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2-10-06 12:54:46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目标定位认识偏差、参与者的不到位、知识点创新匮乏等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深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科学定位目标价值取向,努力强化师资内涵建设,积极开发体育校本课程;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 困境 对策

[作者简介]余波(1973-),男,重庆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重庆408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40-02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为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许多高职院校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在纵深改革中还存在潜在的重要问题,使改革处于停滞不前的困境,深入研究目前教学改革的困境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目标定位认识偏差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及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走向。现在的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是由原来的中等和中职学校升格的。体育教师容易对高校体育课程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的定位认识产生偏差和滞后,课程目标定位只注重传统的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显性目标),而不用发展的意识去注重后三个领域目标(隐性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只为“教课而教课”,学生为“上课而上课”,导致体育教育实践中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不和谐,导致“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及目标不能指导体育实践课程,学生不能完成“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使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参与者不到位

参与者在文章中指的是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的教师以及接受体育教育的学生。第一,学校管理者的不到位。以重庆市的高职院校所拥有的体育硬件设施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教体艺厅[2004]6号文件)比较发现:学生在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和体育馆等生均拥有量等方面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学校经费在体育设施、设备器材资源上投入较少,且民办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投入经费严重不足。还有学校对加强体育教师培训与外界交流支持力度不够,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学时压缩,对学校实行选项课、俱乐部教学不支持等,硬件基础的缺失制约了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体育教师的不到位。高职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教学中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良好的师资建设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大多在专本科段、年龄结构不平衡、引进年青优秀教师较少等问题,且教师接受再教育以及在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上不积极主动,课堂上长期沿袭着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狭隘的视野和残缺的知识结构很难胜任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担负起教学改革的重任。第三,学生参与的不到位。90后的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入学成绩差、富有个性是高职学生的显著特征。在众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思想还根深蒂固。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主体意识得不到尊重,加上学生本身就怕苦怕累等综合因素促成学生喜欢体育而讨厌体育课,甚至出现逃课的现象。

(三)知识点创新匮乏

我国现行的高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多数延续了中小学开设的教学内容,如篮球等球类项目在小学开设了,中学又学,最后大学又开设,教学内容重复使用,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只是换换教师教而已。教学内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广度尚可而深度不足,结果导致体育学科内在实质没有很好地被挖掘,至今也没有建立起大、中、小学的体育知识体系。同时,体育教材的知识结构也没有融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体育需求和职业性特点。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点创新匮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停滞不前的现象显而易见。

二、深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及发展对策

(一)科学定位目标价值取向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准确地定位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这是做好教学工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第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用总目标去代替课堂具体目标。因为总体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具体目标则是体育实践环节为满足学生需求和为实现具体的教学或训练的要求而设定的目标。第二,正确认识具体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了课程的内容框架体系。认真解读具体目标的内涵,领会各个具体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达成的,不是隔离开来进行教学,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合理利用具体目标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总目标,能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第三,从课程目标的实施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只侧重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根据布鲁姆的观点,可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根据评价标准测量呈显性,而身体健康、健康心理、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较难把握,可测量呈隐性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运动主线和发展主线两者目标优化整合。

(二)努力强化师资内涵建设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以教师素质为前提,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改革。因为学校体育思想、内容、方法的贯彻,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师去实施。提高师资内涵建设,是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第一,应从指导思想着手,大胆地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在“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的总体目标,融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职业特性,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第二,教师要有志业精神。强调立志终身从事体育教育职业,使爱岗敬业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第三,教师要接受再教育。确立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价值观,必须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水平。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再教育,了解高职院校职业发展的趋势,了解体育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懂得新的教学理论方法,懂得尊重学生发展的权利和需要,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其得到不断补充和发展。第四,提高师资自身科研能力。教师针对课程教学开展研究,能发现、掌握高职教学规律,了解学生求知需求,提高实践教效果。因为科研成果来源于实践教学,用之于教学实践,所以,科研能力的提高能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

(三)积极开发体育校本课程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各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不同,那么,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所需的体质要求也不同。调查表明,73.50%的学生表示其所在高校并未提供与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为了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增开游泳选修课程,为未来从事旅游行业增加救生技能;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开具有休闲的户外运动项目,使学生获取相应的野外作业技能等。还可根据学生生源、学生兴趣爱好等选择性地开发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或者休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能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体育工作者必须从改变教学观念,科学定位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努力强化师资内涵建设,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人手,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整合,并在实践教学应用中突破目前教学改革的困境,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促进体育教学改革迈向新台阶。

上一篇: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运用情感的技巧分析 下一篇:高职“物流客户服务”课程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