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9-20 16:47:39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1

Abstract: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mean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hallowly analyzed and pondered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Chenzhou city’s modern agriculture, the main problems and how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of Chenzhou, for reference only.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建议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development;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01-02

0引言

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七届三中全会、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系统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

1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2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近些年,郴州市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和指导农业,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郴州市的农业正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当前,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2.1 农业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明显提高2007-2009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分别为8.6、11.8、15.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8%。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94、120.5、160.3亿元,年均增长36.7%。2009年,全市新增投资5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242个,投资总额6.6亿元。政府对农业大力投入,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39万台、331.56万千瓦,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55%。全市良种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4.8%,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261万亩,取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达197项。

2.2 农业规模经营户不断扩大,规模效益凸显据调查统计,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平均每头成本比散养低20%以上,收入高25%以上;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平均每亩收益比散户种植高200元左右。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农业规模化生产是提高经济效应,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郴州市农业规模化经营迅速发展,规模经营户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年出栏生猪40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到842家,出栏生猪97.53万头,占全部出栏的18.4%;种植水稻40亩以上的农户626家,连片种植10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60个。

2.3 特色产业区域逐步形成,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近些年,郴州市大力推进“一县一品”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产业区域逐步形成。特别是资兴的渔业,临武的鸭业,桂阳的烟叶,苏仙的油茶,宜章的脐橙,永兴的冰糖橙,安仁县的食用菌,桂东的茶叶、药材,北湖的花卉等等都已具备相当产业规模,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特色品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临武鸭、永兴冰糖橙已经通过了原产地认证。桂阳县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烤烟生产基地,2009年,烤烟种植22.07万亩,合同销售产值4.7亿元,实现烟叶税1.03亿元,是该县唯一上缴税收过亿元的产业;永兴县冰糖橙生产基地,连片种植达到10.6万亩,全年产量7.8万吨,实现产值3.2亿元;安仁食用菌生产基地实现产值2、3亿元,带动农户8698户。今年,宜章县启动了25万亩脐橙标准化生产示基地建设;临武县在麦市、三合乡实施万亩玉米基地建设,带动周边农户玉米种植6万余亩。

2.4 农业龙头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全市公司制农业企业达340家。其中,部级、省级和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3、25和104家;年产值过亿元的有12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26亿元,同比增长19%,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22%。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中介组织和农业经纪人队伍迅速扩大。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00家,有67.8万户农户、301.7万亩农产品基地与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紧密程度的联结关系。

2.5 休闲农业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越来越愿意到近郊“农家乐”作短暂休闲。郴州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疑为农家休闲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2009年,全市共有休闲农业企业1134家,共接到休闲游客17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8亿元,带动农民就业1.4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4家,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郴州市由省里评定的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达到8家。其中,北湖区梦里故乡生态观光园、资兴市汤市炎帝温泉旅游渡假休闲山庄、桂阳县奇秀山庄、永兴县龙山湖休闲农庄为五星级休闲农庄,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中心城区和外地游客。2009年,4家休闲山庄共接到游客60.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9373万元。休闲农业的发展为郴州市农产品的销售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据对永兴冰糖橙、宜章脐橙产业的测算,近两年来两地果品产量的75%以上为以休闲农业顾客为销售对象的直销和批发商上门采购,并且休闲农庄直销果品价格比其他销售渠道高30%左右。郴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现代农业的一大支点。2009年,全市投资5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达216家。

3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尽管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发展势头不错,但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农业在郴州市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尤其是存在的发展基础薄弱;科技普及能力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融资渠道不畅;农民素质不高等问题和矛盾,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加强。

3.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因素较多一是一些地方生产条件比较恶劣。郴州市地处丘陵,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山区面积大,石灰岩地区多,许多地方的自然条件不适合农业生产,特别是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二是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抗旱防灾能力较弱。水利设施大多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普遍存在着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特别是2008年的冰雪灾害对郴州市的农业基础设施破坏较大。目前,全市有病险水库100座,占全部水库的10.9%。三是农村公路依然不发达,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尽管近些年,郴州市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多数村屯路面仍然泥泞不堪。

3.2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不高,科技普及能力弱一是由于体制原因,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普遍存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部分流失,技术人员非农业化、专业化、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二是部分农技人员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科技人员流失严重,乡镇农技服务部门的科技人员从事非技术活动较多或者长期被其他部门借用,在编不在岗现象突出。三是农技人员学习机会少,知识结构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无法满足农业科技进步的需求。四是由于科技推广部门业务经费不足,使开展日常下乡工作受到限制,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服务的主动性不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协会联系较少,开展科技服务推广工作不足。

