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育探究

时间:2022-10-02 01:56:38

高职体育教育探究

摘要:终身体育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教育,但是在当前的高职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对终身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开展终身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多不妥之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终身体育观更好地应用到高职体育教育中去。

关键词:终身体育观;高职;体育教育

1.终身体育观对高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指向性,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社会形型人才,体育教育也是如此。也正因为如此,高职体育教育才会容易忽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终身教育讲的是教育给人一生受用的知识。从人类诞生开始,学习就在不间断的进行着,不管是有意或是无意,都在不间断的学习着。换句话说,人的一生,从幼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直至老年,小至举手投足,大至待人接物,学习都将伴随其一生并影响着人生的每个阶段[1]。不学习,我们不能明事理,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不学习,我们不能得到能力的提升,从而改善自身。学习的作用与教育的作用是双向的,又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育还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2]。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无止境,学习也无止境。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通过教育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终身受用的知识[3]。

2.终身体育观融入高职体育教育的途径

终身体育观融入高职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使高职学生一生受益,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体育教育观,使在这里学习的学生都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裨益于自己的人生发展。(1)树立科学长远的体育观爱因斯坦说。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体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语言。体育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身心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4]。在职业教育层面上,体育不仅是跑跑跳跳的小事,而是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个体方面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生理的平衡。因此,必须转变我们对于体育的观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病,归根到底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们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终身教育的精神,就能够使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运转状态[5]。(2)在体育训练中培育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教育的基本实施途径是体育课堂,而体育课堂主要依赖于体育锻炼,这是贯彻终身观的最佳场合。终身教育观有很多内涵,既为终身,必然是足以支撑学生整个人身发展,而体育精神正是这样一种存在。我们学习体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坚忍不拔,追求更高、更快及更强的体育精神,在面临任何抉择和困难时,都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自身的不懈奋斗,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帮助学生树立体育精神,能够使他们在体育训练中不轻易放弃,也能够教学他们在生活的路途上不轻易放弃,竭尽全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3)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体育美终身教育体育观还有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关于体育美的教育。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体力、精神等的培育,更是一种传达美感、建构美感的教育。奥运会跳水队员,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入水时的身体弧度、给观众带来的美感而为自己赢得喝彩和掌声的。体育的美是贯彻终身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优美的体育视频,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美感的学习和练习,从而成为展示这种体育美的一员,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让体育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4)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高职体育教育中,教师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和善教导,循循善诱能够帮助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给学生以极大的自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体育课堂,获取体育知识,同时也能够在获取知识时获得自己对于体育的独到见解,关于人生的重要启发。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一切友好交流的前提,是实现更加高效的体育课堂的必经途径。

3.结语

综上所述,终身体育观融入高职体育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一生受益,裨益于学生的人生发展。在具体方法上,要做到树立科学长远的体育观,在体育训练中培育学生体育精神,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体育美,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作者:陆莉 单位: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01).

[2]代春敏.对于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3(34).

[3]吴鹏.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3).

[4]于洋,沙登阁.试论高职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才智,2013(04).

[5]丁英娈,耿涛.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02).

上一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研究 下一篇:“终身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