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贯彻心育原则

时间:2022-10-05 11:01:36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贯彻心育原则

步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这对人的全面素养,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必将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在于学科教学,而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应担当此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民主性原则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学民主就像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学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梁就越坚固,越宽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控制自我意识,实施教学民主,任何对学生指责、埋怨、强迫、命令,都会在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筑起一堵无形的“墙”,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师道尊严”在中国根深蒂固,至今还存在于我们不少教育者的头脑中。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地,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也少有师生的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氛围,“唯师”、“唯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教师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从人格上讲,师生之间是完全平等的。民主的教学态度,体现在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

二、活动性原则

语文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语文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与探究。交往是一种互动,这种互动表现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要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状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活动,主动获得知识。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由读,同桌对读等多种方式,为他们提供主动学习的时空,保证学生学习的“面”和“量”。教师还可以巧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角色心理,激发表达欲望,使其在互动中读出感情,读出情趣,理解课文。但语文活动对学生语文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单凭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带领学生去参观图书馆等等,学生既了解图书馆,学会了使用图书,又能锻炼与人交际的能力;也可让学生做“小演员”,扮演“小记者”,既能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等等。因此说,开展语文活动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三、主体性原则

在实践新课程中,我们最大的体会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改变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却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花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教学生,却没有去研究学生如何学,根本不顾学生的学习情绪,因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形成语文学习活动的基本属性就是主体参与。主体参与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语文教学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语文教学活动的始发、语文教嗯的过程、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通过主动的学习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受到熏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能,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如何去表达,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差异性原则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有个性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差别的。承认这种差别,缩小这种差别,是唯物的、务实的;否认这种差别,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机械地“一视同仁”则是唯心的、僵化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五、趣味性原则

布卢姆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可见学习兴趣对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发掘学生蕴藏着的学习潜能,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加强语文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次,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也只有在刻苦学习、认真思考,并尝到了甜头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利用丰富多变的课堂教学手段,如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的、实用性的、趣味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或继续设置一些新的问题或悬念,使学生不断地受到新的刺激,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不断地获得成功,使他们有成就感,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鼓励性原则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学生也不例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正确、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样学生不但会感到满足,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因此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语文学习热情。一次表扬胜过千次批评。比如,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应该注意提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要能让其答出来,只要答出来,教师就应即时表扬,给予鼓励。对较好的学生,应有意让其当小先生,关键时让其展露才华,并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又能促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上一篇:浅论物理教学新策略 下一篇:巧用例题破难点,盘活课堂思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