3.3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附加值低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比重低。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9.68亿元,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3%,低于全省(2008年为6.6%)、全国水平(4%以上)。二是品牌价值普遍不高。郴州市除临武舜华鸭业、资兴东江渔业等少数几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国家著名商标,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和附加值外,大部分企业仅仅是对农产品的进行初级加工,科技含量不高,其品牌价值不高。三是农产品附加值低。郴州市农产品以原产品和经过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进入市场为主。这类产品的附加值低,而且价格不稳定,存在“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生产丰收时,产品价格往往就低,严重压缩了农民的利润空间。

3.4 农业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影响持续发展一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偏小。200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7亿元,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71.9亿元,仅占总投资额的12%;用于农业的投资仅24.2亿元,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3%,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超过30%。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郴州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淡出了农村市场的情况下,新兴的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发展缓慢。由于缺乏有效竞争,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运行,无法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需要。

3.5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产业调整难度大“思路决定出路”,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现代农民”。然而,郴州市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素质低。据劳动部门统计资料,2009年郴州市农村劳动力有44.5%为初中文化以下,高中文化以下的占61%。二是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中老年人和妇女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务工。三是思想保守,创新意识不强。绝大部分的农民保持“靠地吃饭”的思想,而没有“靠地赚钱”的意识。他们思想保守,长期按传统习惯经营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不敢承担风险,不愿意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农民素质低给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带来很大困难。

4加快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为破解难点,消除薄弱环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出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加大投入,健全现代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对农业的投入要适当倾斜,其增长幅度应当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财政投入机制。二是要认真落实各项奖励和补贴政策。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业生产大户的扶持和奖励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全面落实农机具等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三是要积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积极落实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四是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对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项目要优先支持,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

4.2 不断加快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重视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能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业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经营,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因此,要加快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各种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与市场的对接能力。二要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政府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三是要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扩大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四是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4.3 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目前,郴州市的农村市场建设还很落后,集散辐射能力差,导致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较弱,市场占有率不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一是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依托经济结构调整和各地产品比较优势,建设一批特点鲜明、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要支持和培育专业化的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三是要积极在周边大城市建立销售网点,逐步提高郴州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加强同国内进出口企业、外资公司的联系,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形成“生产与流通相连,本地与外地相通,国内与国际接轨”的流通大格局,提高郴州市农产品的竞争地位,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

4.4 不断加强培训力度,抓紧建立科学有序的培训机制,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各级主管部门要抓紧建立科学有序的农民培训机制,积极组织有关机构和专业技术人才对农民进行适用技术培训,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培训成为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一是在培训内容上,突出抓好科学种养、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二是在培训方式上,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以职业学校、劳务培训中心为骨干,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站为基础,以民办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培训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优势互补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采取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技术讲座、实地示范等方式进行培训。三是在培训机制上,积极建立各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以协会为单位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引导,实行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利益共享,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

5总结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2

【关键词】 中韩农产品贸易 影响分析 对策建议

一、中韩农产品贸易主要特点及发展态势分析

其一,近几年我国对韩国贸易稳步上升,并一直处于逆差;但对韩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据海关统计,2013年中韩贸易额为2742亿美元,进出口额比例约为2:1,贸易逆差超过900亿美元。其中,中韩农产品贸易额为63.64亿美元,进出口额比例约为1:3,贸易顺差超过27.7亿美元。从长远看,这种顺差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地域辽阔,劳动力密集,农产品总量较大;二是我国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平均为韩国的20%~30%;三是韩国的农业资源短缺。

其二,我国出口韩国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或未加工品,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深加工品。从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看,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水产品、蔬菜、油籽、禽肉等,2012年分别占中国对韩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5.7%、19.6%、7.7%和4%,合计占67%。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水产品、食糖、饮料等,2012年分别占中国从韩国进口农产品总额的28.5%、26.5%、10.2%,合计占65.2%。延边州的情况也是如此,出口韩国农产品的主要品种有:水产品、人参、脱毒马铃薯、干明太鱼、食用菌、桔梗、杂粮、山野菜、干菜(辣椒、萝卜干等)、腌制蔬菜等,多为初加工或未加工的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出口企业利润低。有些低价农产品进入韩国后经过再加工、包装,冠以韩国品牌高价出口到其它国家乃至返销到我国市场,赚取中间高额的差价。我国的人参出口到韩国,加工成高丽人参后价值大增,就是典型的例子。

