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2022-10-06 02:16:08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中考阅读理解考查的重点。也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之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以及段落内部的层次,才能真正把握思路、理解文章,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针对这一考点,中考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命题形式或者变式:

1 给文章或段落划分层次:2 归纳文章或段落各层次的大意;3 理清文章或段落的行文思路,并概括其特点;4 对文章标题或段落的结构、思路特点、效果等作出评价。

下面,我们就以今年镇江市中考语文两篇阅读理解试题为例来加以分析。

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

马永

①这个春天,小沈阳太火了。

②有人说小沈阳今天的火,是因为他的师傅赵本山,而我认为,小沈阳今天的火,源自我们的娱乐视线中已经存在了若干年的“小丑文化”的泛滥。

③在许多反映欧洲宫廷生活的影视剧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小丑”。他们打扮成扑克牌里“小鬼”的样子(准确地说,“小鬼”的样子是根据小丑的形象创造的),或者干脆请一个侏儒,跟随在皇帝的身边,不仅仅是插科打诨,而且他们蹦跳,他们献媚,他们发出奇怪的声音……但是这样的小丑存在的时代很早就过去了,因为随着欧洲人审美情趣的变化,这样低俗的表演实在不能让人提精神。小丑。在中国古代宫廷中也有存在,还有一说它是中国戏曲的发源之一,并且一直保存在中国戏曲的行当之中。但被艺术化之后的小丑,特别是戏曲中的丑角,因为有了意象化的加工创造。它已经摆脱了“丑”,而成为一种艺术的“美”。

④可是,在我们今天的娱乐形式中,一种“小丑文化”正悄然泛滥起来,正扭曲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让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几种表现形式吧。

⑤二人转正在悄然发生重大变化。曾经有过二人转应该归戏曲艺术类还是曲艺类的争论,因为二人转具备“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戏曲特有的艺术特征,但它的具体表现方法,却更像是曲艺。也就是说,传统的二人转形式,以讲故事为主,节目多数是与“戏曲小戏”剧目几乎无异的《劈关西》《三盗芭蕉扇》《杨八姐游春》之类,虽然里面也有很多荤词、粉词,但主要还是靠了唱功取胜。到了今天,以赵本山为“代表传承人”的“现代二人转”,故事趋向荒诞,我们看到了更多只以男女演员相互调侃、或者是在服装上搞怪之类的形式,演唱传统曲调退居次席,唱流行歌曲或是一捧一逗的相声形式成了主流。无论演员是男装女还是女装男,都是换汤不换药,

⑤部分小品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例如,在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无论是小沈阳的“七分裤”。还是“丫蛋”与小沈阳的模仿演唱,都是典型的“现代二人转”。这与赵本山原来的小品差别明显。赵本山曾经的小品多数是经过剧本创作和导演过程中的精细加工,以故事机巧、幽默表演和语言取胜的。而这个《不差钱》,据说是师徒几人后台“攒”成的节目,表现在舞台上,卖弄技巧在节目中的比重非常大,已经纯粹是二人转的一个变种。

⑦这里并不是要批评小沈阳,更不是要批评赵本山,本文要提醒大家,其实这种已经成为“小丑文化”的娱乐节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许多在现场插科打诨的节目成了一些晚会的主流。比如某卫视的“名牌栏目”,总是好几个主持人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或调侃嘉宾,或相互讽刺取笑,穿着打扮也十分另类,绝对接近“小丑”的水平:还有诸个电视台经常推出的选秀节目,也都是以出洋相取胜,同样是一种“丑”的展览。

⑧小丑,与中国戏曲里的丑角不同,也与马戏团里主要靠机巧取胜的小丑不同,是低俗的代名词。低俗也好,通俗也罢,如果俗得过了头,就有可能与“美”的审美取向发生偏离。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对美的判断对美的倡导,仍然存在审美底线,我们是不是要容许这样的以“丑”为美的“小丑文化”泛滥,值得思考,毕竟它与我们提高大众文化修养的愿望相悖,

12 文中“小丑文化”泛滥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

13 为什么要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长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汩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进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5 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

“姥姥的端午”?

19 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

失误展示

以上列出了涉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个能力点的四道题目,下面让我们依次来看看考生在答题过程中的典型失误。

【失误一】题12 答:二人转正在悄然发生重大变化。部分小品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

这类错误可以概括为:思路不清,搜索不全。

【失误二】题13 答:“小丑文化”如果俗得过了头,就有可能与“美”的审美取向发生偏离。

这题的典型错误可以概括为:段内结构不明,缺少层次。

【失误三】题15 答:从老家搬到城里后姥姥的端午;姥姥最后的端午。

这类错误可以概括为:整体结构模糊。大意失分。

【失误四】题19 答:姥姥的端午既是本文叙述的主要内容,又是文章抒情的线索。端午的民俗特色在姥姥的身上留下特有的印记,每到端午就让我们想起了姥姥。

这类错误可以概括为:结构思路与写法脱节,综合能力不强。

问题辨析

题12:考生应该从第④段最后一句“让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几种表现形式吧”着手。这句话能够看出作者的思路:先说泛滥的几种形式再说泛滥的危害。所以考生准确地找到了⑤⑥两段的中心句。就答对了两点。但是文章最后一段说泛滥的危害,第⑦段说的是什么呢?考生未作细致推敲,这里思路不清直接导致了答题的失分。从第⑦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一句可以看清文章的思路,文章在说了小沈阳的二人转和赵本山的小品之后,进一步列举了其他“小丑文化”的娱乐节目,如:许多在现场插科打诨的节目成了一些晚会的主流;诸个电视台经常推出的选秀节目。也都是以出洋相取胜。再加上这两点,回答就全面了。

