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10-04 11:43:57

对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农村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所面对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而所有的教育任务都落在了学校、教师身上。作为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生存。同时,教师也扮演着家长的角色,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管理和教养。联系我校实际就农村小学的养成教育进行有效地探索。

一、农村小学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面对农村的孩子,我们有些无所适从。他们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着,所经历的是隔代教育,有时候根本谈不上是教育,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一人一事就能实现,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长期的通力合作。如今学校、家庭、社会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易搅乱孩子们稚嫩的心智。针对这种现象,就根本来说有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

教师的一言一行传达着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表达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甚至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修养直接影响到学生养成教育的成败。往往在很多时候,一些教师的不当行为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我们都应该尽量地避免。

比如以下的这些行为就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养成教育的成果:教师的工作不积极主动,上课迟到早退,给学生散布消极的言论;对学生的态度粗暴,讥讽或辱骂学生,甚至威胁学生;不能因材施教,对学习迟缓的学生讽刺、挖苦等等。

2.家庭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在农村小学,家长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个陌生人。一般的家庭结构都是一两个老人带着一两个孩子。在这样的结构下谈何家庭教育,还第一任老师?

很多时候学校的养成教育在老人们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下就化为乌有。比如:学校教育孩子要宽容、谦让,家里人见孩子受了欺负,要求“不打赢不准回家”;学校给孩子讲孔融让梨,家里却教育是“见好的就拿”;学校里讲的是大公无私,家里教育“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这样的家庭怎样能够造就孩子的健康成长!

3.社会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都比较弱,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5+2=0”的说法就应运而生,也就是说,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学生星期一到星期五,却难以抵挡学生在社会上的周六周日的熏陶,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足见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现代社会,对于孩子来说,却又有很多的糟粕:学校周围充斥着网吧、游戏厅,学校只能管理校内,对校外的无能为力;不良的影视节目,里面充满着色情和暴力,节目中无厘头的搞笑和谩骂的生活方式等等无一不是对孩子的毒害。

二、对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的探索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细节

小学生因知识浅薄,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行为上来说,首先从生活习惯抓起,从他们剪指甲、穿衣、吃饭以及走路的姿势等方面进行指导,尤其是对每位学生卫生保洁工作的指导,要求他们管好自己周围的卫生,注重教室每一个角落的卫生,更要注意家里的卫生。

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联系的,在学习方面,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参加各种集会的礼仪等,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必须有序地指导,每一个细节都要明确。更要要求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身边平常的小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趣导行

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匮乏,特别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更只有普通的说教。而在养成教育的实际中,只有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能导之以行。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力争以趣导行,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座谈会、手拉手结对子、主题班队会、参观、征文比赛、文艺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激励学生人人争做好儿童。

3.重在坚持

小学生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持久性也弱,所以“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如学生的卫生习惯,刚入学时要每天提醒学生检查自己周围的卫生情况,值日同学进行监督,每周进行评比。通过一个学期的反复强调以后,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过渡到一种习惯。

总之,农村小学学生的养成教育的有效与否,必须消除社会、家庭、学校中不利于养成教育的问题,并要积极地协调,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有用之才。

上一篇:如何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 下一篇: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