其三,中韩农产品贸易受政策影响较大。由于韩国农业发展空间有限,粮食安全又关乎国家安全,所以政府对本国农业保护力度大,主要体现在进口限制、对农产品出口的巨额补贴,以及农业扶持政策等方面。这些措施在保护国内农产品的同时,造成韩国国内的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加之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失使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最终导致韩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较为弱小,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相对来说,中国的农业保护支持力度较小,比较价格明显偏低,推动了两国间农产品贸易。但是,当中国农产品威胁到韩国农产品的销售时,韩政府或是农业协会就会寻求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对农产品贸易施加影响。

其四,短期内中韩农产品贸易格局不会改变。尽管贸易争端不断,但是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近,农产品资源存在互补,消费习惯相似,我国农产品价格低廉。短期内这种竞争优势不会消失,因此农产品贸易格局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

延边对韩农产品进出口的比重呈逐年增大趋势,是韩国进出口农产品的重点地区之一。私营企业在延边州对韩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外商投资企业对韩进出口涨幅明显,2013年两者合计占延边对韩贸易总额的98.8%。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延边州在吉林省对韩贸易整体下行的压力下,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对韩出口农产品4501万美元,同比增长26.9%;出口水海产品1468万美元,同比增长16.6%。数据表明,延边州对韩出口贸易方面,农产品及水海产品的发展潜力比较大。今后随着中韩自贸区的落实,关税等贸易壁垒的取消,我州农产品的出口量将大增,我州应抓住这机遇,抢占市场先机。

二、中韩农产品贸易对我国发展的利好因素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而言,意义重大。从当前来说,现实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促进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加就业;其次是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规范我国的市场,促进良性竞争,优势互补;最后,建立自由贸易区能促进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在我国周围构建一个友善、和谐的发展氛围。

中韩实行农产品自由贸易,对发展延边现代农业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领域投资和引进韩资。二是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贸易,优化贸易环境,扩大贸易空间。三是有利于引进韩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012年4月在韩国召开的首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上,三国就粮食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护、应对自然灾害等重点领域合作达成诸多共识。中韩自贸区协定将逐步打破高技术贸易壁垒,推进建立农业政策分享和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平台。这将有助于延边引进韩国的育种、加工等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四是有利于提升延边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延边农业具备了承接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基本条件。一是专业农场和农业机械的普及,有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二是延边特有的生态条件,部级生态示范州和部级质量示范州的建设,以及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定位,有利于延边提升农业的标准化、市场化水平,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三是延边在吸引韩资方面已经有良好的基础。这必将吸引韩资和城乡资本扩大农业投资,推动延边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

三、对策建议

1、打造中国延边韩国商品集散地

在这方面,延边具有得天独厚的硬件、软件优势,建议依托延边农业科技示范园龙井核心区,综合运用延吉部级高新技术区、珲春出口加工区等政策,采取“零售和批发相结合、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的模式,广泛发动在延边和从延边走出去的企业家,集中精力,打造中国延边韩货集散基地,同时建设若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并考虑在韩国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使之成为中韩产业互动合作区。一是建议州政府借鉴国内其它先进地区的做法,制定政策,调动全州的积极性,形成一盘棋,一个步调。二是海关、商检等部门应合力支持,确保保质期短的食品顺利顺畅通关。三是完善物流仓储基地建设。

2、争取建设中韩自贸区先行区

中韩双方初步同意将山东威海市和韩国仁川市列为中韩自贸区先行区,重点在通关模式和服务贸易领域进行探索。同时,有关方面有意将烟台、青岛、大连、盐城、延边列为第二批中韩FTA先行区,这对延边发展是利好机遇,建议“先行先试”,积极争取。抓紧梳理我州在服务贸易、现代农业和其它方面上的先发优势,摸清我州在自然人移动(主要含劳务、旅游两方面)、金融及货币往来、投资便利化、文化交流、服务外包及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底数,在此基础上,启动编制《延边州建设中韩FTA先行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促进省政府加强与商务部、发改委、外交部沟通,争取纳入相关谈判计划,早日启动实施。选定韩国与延边在城市整体实力、产业结构等方面接近的城市,由政府间签订合作协议,进行全方位合作。

