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货币收入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亟待规范和完善

时间:2022-10-05 01:46:07

我国非货币收入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亟待规范和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下称《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和第三条分别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范围和适用税率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工资、薪金所得”(第二条第一款)的适用税率为“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四十五”(第三条第一款)。《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下称《实施条例》)第八条第一款对“工资、薪金所得”的确切涵义做了如下解释:“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而我国的税收实践――基于纳税意识和税收征管水平的限制――与税法的规定要求相去甚远,“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等非货币收入个人所得税征纳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当务之急,规范完善我国非货币收入计税办法,对于防止税款的侵蚀和流失,提高税制的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将“工资、薪金所得”划分为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和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两大类

修改《个人所得税法》部分条款,以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形式为依据, 将“工资、薪金所得”划分为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和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两大类,并分款作出解释和规定。建议前者仍在《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第一款,后者新增一款,并调整为第二条第二款。

二、对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和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 的适用范围和确切含义做出规定和解释税明

修改《实施条例》部分条款, 采用列举法对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和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的适用范围和确切含义,分别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详细的解释税明。建议前者仍在《实施条例》第三条第一款,后者新增一款,并调整为第三条第二款。

三、将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确定为个人所得税税基的一个类别,纳入个人所得税制体系,不必另外单独设置相应的税种

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发达国家,对类似我国非货币性的“工资、薪金所得”称作“附加福利”或“附加福利费”,对其单独课征的税收称为“附加福利税”。考虑我国国民纳税意识和税收征管水平的现状,目前还不适宜采用这种模式。比较可行的做法是,继续沿用原个人所得税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模式,结合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和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的划分及其具体规定,将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确定为个人所得税税基的一个类别,纳入个人所得税制体系,不必另外单独设置相应的税种。其适用税率(下述)的有关规定,需在《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中新增一款。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的税基类别及其适用税率仍与原规定保持不变。

四、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采用最高边际税率

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发达国家选择的是本国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如澳大利亚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0.5%,本国的“附加福利税”税率也就确定为40.5%。我国目前的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为45%,借鉴国际惯例,也应将我国的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率确定为45%。

五、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应选择雇主而非雇员

非货币性“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应选择“任职或者受雇”的雇主,而非雇员。这一做法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符合法学理论。法学上历来有法人实体说和法人虚拟说两种观点。其中法人实体说认为法人是不同于自然人的实体,具有自然人所无法享有的权利,因此对法人企业征税有其法理基础和客观必要性;二是从税收征管的角度,可以大大降低税务机关在信息搜集、征收管理等方面的课税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三是有利于正确引导雇主和雇员选择货币化“工资、薪金所得”这种社会普遍认可的规范、公开、透明分配方式。

作者单位:湖南省国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上一篇:浅析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下一篇:这样的农产品收购行为该不该补税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