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06 01:37:59

【前言】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校企深度合作的内涵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表明,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院校自身突破性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既要遵循教育特定发展的规律,也要兼顾行业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已形成共识,全国各类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开创了多种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中形成了鲜明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成功探索符合高职办学特色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F1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79-02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在校企深度合作中展开不同层次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如何解决校企合作更加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以及如何构建稳定、长效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等问题仍然是高职院校加快发展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校企深度合作的内涵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表明,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院校自身突破性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既要遵循教育特定发展的规律,也要兼顾行业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校企合作是一种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合作的双方需要形成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

(一)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

从合作范围看,校企深度合作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校企双方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合作,遵循市场导向、目标一致、互惠互利、稳定长效的原则,选择最合适的实现方式与途径。因此,校企深度合作应是灵活多样的,有多少种校企合作实践,就会有多少种校企合作模式。而校企合作的某种成功范例,可以成为更大范围内学校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样板和借鉴。

(二)高度重视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与企业作为供方与受方的关系,双方合作的深度,取决于学校能否为企业提供“适用”的人才。而“适用”人才的培育只有通过专业才能体现出来。因此,真正能够主导合作关系的内在因素是学校的专业建设,这成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契合点。

(三)强调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

在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大系统内,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四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学校的任务和追求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解决学生的实习和未来的就业出路问题,同时还可以借助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和专业师资等,减轻学校在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就企业而言,其价值在于做好高技能型人才储备,平衡企业淡旺季的用工需求,降低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其价值在于能够提升学生的岗位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拓宽就业的渠道;对社会而言,提高整体的人口素质和就业环境。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校企合作的既要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又要符合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则,当前伴随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原有的行政保障制度不复存在,新机制尚未形成;国家法律政策缺位;企业动力不足、学校活力不够等成为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挑战,其中严重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因素有:

(一)理念制约因素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合作的重心应该是过程的合作,但从现有的合作模式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却将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学生实习、就业的安排方面;而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对他们来说得不偿失,这些企业往往认为,高职院校一些“双师”素质教师名不副实,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很少;而安排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且增加安全管理风险等等,所以这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漠不关心,以致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二)政策、法规制约因素

我国在2010年3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制定校企合作法规,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范围。但由于没有建立具体的对企业积极有利的税收、信贷等方面优惠政策去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更没有对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学校、学生的责、权、利有明确规定。因此,要想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三)动力制约因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形式的平等合作都必须遵守互惠互利,校企合作也不例外。对高职院校而言,企业在合作中提供的资金、设施设备、实习的岗位、行业的技术骨干等方面都是关系到学校生存的大事,因此,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相对较高;企业则主要关注人才资源供给和技术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在提高企业声誉、共享学校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利益。由于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还未得到充分的认同和提高,良好的合作机制仍处在探索之中,多数企业也还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从而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很低。

三、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与借鉴——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一)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自1985年建校以来,坚持校企合作并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主要经历了转型、跨越、提升三个阶段。

1.普教到职教的转型。1985年办学初期,学校由于是从普教“脱胎”出来,对职业教育缺乏认识,加之早期的上级主管部门不是非常熟悉职业教育,学校的运行模式仍然按照普教来办学,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缺乏,更忽视职业能力培养,最终学生就业困难。面对种种困局,学校逐渐意识到职教办学的生命力在于企业,之后学校迈出校园,主动率先到南方联系企业,洽谈合作事宜,为解决学生的专业技能寻求出路。在这个阶段,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实习实践环节,同时企业接纳表现优秀学生就业。

2.单一到多样的跨越。2004年,随着学院成功升格为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积淀,校企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形成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一时期,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思路“依据企业需求培养相应学生”,一方面,实施“订单培养”,学院先后与中州国际集团等企业签订了定单培养协议,学院的实习生和毕业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学院积极探索“半工半读”、 “弹性安排”等对于企业生产帮助更大,更受欢迎的校企合作模式,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利于知识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

3.数量到质量的提升。当前学院在合作企业数量“百花齐放”基础之上积极拓宽合作领域,建立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一是采取“阶梯分段”实践教学模式,把实践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校内实习实训、短期的半工半读和顶岗实习,在合作中强调与企业的相互渗透。二是严格贯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工学交替为手段、以企业积极参与和学校主动配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具体要求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院校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将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及其素质要求融入到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中,为企业输送大量满意的高级人才。三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深度渗透,学校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设立攻关研究课题,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校企共赢。

(二)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校企深度合作的成果与借鉴

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先后与北京、上海、广州、北戴河等地的一百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单位实现了合作。近年来积极加快海外校企合作的步伐,先后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家酒店旅游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开辟国外实习基地,提高了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学院在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多种规模、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遍地开花。“北戴河整班安排模式”、“北京奥运·上海世博高端服务合作模式”、“高规格国宾馆互动合作模式”、“国外研修合作模式”等成为学院品牌。

校企深度合作在推动学院加快发展中发挥综合作用,在多个层面彰显借鉴价值。

1.建立了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学院始终把提升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校企深度合作中,学院紧紧贴近行业发展和创新对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实际需求,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专业配套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相应调整,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要,具备适应职业变化所需要的创新能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有了“领航灯”,及时确立了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使人才培养的整个系统贴近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实际。

2.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也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学院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一方面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体系中重视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将实践性贯穿于每门课程中,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际演练来理解理论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够更快地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应企业的需要。

3.拓宽学生就业的渠道。借力校企深度合作,学院与企业建立了广泛而稳定的联系,形成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就业网络,学生就业渠道更宽,就业形势更好,学院每年的招生也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学生,形成了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赵 鹏,汤利华.旅游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06(1).

[2] 张亚军,徐亚娜,楚金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2).

[3] 李高峰.高职院校校金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09(9).

[4] 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上一篇:The Jammed and Crowded“Golden Week” 下一篇:SIEMENS 840D SL系统在HAGEMATIC S201数控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