3、大力发展我州农产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

《中韩自贸协定》中包含电子商务相关章节,中国首家中韩电子商务平台已于2014年初落户青岛,目前已有150家韩国企业入驻。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的必然趋势。建议我州进一步加快对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涉及的一系列配套措施的研究制定工作,培育相关人才。推动延吉市申报成为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对韩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将成为我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4、积极引进韩国农业企业投资,重视培植企业主体

延边企业在开拓韩国市场方面,有语言、文化传统、社会情感、了解韩国社情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我州应大力培植企业主体,开拓韩国农产品市场。韩资企业投资延边农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中韩自贸区谈判能够大大改善我州投资环境,促进韩资进一步流入延边,应抓紧包装优势项目,加强与韩国相关企业或协会的对接工作,加大对韩招商引资的力度。而且,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水平,支持对韩经贸企业发展。面对中韩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延边企业必须积极修炼内功,提高应对能力。

5、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充分发挥延边大学、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作用,通过农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韩国农业在育种、加工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延边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农业标准和技术法规的研究,建立我州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并转化成出口推荐标准,与国际接轨。积极主动落实中韩关于粮食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护、应对自然灾害等领域合作的交换意见。按照农产品的类别、级别进行标准化筛选和加工,严格按照安全检测标准及包装流程并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产品认证等,强化标识意识,增强产品的信任度。重视对原产地的认定和保护。既要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又要根据地区特色创建新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

6、优化延边对外经贸环境,构建中韩投融资平台

支持州内金融机构加强与韩国金融机构合作,引进韩外资银行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鼓励韩国金融机构在延边设立分支机构。培育法律、财务、国际咨询等中介机构。商务部门、农业部门、延边大学等加强合作,共同搭建对韩涉农信息交流平台,提供农产品贸易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价格等相关信息服务;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及时解决贸易中出现的质量监督、动植物检疫等非关税贸易问题,防止形成贸易摩擦。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高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组织能力,避免国内同行业的恶性竞争。进一步探索自由贸易港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进而实现区域内物流通关便利化。提高珲春经扎鲁比诺到韩国束草、珲春经罗先到韩国釜山等航线的运营能力,完善物流设施,降低物流成本。依托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机制,结合延边实际,扩大与韩国的交流与合作,有针对性地推进中韩自贸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中韩自贸区联合研究报告[R].2010.

[2] 司伟:FTA背景下中国与潜在自由贸易伙伴国家间农产品贸易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2012.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3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河西粮棉基地”的荣耀光环已经褪色,发展空间不足、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实力不强、促农增收乏力等问题逐步显现,走高效、特色、节水、生态、循环的路子已经成为瓜州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高效农业;品牌化;对策与建议

1 瓜州县高效农业发展现状

瓜州县地处疏勒河中下游瓜敦盆地内,光热充足,降雨量稀少,昼夜温差大,区划面积241 hm2,耕地近4.7万hm2,地势平坦开阔,祁连山冰雪融水占水资源总量的90%以上,受昌马、踏实冲积扇影响,土质存在僵硬、盐碱、沙化等问题,适应于低耗水、抗干旱、耐盐碱作物生长。

近年来,瓜州县针对传统农业效益低的实际情况,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引领等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以枸杞、蜜瓜、特色果蔬为代表的高效农业面积达2.7万hm2,全县从事农畜产品加工、储运的企业达52家,组建专业合作社140家,初步形成了“企业+组织+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高效农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65%,已经成为瓜州县农村经济的特色和亮点。

2 目前制约高效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资金短缺

生产户因自身资金积累不足,商业银行又存在信贷风险担忧,一般不愿放贷,导致资金短缺的问题突出。同时,受技术、市场和自然等多重风险影响,风险规避难度大。

2.2 农业科技创新不足

现有农业技术服务力量紧缺,专业型人才匮乏,难以满足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品种培育等方面缺乏创新,蜜瓜、枸杞等作物种苗完全依靠外部调用,没有形成自主研发品牌。

2.3 农村改革步伐缓慢

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地权、林权、水权改革在农民保值增收和财产增加方面没有破题,农民以土地流转规模发展高效产业的意识不强。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管理不规范、经营效果差、作用发挥不明显。

2.4 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

现有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链条短且程度低,产、加、销关联度不高,从地头到工厂、超市、餐桌的营销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竞争实力较弱。

