,给予社团合理的发展空间,促进其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管理有序,制度科学,才能够保障社团的实践育人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三)提升能力,培养干部,放大实践育人功能作用

要发挥好社团实践育人功能,就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社团学生骨干队伍。要严守学生干部选聘关口,加强干部的日常培训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社团干部的评价和激励制度,关心干部个人成长,鼓励社团成员成长成才。

(四)注重创新,挖掘内涵,增强实践育人功能能效

学生社团作为最贴近学生的组织,就不能固步自封,满足于传统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要积极鼓励学生社团勇于创新,善于运用新方式方法,将社团活动的主动性、灵活性发挥出来,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进而有效的增强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的能效。

(五)重点突出,强调实践,优化实践育人功能路径

要科学的对社团进行规划设置,将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归档,根据社团建设发展情况和学校育人目标,对社团给予相应的支持。对于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社团或精品社团,要给予重点扶持;对于学生参与度、关注度高的社团,要给予重点关怀,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不同类型的社团良性发展,使社团实践育人功能得到合理的优化。

总之,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学生社团的重要性,不断加强社团建设,促进社团健康良性发展,才能让学生社团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中的作用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书安,刘丽.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4,(11):164-167.

[2]田海斌,高朋敏.建设优秀社团文化 探索高校实践育人新途径[J].高校辅导员,2013,(2):41-44.

[3]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11-14.

上一篇:工科院校理学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