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10-06 04:13:11

提高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路径选择

【摘要】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使得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在供给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本文认真分析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的路径分析,以促进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原因;路径分析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是由政府或其他组织提供的以免费或无偿的形式给广大农民使用,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物质形式。具体来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是指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要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公益性的文化产品,包括群众性文化活动、向农民送戏、送书等下乡活动、党的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种公共性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娱乐场所等等。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形的公共文化产品,是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包括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有线电视、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等;另一种是无形的公共文化产品,主要指农村举办的一些文化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传统节日大会、庙会、文艺演出和歌舞比赛等。

一、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现状

2003年,我国开始实行农业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了一些农业税、乡统筹费、附加税和向农民征收的行政性费用。2004年至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7个指导文件,要求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个时期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特征如下:(1)以政府为供给主体,小部分由社会参与。税费改革之后,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减少,基层政府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只能由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来提供,而这种转移支付尚未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2)决策机制依然是自上而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内容具体是什么,不是根据农民们的需求为导向,而是以政府的决策来制定的。这种决策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会影响供给效率。(3)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变得多样化。由于中央财政对“三农”的大力支持,使得农村生活有了大大的改善,农民们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追求,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多样化了。

(二)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

(1)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投入资金不足

随着我国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自身文化权益的维护意识逐渐增强,从而使得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但是由于乡镇政府一直以来重经济建设投入,轻文化建设投入,所以文化事业费的投入明显不足。

如表1-1所示,近几年来,地方政府用于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上的财政支出在逐步的增加,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支出也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没有上升,一直稳定在2%左右,这说明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还是不够。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资金投入不足,就会使农村在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薄弱,不断扩大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2)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总量不足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总量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没有办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载体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果没有最基本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话,公共文化产品就无处可谈,更无法促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发展。

如表1-2所示,农家书屋的全国覆盖率为21%,覆盖率明显偏低,而且有的地方的农家书屋很少购置新书,农民看的懂、用的上的书籍就更少了。电脑配备的全国覆盖率为39.9%,大部分的配备集中于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配备少或基本没有。文化剧团的全国覆盖率是最低的,为9.1%,显示出农村还是需要增加剧团这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由政府来提供,在政府提供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规范的法律约束和制度规范,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往往从个人绩效的角度出发,主要提供凸显个人政绩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民所需的日常生活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二是有关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品供给短缺;三是有关政治利益的文化产品供给过剩。

由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使得政府没有根据不同消费主体的需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文化产品,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不一致、供需错位,进而造成结构性失调。

3、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不公平性

在现行的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要由财政提供,有足够的税收来源,因此城市居民享受着高质量的文化基础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农村居民却无法有同样的待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的提供主要由农村居民自己负担,政府的转移支付较少,这对农村居民来说是不公平的。由于供给主体的差异,使得人们所享受的政策待遇不同,这直接造成了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

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主体单一

我国是以政府为主体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所以乡镇政府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主体,在税制改革以后,财权上移,使得乡镇政府的财权进一步缩小,与事权不相匹配。农业税取消以后,进一步加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困难,虽然财政逐步加大了对农村的转移支付,但是转移支付力度还远远不够,仅能维持乡镇政府的基本运作。因此,基层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主体来说,明显很单一,再加上基层政府受公共财力的约束,所以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时,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达不到基本标准,数量也没有达到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程度,很难满足农村居民对多样性、高质量公共产品的需求。

(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决策机制僵化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是自上而下的,是由政府通过决策来制定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在农村,基层政府的领导者们基于自己效用最大化的考虑,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会体现出较强的个人政绩的特性。基层政府对于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规模、结构以及程序是以各种政策规定、下达指标、指令等形式得以推动和实现的。也就是说,政府完全是按部就班的,并没有考虑农民们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农民的表达权没有被基层政府的领导者们听取进去,进而使公共文化产品的利用效率低下,导致供给决策机制的僵化。

(三)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监督管理机制缺失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因此就需要政府必须介入公共文化产品市场。但是在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资金的供应者,还是生产的安排者,扮演多个角色,这显然会造成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监督管理机制缺失。另一方面,由于还没有建立起需求表达机制,因此农民们被排斥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之外,使得农民无法对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措、管理、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文化事业建设资金按照中央、省、市、县、乡的顺序依次下拨时,基本没有相关部门对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督,这必然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和效率低下。

三、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的路径分析

(一)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必须是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也就是说,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过程中,要以政府供给为主,在此基础上,鼓励私人投资,引导非政府组织的供给,积极推进公私混合组织供给。

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要积极的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领域,并为他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这是因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严重缺乏,短期内无法弥补,在基层政府财力不是十分雄厚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缓解政府压力,又满足了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二)建立完善需求表达机制

由于农村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忽略了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表达权,从而导致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需求的不对称性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效率,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民主的需求表达机制,以体现出农村居民自己真正的需求。

首先,要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充分尊重各地农民的差异化需求,真正地从农民们的角度出发,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其次,提高农民表达真实需求的能力。因为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因而农民们在对公共文化产品需求偏好的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和非理性,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们参与公共产品的决策能力。

(三)加强监督管理机制

由于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时会有较强的政绩性导向,因而忽略了农民们真正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强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建立对公共文化专项资金的监管。具体方法可以先建立公共文化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在项目建设中实行资金使用制度,引入社会监督机制,提高公共文化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评价体系。政府通过调查农民对公共文化供给的满意程度,形成一套多元化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评价体系,以保障农村公共文化的有效供给。最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加强信用监督,真正将政府的市场监督职能履行到位。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J].2006,380页

[2]刘凤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制度路径与机制创新[J].2013

[3]颜配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研究――以山东省平邑县为例[J].2013

[4]马仙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J].2009,(2)

[5]张天雪、阙培佩.我国现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制度困境与对策[J].2011,5

[6]陈凤鸾.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2010,7

[7]杨芳芳.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研究[J].2013

[8]郑利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及对策[J].2008

[9]李爱萍.关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保障的问题研究[J].2012,(10)

作者简介:

杨志安(1963.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财政税收和企业管理;

刘璐(1990.9-),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财政税收。

上一篇:探析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防治措施 下一篇:混凝土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