3 加快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行动先导

把高效农业发展作为扭转瓜州县城乡“三元”结构的切入点,改变现有农业经营思路和模式,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县内外企业与蔬菜产业示范点建立供求关系,设立后勤保障基地,走“以工促农、工农互补”的路子。定期组织乡镇领导干部、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和种养大户赴发达地区参观学习,现场感受高效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高效农业发展动力。设立瓜州县农业园区管委会,专门配备农业管理人才,配套扶持资金,严格企业准入门槛,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3.2 强化资源整合,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强化财政支持力度,采取分类归并、切块打包等方式,整合农牧、林业、水务、扶贫、交通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大力扶持高效农业发展、优势品牌打造、龙头企业培育等,聚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加大高效设施农业的推广扶持力度,按照“政府主导、银行合作、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信贷、补贴、参股和项目带动等多种方式,鼓励金融服务行业进入高效农业,进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建立高效农业担保基金,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新的农业保险设防体系,规避和防范自然风险对高效农业的危害。

3.3 完善推进机制,为发展高效农业增添生产动力

鼓励县内龙头企业采取土地有偿转让的形式就近流转农户耕地,培育土地流转示范点。探索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鼓励农村居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城市居民通过土地流转返乡规模经营高效农业。实施“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工程”,每年定期开展农业项目赴外招商考察活动,引进国内竞争实力强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实现优势区域、优势企业的集聚,形成高效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群,提升特色高效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加快建设城东现代农业物流园区,举办农产品产销洽谈、展销展示等活动,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意识,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4 健全服务体系,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基础保障

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申报原产地保护,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健全农业执法体系,突出抓好种子、农药、肥料、饲料的质量监督、检验和登记,确保高效农业生产安全。规范合作组织运营,提高合作社准入门槛,实行技术指导、种植品种、农资供应、产品销售、分配机制“五统一”,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实施品牌推进战略,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标准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现“示范一批、带动一批,帮扶几户、带动多数”的发展局面。

3.5 注重科技创新,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4

一、山西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及建设重点

(一)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根据省委、省政府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战略的部署,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立足本省实际,山西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走“特色、高效、生态”的路子,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为抓手,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提高组织化程度为着力点,以基础设施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整体上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现代农业的目标是:紧紧依靠优势特色农产品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玉米良种普及率,力争用3-5年时间使玉米的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播种面积发展到2300万亩左右,总产由现在的70亿公斤增加到80亿公斤。2008年在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线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000个,用三至五年时间使畜禽规模化饲养量占到总饲养量的7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用五年时间发展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15个,销售收入达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使我省现代农业向着优质、高效、特色的方向发展。

(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

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为从整体上提高山西省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确定现代农业的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是:围绕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等三大区域建设和粮、畜、果、菜、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重点实施“四项计划”,建设“六大工程”。

一是实施玉米丰产增粮计划,确保粮食稳定增产。重点抓好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41个县的玉米生产,采取建设玉米丰产示范方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正常年景全省玉米总产由70亿公斤增加到80亿公斤。

二是实施规模健康养殖计划,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以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为突破口,猪、鸡、牛、羊一起上,用3-5年的时间,畜禽规模化饲养量占到总饲养量的7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三是实施高效园艺建设发展计划,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标准化果园和设施蔬菜,努力提高单产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争取用3-5年的时间,水果面积达到830万亩,标准化生产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2000万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00万亩;蔬菜生产基本实现标准化,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60万亩。

四是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按照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以龙头企业方阵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和整合资源,扶持和培育壮大一批规模比较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叫响全国的知名品牌。着力打造玉米、肉类、奶业、果品、蔬菜、马铃薯、小杂粮、高粱、中药材九大产业链条。用3-5年的时间,分别发展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个、5亿元以上的10个,亿元以上的100个,销售总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

围绕“四项计划”的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构建农工商紧密联结、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多元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力求在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

一是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在重点抓好33个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的同时,按区域布局规划,继续扶持一批优势农产品重点县。每年新建玉米丰产方40万亩、标准化示范果园10万亩、标准化蔬菜10万亩、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场)1000个。

二是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高标准旱作农田、节水灌溉高产农田和盐碱化耕地治理力度,到“十一五”期末,建成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工程田2000万亩。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工程。围绕农业发展目标,加大农业技术研发、集成和推广力度,组织新品种、新技术攻关,主推20项农业技术。在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每县建立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继续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每年新发展3万个科技示范户,培训新型农民100万人。积极组织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大力推广免耕作业,加快实现小麦、玉米和薯类三大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稳步提高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机械化水平,力争2008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

