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动起来才能造就灵活课堂

时间:2022-10-05 12:45:29

语文教师动起来才能造就灵活课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和时代、内容最丰富多彩最富有情趣,也是最让学生感兴趣的一门课程。然而,语文教育独特的人文在许多语文课堂上荡然无存,就连工具性的功能也成了一种压抑的应试训练。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空间,也很难真正地参与教学。教师机械的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有时连“传道、解惑”都丢之一边,只剩下授业了。这样一来,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对知识的掌握只建立在机械的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上。教师即使教得口干舌燥,披星戴月,殚精竭虑,最终却收效甚微,只能黯自神伤,一脸无奈。这种现状极大地困扰着语文教学,束缚师生的手脚,使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变得单调、枯燥、乏味。所以,不改变这种单调、沉闷的现状,不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宋学大师朱熹曾写下这样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在语文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师应尽量博览群书,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现代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语文教师来说,这种压力尤为紧迫。在我们的语文教师队伍中,还有许多教师仍凭借学生时代掌握的知识站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殊不知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己曾经引以为豪的知识在新时代已经落伍;殊不知曾经引以为豪的教学方法在新时代已不适合今天学生的口味。如果还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怎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怎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酝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杂家,人文学科的知识要知道,自然学科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中学语文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如果教师不知道十九世纪的普法战争以及相关的欧洲地理知识,那么想神情并茂地讲解《最后一课》,使学生沉浸在作者所渲染的爱国氛围里,那是很难的;如果教师不知道中国近现代史及中英关于香港联合声明,以及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那么想成功讲解《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恐怕也是勉为其难的;如果教师没有一点生物和物理知识,想生动透彻地讲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应该说是不太容易的。所以,要想胜任中学语文教育,必须博览群书,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充实和丰富自己。惟其如此,才能为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才能更好地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才能站在更高的位置,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时代气息,使学生绽放出青春的花朵,充满年轻的活力。学生充满了活力,那么课堂自然就充满了活力。

二、语文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接受新事物

《语文课程标准》前言第一句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新思想不断涌现。面对这变化万千的社会,语文教师不能无动于衷,应该勇于接受新事物;对于新的教学思想,应该大胆接受,大胆尝试。只有语文教师勇于创新,大胆接受新事物,才能努力去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告诉学生课堂允许出错,允许提出自己的见解。笔者在讲解《两小孩辩日》时,就借机引导学生,圣人也可能出错,甚至还有不会的时候,何况老师不是圣人呢。鼓励学生不要迷信老师,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不要害怕出错,有错才能有更深的体悟。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抱着老框框、老思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下,要勇于突破常规,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只要教师有思想,学生就能迸出智慧的火花。笔者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在讲到结尾杜十娘以死来谴责这不公道的世界,谴责负心的李甲,令人感慨,令人敬佩。话未完,课代表站起来,“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笔者一愣,随后说:“说说你的观点?”“我认为杜十娘投江是软弱的表现,不是刚强,是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屈服……”课代表还未说完,班级就沸腾起来。笔者放弃原有的课堂设计,对学生提出的见解加以引导,让大家分组讨论,进行辩论。当堂没有达成统一意见,谁也没有说服谁,笔者又让学生课后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或咨询他人等一切手段来查找资料、寻找论据、充实观点。学生活起来,教学效果不仅达到了,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情感,要多一些幽默感,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成功的情感熏陶是教育成功的一半;而成功的情感熏陶又离不开教师丰富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感悟课文,那么在课堂中怎么能深情并茂地讲解,又怎么能打动学生?学生没有情感体验,又怎么会接受你的教导?特级教师韩军教《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范读课文时,情绪激动,语调多变,表情在不断地变化,十分投入,仿佛他不是教者,而是艾青本人,他在吟诵自己的诗作。他不仅把听课的学生带进了诗的境界,而且把观摩的老师也带进了诗的境界。在课后的座谈会上,他自己介绍说,为了体会并把握诗的情感,他阅读了上百篇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评论文章。正是因为他有如此丰富的情感,所以那节课上得非常成功,令人难忘。语文教师在用情感感染学生的同时,还要多一些幽默感,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探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幽默感将推动兴趣的产生。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形成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四、语文教师要走进学生,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和特点。现代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接触面比较广,光怪陆离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各不相同。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增强,自信且自尊,他们渴望尊重,渴望交流;他们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他们记忆力好,求知欲旺盛,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现代学生的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好动且学习不稳定,易急躁,易松懈,易疲惫,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等。所以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方法、习惯,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甚至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的升起。”要想达到于漪老师谈到的境界,如果不走进学生,不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怎么可能呢!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达到教学预想,必须要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而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又离不开教师的启迪和引导。所以,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活起来的源头,只要源头水不断,那么,语文课堂将永远活起来。

(吉守金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 223700)

上一篇:各国的性政治 下一篇:提升师幼关系质量从园长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