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精神文化

时间:2022-10-05 02:00:29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精神文化

在推进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觉到: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突显的基础与源泉,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近年来,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上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激励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师德修养、专业素质以及追求事业发展,并将个人发展融入学校整体发展的目标上来。

教师个人发展需求是教师发展的先决条件。教师成长一是靠学校创设条件,二是靠个人勤奋努力、拼搏进取。没有个人勤奋努力的态度、拼搏进取的精神,特别是个人发展的热情,学校创设的外部条件将没有依托。所以,学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勾画教师发展的美好愿景、搭建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调动教师发展的内驱力,激发教师发展的热情。

“敬业、爱生、务本、奉献”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学校领导在传承历史、借鉴经验、创新工作中,立足“队伍整体优化,促进教师专业化,打造学科特色化”,按照“重点选拔、梯次培养”的思路,通过实施 “师德建设、教师发展、名师培养”三大工程,运用主题培训、专家引领、外出观摩等培训方式,提升队伍的综合素养。

一、抓住教师发展的关键,开展师德建设工程

一是完善师德建设机制。学校制定了《五十七中学教师从教行为规范》,制定了“三个一”制度,即,每年召开一次师德事迹报告会,每年开展一次评选师德标兵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师德建设研讨会。提出了五十七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五种精神,即,忠于职责、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勤于钻研的务本精神,爱生如子、诲人不倦的园丁精神,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献身精神。这五种精神高度概括了五十七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总体要求,体现了“五十七中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反映了五十七中对优良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我们把这五种精神凝练成四个字“厚德、博学”,并将它作为学校校训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群体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是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为弘扬德业双馨优秀教师的“蜡烛精神”,带动、影响更多的教师,学校出版了《播种太阳的人》一书,书中记述了学校九位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和他们不平凡的人生阅历。随后,又出版了《德育论文集》一书,此书是学校数位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总结,字里行间无处不反映出这些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和爱生如子的真挚情感。学校将这两本书作为校本培训教材,分发到每一位教职员工手中,引领青年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岗位的教育教学中,自觉抵制当前的家教风、兼职风,从而使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教风得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浓厚的教书育人氛围。

三是注重培养典型。学校人才资源比较雄厚,有着良好的师德氛围和优良的传统。在近八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德教双馨的教师,他们体现了五十七中注重培养师德典型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学校进一步通过培养师德先进典型,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师德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师德标兵的评选表彰、图片简介上橱窗、事迹材料进报刊等形式,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通过印发“信息快报”,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通过校刊《沃土》中的“师德论坛”专栏,交流教师职业行为和道德准则。相继推出了“爱生如子”的段崇伟老师、“用心指路,以爱导航”的胡美环老师、“倾尽满腔真情关爱外地生”的韩虹老师、“严慈有度”的赵崴老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于鸿玉老师等一批师德标兵,在学校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全校形成了风气正、干劲足、心气顺的教育氛围。

四是创新师德评价激励机制。在学期考核中,学校把师德作为重要评价指标。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调研,掌握教师师德现状;发现在师德修养方面教师最关注、最困惑、最希望改革和发展的问题;了解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声,为制定学校的师德评价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学校鼓励教师进行师德情况自查总结;通过举办家长开放周,定期请家长走进课堂,对每位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老师进行客观评价。学校本着规范行为、引导方向的原则,对师德好的教师给以激励,进一步将高尚师德发扬光大;对存在问题的教师予以警示,鞭策教师自觉地提高师德水准。

五是深入开展师德研究。学校通过举办以“师德修养与师德建设”为主题的中层以上干部暑期研讨班,加强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召开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活动,明确教师职业道德准绳;通过学校领导班子共同承担的全国实验课题《教师师德评价多样性的研究》,进一步肯定了师德评价的多样性、规范化,充分发挥了师德评价的导向、诊断、改进、激励和监控作用。

在师德培养方面,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价值导向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典型引路与全面提升相结合,发扬传统与创新机制相结合”,激励了全体教职工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的信念,引导教职工为教育事业付出终生的努力。