四是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工程。按照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加快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鼓励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上一批扩建、技改项目,抓好“两区”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落实,引导资源型企业上一批农业龙头项目。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力求在区域主导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上有较大突破。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增长要达到10%以上。

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帮生、帮长、帮发展”行动,力求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取得重大突破。“帮生”就是要加强引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入社或创办合作社。2008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00个,全省总数达到7000个以上。“帮长”就是要出台配套法规政策,加大人员培训、财政支持和金融、流通、科技、信息的服务力度,积极推进信用社、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联动”,努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宽松环境。“帮发展”就是要做好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社的服务水平,拓展合作社的服务领域。

六是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综

22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7期合执法体系、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重点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区域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金农”工程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建设,农业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农民科技培训等主要工作环节上狠下功夫。

二、促进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要重点抓好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及服务网络三个关键环节。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方阵建设,着力引导支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更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农业组织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继续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大举措来抓,形成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学习榆社“两社”联动和浙江合作社、信用社、供销社“三社”联动的经验,集聚资源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把发展专业合作社同建设丰产方、果菜园区、养殖小区和发展“一村一品”结合起来,做到产业发展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相互促进。依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起规模较大的融信息提供、技术支持、要素流通于一体的区域性专业合作组织,力求在全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有一个大的突破。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用现代科技改造铸统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支持和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综合利用投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支持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和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创新农业服务形式,努力构建以政府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逐步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质量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有效整合各种信息网络服务资源,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五)加大政府支农投资,建立政府支农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对策建议;颍泉区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09-02

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6a来,颍泉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1]。

1 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6月底,全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522个,其中种植专业合作社393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1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2个、水利专业合作社5个,入社社员2.9万户。带动农户3.5万户,注册资金7 800万元。已覆盖粮、蔬、菌、果、药、养殖等产业,达到市级规范合作社13家,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4家;全区合作社创办主体多元化,业务范围多样化,产业分布区域化。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全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很多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 主要问题

2.1 缺乏合作意识 一些农业规模经营户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套取国家奖补资金,因而组织当地农民凑人数创办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只具法律形式,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以合作社的名义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1]。貌似合其实不合,成为一人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没有什么区别。

2.2 缺失人才没有竞争力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者是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一般由当地的种养殖大户担任,靠长期积累的经验做事,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大部分合作社由于负责人自身认知的局限,对如何将产业做强做大缺乏经验,从而导致经营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2.3 扶持合作社资金少,且难以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各级政府财政应适当安排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社组织建设,以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1]。但各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就是有了资金,全区仅个别合作社,得到扶持,数额较小,大部分合作社都无扶持资金,因而合作社发展相对缓慢。

2.4 合作社贷款难,发展后续资金短缺 从运行的合作社看,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还缺乏外部资金的支持,各大银行贷款都要求抵押,合作社的大部分资金都用于经营,租赁的土地又不能作抵押,因此各大银行的信贷资金难以贷到,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5 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全区5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确实存在一批。闻集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好,走在全区的前列,已注册合作社266家。个别镇办、园区发展比较落后,有的单位只创办10~15家,各镇办、园区合作社发展不平衡。

2.6 合作社经营未选准产业 合作社是否健康发展,选准所经营产业是关键。有些合作社所选的产业没有市场,没有发展的前景,因此阻碍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2.7 运行机制不规范 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在财务管理上还不够规范,缺乏合格的财会人员,在凭证的取得、记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业务上[2],难以做到规范。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宣传教育指导,引导合作社发展 合作社发展靠教育与引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知识、农村政策法规〔4〕。使他们成为懂管理、善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

3.2 实施政策扶持,推动合作社发展 政策扶持要侧重于对具有示范性、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奖励,对合作社教育和培训经费予以支持。

3.3 实行经营品种专一化,促进合作社发展 有的合作社看啥赚钱就干啥,特别是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品种多样化,有些新品种,种养技术不成熟,又不了解市场行情,导致农产品的产量低,造成低收入或没收入,阻碍合作社发展。因此要瞄准市场,实行经营品种专一化,促进合作化发展。

3.4 强化示范作用,促进向规模化发展 合作社逐步向现代农业企业迈进。千家万户的小作坊,难以应对大市场。只有把一家一户的农民团结起来,才能形成规模、做响品牌、占领市场〔3〕。增强对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才能做强做大专业合作社。