题13:考生准确判断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主要集中在第⑧段,也确实在第⑧段中找到了很关键的语句来加以回答。问题是,命题者要求的是根据全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因而如上的回答就显得单薄,不全面了。主要问题就在于考生对段内的结构不明了,缺少对层次的理解。我们来看第⑧段,它有三个句号,很明显地分成三个层次,文章依次从“小丑文化”的特征、“小丑文化”的危害性、“小丑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三个层面来阐述为什么要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因此结合这三句话,适度概括就能回答完整,得到满分。参考答案:①“小丑文化”是低俗的。②“小丑文化”有可能与“美”的审美取向发生偏离。③“小丑文化”的泛滥有悖于我们提高大众文化修养的愿望。

题15:依据第⑤⑥段的首句,也是中心句,就不难看出“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两个得分点。文章到这里,结构并不完整,接下来,第⑧段首句“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实质是写姥姥去世后的端午,更富抒情气息。而恰恰这一得分点被考生忽视了,不能不说是大意失分,实在可惜。

题19:这一题是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标题或段落的结构、思路特点、效果等作出评价的能力的。这里主要是分析标题,因而能有效测试考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对于这一类题。考生往往感觉比较难以下手。其实只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在推敲文章思路结构的基础上从选材、主题、结构、写法等四个角度人手。依次作答便可减少失分,甚至得满分。如从写法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文章笔力更加集中。或者。“姥姥的端午”是个意象,文章通过这个意象来刻画人物。从主题上看,“姥姥的端午”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答题指导

总的来说,解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类题时,一般可以分三步:第一步,浏览全文,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初步整体把握全文。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阅读,然后找出中心句或者用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样理出文章的脉络,第三步,深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致划分出文章层次,把握全文结构。当然,熟练之后,这三步也可并作一步走。

在分析文章的结构时,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2)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命题者往往就一段或几段甚至全篇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或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等等。这就要依据试题指定的范围去分析试题,分析材料。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目的在于理出文章本身的意序。在连贯的话语中,只要能认定为一个意义单位的,就是一层。如何认定?很多时候,意义不是空灵无形的。它常常有自己的“蛛丝马迹”――那就是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分析了。

形式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关联词语;第二,词汇手段;第三。话题话头;第四,相同句式或结构;第五,过渡句。以词汇手段为例,词汇手段是指话语中能够起关联作用的某些词语充当的组合手段。主要包括:(1)顺序词语;(2)时间词语;(3)重复地在某一语法位置出现的词语或词语串;(4)“这”“这些”“这样”等指代词语或由指代词语组成的词组;(5)在不同句子中出现的同一词语、同义词语、上下位词语、反义词语等。像镇江卷第15题“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在文中第⑥和第⑧段就有重复出现的结构类似的词语串。即“最后的端午”“次年的端午”,抓住这些标志,就能帮助你准确答题。

内容分析要注意两个方面:(1)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如镇江卷第12题,第⑦段和第⑤⑥段联结得仍很紧密。因而答题时应全盘考虑,不能与前两段割裂开来。(2)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线。如镇江卷第13题,只要在第⑧段的每一层次中找出中心词语就能够准确答题。

另外,不同文体的文章。其结构特点也是不同的:

(一)记叙文(包括散文)的结构特点

1 抓住时空变化划分。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因素,许多记叙文都是按时空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2 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3 按照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逻辑关系划分。

5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方式来划分。

(二)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1 按逻辑思维划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2 按篇章结构划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三)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1 以时空变化为顺序的说明文,一般按层进式的结构来行文。

2 说明事理和事物结构的说明文,一般按人们的认识规律和观察顺序安排结构。

3 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说明文,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来安排结构。

4 有的说明文采用分类说明的方式,故其结构层次往往是并列式的。

总之,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

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解答阅读理解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轨迹走一遍,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深入、准确的认识。这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重要前提。

实战演练

(一)(20lO年江苏盐城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去远方

肖复兴

1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2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远方,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3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4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5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6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7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 文章开头写儿子在美国漫游,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分别概括。(4分)

(二)(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蘑菇转了一个弯

1 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2 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3 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4 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算了。别想了。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吧。

5 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6 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7 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我听了很失望,今天蘑菇汤喝不成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

8 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别看父亲五十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一顿饭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9 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10 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11 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换钱。其实,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12 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是用这件事来启迪我啊!

13 后来,我还是去那家公司做了保安,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14 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让蘑菇转了一个弯。

1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6分)

参考答案

(一)《去远方》

1 在内容上告诉读者将要去远方独自旅行,在结构上点题,并引出下文中国留学生和“我”去远方的故事。(2点,每点2分)

(二)《蘑菇转了个弯》

1 我找工作受挫回老家没采到蘑菇却采到很多山果父亲用卖山果的钱买了蘑菇为我做汤(3点,每点2分)

上一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下一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