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养生

时间:2022-10-05 08:43:23

中医论养生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为整体观念,它包含两层含义:即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人体的五脏六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明确指出了在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的摄生法则,而适应气候变化是养生法中的关键之所在,所以中医学尤其强调用养生来预防疾病,即不治已病治未病。养生在古代称为摄生学,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长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即保养身体,却病延年的意思。它起源于道家,理论形成于《内经》,为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综观古代医书,中医养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调摄精神情志

养生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心态平和,才能心平气和地在学习养生知识的过程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中医传统养生倡导人们在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方面上弄懂养生的要意。

神志养生,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通过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等四个方面逐步掌握神志养生。少私寡欲指人活一世,切不可贪念过重,对不可求之物充满太大的欲望,往往造成人欲望过多,压力过重,这是百病的起源。情志养生往往通过对外界客观环境的情绪反映的自我调节来转变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之健康的方法。无论神志养生还是情志养生,关键是调整心态,营造好心情。古语讲贪心不足蛇吞象,贪欲往往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现代有学者认为,淡泊养生也属道教养生的组成部分。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淡泊明志”指人只有将各种名利淡泊们才能领略到然生的各种志趣。“宁静志远”意思是心灵的宁静可以让人胸襟开阔,潜心修炼,达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人们应该领悟到,生来赤条条,本来无一物,最终也会什么也不带走的离开,所以不要执着的追求一些虚幻的东西,导致自己沉浸于各种名利中越陷越深。生要活得潇洒自在,不追逐名利,不为物欲所累;老了应坦荡地回归自然。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把万事万物放得开,放弃执着的追逐,无忧生忧死之虑。唐代名医孙思邈极注重修心养性,他将人体的精、气、神喻为灯油,人的生命犹如灯光。若灯芯用大炷,油易尽,灯易灭,若灯芯用小炷,则油有余,灯难熄。生命如灯,精、气、神是“生命之油”,只要注重修心养性,淡泊处世,顺其自然,“生命之油”便消耗得慢,生命自可延长。人生旅途中,既有顺境也有逆境。应在顺境时保持平和心,逆境时注重平常心。顺境时,能保持心态平和,不骄不躁,不执著追逐,收放自如;逆境时,能保持心态乐观,不妒不嫉,不执意追求,做到笑看云卷云舒,这才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淡泊集气质、修养、智慧、境界于一体,须自我修炼,去除一切私心杂念,返朴归真,简朴、淡泊、宁静,不被物欲所累,撇开私心杂念,一切从心灵修养的高度出发,活出生命的价值,是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了精神情志的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病理都有密切联系,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对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和防止疾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调节饮食、劳逸适度

日常的起居,对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衷也。”说明如果生活没有一定规律,饮食劳逸失常,就会削弱机体抵机抗力而容易发病。饮食是滋养脏腑的源泉,但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偏食等现象,要寒温适宜和饥饱适宜。五谷养五脏,如饮食失节,气血生化不足,而致气血虚弱,五脏失养,甚则损伤,疾病由此而生。

首先,饮食三餐要有规律,少吃零食。有规律,才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吸收食物,如果饮食无规律,想吃就吃,一方面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同时会引起脾胃消化液的分泌紊乱,长久下去,消化液的分泌必然失调,食物的消化吸收率会降低。

其次,饮食不能吃得过饱。吃的太多,会加重脾胃负担,若脾胃长期超负荷工作而得不到适当的休息,正常的功能肯定会受到影响,而且,吃得太多,易使胃肠过于膨胀,胃壁变薄,加之胃中食物过多,必然会刺激胃酸的过量分泌,易导致胃黏膜屏障的破坏而引起胃溃疡。古代的医学家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皇帝内经・素问》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具体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腆满闭塞,下为飧泄(腹泻),久为肠(痢疾)”。唐代孙思邈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诫道:“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中医认为,“中满不消,而脾胃大伤矣”。

最后,饮食不可过速。吃的太快,大的食物团块没来得及嚼碎就被吞下,一方面会降低口腔唾液淀粉酶的作用,间接地加重了脾胃的负担,同时,大的食物团块有可能会卡在消化道内生理狭窄的地方造成急性梗阻,同时也会直接加重脾胃负担,而且因为食物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大大减少,从而严重降低了食物的吸收率,直接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人体营养不良,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医说》中说:“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

饮食养生中,纵观古今养生家地经验,重要的都在于养脾胃,因为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五谷精气的运化就会顺畅自然,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就能很好的营养五脏六腑,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就能正常,若暴饮暴食或偏食五味,不但不能为机体提供营养,还会造成伤害,使气血生化乏源,五脏六腑因得不到营养而导致抵抗力低下而发病。

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重视体育锻炼

劳动和休息是调节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过劳则伤气损血,过逸则滞气涩血

上一篇:彩超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Caspase-3在肥胖患者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