3.5 加强服务,实现订单农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合同签约指导服务,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契约关系,形成稳定的农资采购供应和农产品产销渠道,提高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少农业生产风险[1]。

3.6 加强培训经纪人 按照“摸清底数、登记造册、组织培训、树立意识、规范行为、搞活流通”的思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物流、信息、营销等农村经纪人加盟,培养自己的经纪人队伍,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促进本地区生产与市场的融[1]。

3.7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章程,强化合作社管理 首先立足于规范化建设工商部门需进一步规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章程,做到有章可循;其次,政府需加快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帮助专业合作社建立一整套企业化管理制度和规模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增加农民入社的积极性[3-4]。

参考文献

[1]海安工商局,张晨曦,黄伟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N].江苏经济报,2012-11-06.

[2]王宏涛,王秀丽,张媛,等.千阳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林权配套改革中的发展思路[J].陕西林业科技,2012(6):60-63.

[3]朱戴芹.浅谈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2

[4]杨国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N].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2012-08-07.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6

1 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结构不尽合理。建设模式有待调整

从2009年底统计数据来看,冬生产目光温室、普通目光温室、连栋大棚、拱棚所占比例分别为29.6%、22.8%、10.2%、37.4%,总体生产栽培模式与地区提倡填补深冬农产品市场空白的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冬生产面积急需扩大。而以塑料薄膜为主要覆盖材料的连栋大棚在2010年的“4.23”风灾中,损失惨重,其设施简陋,经济效益不高,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设施农业生产栽培模式亟待调整。

以日光温室为例,平均每座占地面积3(667m2)左右,生产面积仅为1(667m2)左右,可利用面积30%~40%,设计建造水平不高;设施栽培机械化程度低,虽然引进和示范应用了温室卷帘机、节水灌溉、增温、补光等机具设备,但设施内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自动控制设备配套不足,缺乏专用的小型化作业机具:同时对适合吐鲁番地区气候环境、抗风能力强的日光温室结构研发还不够。

设施农业用地的连片开发存在困难,尚未形成专业化规模优势。特别是吐鲁番特色农产品,如哈密瓜、葡萄温室种植面积尚未形成规模化,一些基地温室连片小,种植品种杂,规模化、产业化尚未形成。

1.2 设施农业发展资金不足

2009--2010年,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投入建设资金22.22亿元,其中贷款19.77亿元,其他大多为地方财政投入,设施农业投入主要是各县(市)以政府融资平台模式贷款建设(政府融资统一建设),农民认领、地方财政提供担保(财政兜底)的形式为主,资金温棚建设完成后与农民核算建设投入并签订贷款合同,明确收益农户的还款义务,筹资方式比较单一。

近年来,设施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持续、迅猛上升,使设施农业投入成本加大。钢骨架日光温室平均造价5万元左右。且当年生产需温棚棚膜、有机肥、购买种苗等投入7000~8000元。而2009年吐鲁番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5075元,购买力较差;其次,不少农民把建造温室看成是政府的事,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1.3 市场营销及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吐鲁番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与销售比较分散,品牌意识薄弱,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衔接问题比较突出,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致使设施产品生产水平、生产规模、仓储运输、深加工、市场销售处于较低层次。设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需要。加之政府在市场建设与培育方面的投入不足。设施农业没有形成规范的专业市场与营销网络,统筹规划和调控指导能力较弱,严重制约着设施农业市场化进程。

1.4 设施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

吐鲁番地区现有四百多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平均1个农业技术人员,必须为近千名农民服务。且吐鲁番长期以来种植业主要以葡萄、哈密瓜、大田作物为主,掌握设施农业栽培生产的技术人员,特别是精通设施栽培的技术人员较少,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从而制约了设施农业的高产、稳产。同时,设施农业生产者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从种植大田改为设施栽培。对设施栽培所需的系列技术不熟悉,常出现茬口安排不合理,栽培管理失误等。由于缺乏技术支撑,菜农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2 吐鲁番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优惠政策扶持。拓宽投融资渠道