二、加强全员培训,开展教师发展工程

一是创新载体与机制,使校本培训日常化、制度化。学校以“教师发展学校”为平台,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全面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面向全体教师,定期组织“教师发展学校”的培训活动。从2006年成立“教师发展学校”以来,学校已经举办了20余次讲座。培训内容有师德建设、教师基本功、新课改理念、高效课堂的建构等。

2.面向青年教师,扎实推进“师徒带教”工作。我们为教龄三年以下的青年教师重新认定了导师。同时,为提升身为独生子女的教师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能力,特别增设了德育师徒。学校进一步规范了师徒的职责和要求,并通过验收师徒总结和做课、作业等形式进行督察和落实,从而有针对性地推进这项传统工作。

3.面向骨干教师,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学校为具有发展潜质的骨干教师创造机遇让他们“走出去”,还定期邀请校外知名教师“走进来”。去年,我们邀请了天津一中、南大附中、二十中学、北师大天津附中等学校的名师与我校教师面对面交流,对骨干教师进行培养。通过开展高级教师示范课活动,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4.以科研课题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本着“科研兴校”的理念,形成了“一把手带头―主管校长领导―教科室管理―教研组布置―课题组落实”的教科研模式。教师们还根据学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校级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全员参与、立足校本的课题研究局面。

5.以专题活动来推动教师成长。学校坚持开展“读好书,写读后感”、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素质比武、板书设计比赛、优质竞赛课、说课大赛等系列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同时,坚持召开隔年一次的教科研年会以及每学期一期的校刊的出版,让教师的优长得到宣传和展示,通过这些活动为教师迅速而健康的成长提供了机会。

二是建立教师奖励机制,为教师发展搭设平台。学校设立了一系列校级奖励,如“五四青年奖”、“蔡秀细师德奖”、“及树楠教学成果奖”等,为教师发展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倡导教师自主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建立并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记录袋,创办校刊《沃土》,为老师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励并促进教师全面和谐发展。

三是创新教研模式,提升校本教研质量。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形成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学校教务处、教科室在各学科组推行“合作+反思”的校本教研模式,尝试“五步教研法”,即专家引领、教材分析、同伴评议、案例反思、临堂诊断,使学校的校本教研“看得见、摸得着、有抓手、好操作”,从而提高教研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三、着力骨干教师培养,开展名师培养工程

一是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名师。五十七中有宝贵的名师资源,学校通过编辑出版《播种太阳的人》一书,记录以及树楠、李寿康等为代表的九位名师的奋斗历程、教育思想、教育成果;召开发行仪式,广泛宣传名师的品格修养和学术成就。召开“及树楠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编辑出版及树楠老师学术著作,形成强烈的名师效应。召开学校七十周年校庆,出版纪念画册和纪念文集,将名师影像和著述资料永远留在五十七中的历史。

二是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实现再造名师的目标。学校先后组建了十个名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负责培养 2 至 3 名青年教师。名师工作室的指导教师既有学校退休名特教师,更有校外颇具影响的名特教师。通过学习名师、研究名师、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名师工作室培养对象逐渐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较高的教科研能力。同时,也激励更多青年教师学名师风范、走名师之路,实现学校再造名师的目标。

三是开展干部培训工程,带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学校以中心组学习、学期工作总结会、暑期干部专题培训、跨市开放学习等为载体,按照“使用中培养,培养中使用”的原则,为教师创设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发挥干部所长,调动工作热情,精心做好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干部素质,增长管理能力,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名特教师不断涌现,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学校被同行誉为“教师成长的沃土,干部培养的摇篮”。

教师队伍的价值取向、师德水平、专业能力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抓住队伍建设不放松,就赢得教育发展的先机,依靠教师、培养教师、发展教师、成就名师,才能再续教师队伍建设的辉煌诗篇!

上一篇:兴趣的“重要”和“重视” 下一篇:社会实践,我的梦想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