今后几年,建议对新建日光温室补贴1~2万元/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补贴提高到2~3万元/座,补贴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在此基础上,每年递增一定幅度;同时对旧棚改造也拿出一定的资金补贴。在设施农业发展的中后期,重点在新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实行财政补贴,引导设施农业企业和农户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做大做强设施产业。此外,争取将温室钢骨架、保温被、暖风炉、施肥灌溉、良种(种苗)、加工、冷藏、冷运设备等纳入农机补贴范围,综合补贴占到设施农业建设成本的30%~35%,县市财政再补一点,总体达到50%,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进行土地转包、入股,试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抵押贷款,进行设施农业建设。具体说来,可以先对温棚按照建造成本进行资产评估和确权,发放产权证,再以政府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所载明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在其上建设的温棚产权证作抵押,经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确权,办理登记后向当地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应在集体土地经营权剩余年限以内。贷款抵押率可参照《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规定,不超过70%。

建立农业保险基金,将设施农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由财政出资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用于补贴保险部门的保险费,扩大投保范围,为农村经济的产、供、销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立体型的保险服务。也可以将设施农业列入国家政策性保险范围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预备金制度,有效分担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

2.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对现有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坚持深冬生产型、春秋生产型目光温室和拱棚兼顾发展。在温室结构上,重点研究设计抗风能力强,适应以瓜菜、葡萄为主的吐鲁番特色产品冬生产型日光温室;在种植布局上,根据市场效益,因地制宜,确定区域性主栽品种和种类,大力推行“一村一品”、“几村一品”,科学制定茬口安排,实现均衡上市。在产品结构上,深冬生产型和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以生产果菜为主。适度发展瓜果产品;春秋生产型拱棚生产叶菜,兼顾果菜和瓜果产品的生产。

坚持“改、建”并举,积极推进老棚改造。对以前建成的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益低的温室进行全面改造。重点是温室结构改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暖风炉和保温覆盖物等技改措施。增强抵御极端恶劣天气的能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主要选择成本低、产量高、品质高、生产周期短、市场价格高、销售快的品种,重点发展西红柿、辣椒、黄瓜、西葫芦、茄子、豇豆、芹菜等常规品种,同时发展面向内地市场生产反季节哈密瓜、葡萄等。

2.3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

加强地区特别是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社会

化服务,选拔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农技人员组成设施农业专家组,开展巡回技术服务,现场解疑释惑;积极鼓励有经验的农民技术员、土专家,通过传帮带,帮助新从业的农民尽快掌握设施农业技术;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建设设施农业,按承包责任制方式来推广技术、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农业技术咨询等,与农民进行有效对接,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

加强设施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开展设施瓜菜、葡萄等重点产业科技问题的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适合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生物农药、新机具如新型目光温室建造、设施瓜菜穴盘基质集约化育苗、果菜嫁接定植、节水灌溉、病虫害物理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4 建立健全市场支撑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设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着眼于区内外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整体推介、展示展销、交易洽谈、产销对接等方式,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充分利用有机食品产品认证,瞄准中高档农产品消费市场,提升吐鲁番设施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份额。同时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经纪人大户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销售手段。巩固和扩大销售渠道,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分拣分级、贮运保鲜、包装、加工,研究市场,提供供求信息服务,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农产品“产一供一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为实现设施农业规模化效益创造条件。

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要加大以设施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围绕设施农业、葡萄、哈密瓜等特色农业,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完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生产基地、科研单位、推广部门和农户建立长期共存的合作关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合作社)、基地(合作社)连农户,即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和农户增强主体意识和品牌意识,尽快建立地区、县市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帮助农产品出口外向型企业开展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体系认证。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农产品生产为主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全面提升设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2.5 严格质量监管,抓好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

制定完善设施农业建设标准体系。加强设施农业标准建设。在设施农业建造、生产和运行管理种植等方面,包括温室及配套设施性能、结构、设计、安装、建设、使用标准、设施栽培工艺与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产品质量与监测技术标准等,加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配套完善地方标准,确保地区主要设施农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标准可遵循。同时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程引导按标准组织生产,全面推进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标准。

加快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地、县、乡三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地区级综合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主要配备保障本地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业生态环境检测需要的仪器设备:县乡级质检站主要配备农产品安全检测、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的基本设备,以快速检测仪器设备为主。提高对农产品的检测检验水平,防止不符合“绿色标准”的农产品进人流通市场,杜绝携带病毒、病原菌、虫源等的产品进入吐鲁番地区,保护好地区设施农业生产。

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尽快完成设施农产品的绿色、有机产地、产品认证申报登记工作,力争到2013年全地区所有设施农产品实现绿色食品认证。到2015年全部实现有机食品、产品认证率达到90%以上,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标准。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对策

1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从2004年开始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慢到快的渐进过程,特别是近两年来,形成了雨后春笋般的强劲发展态势,目前正处在政府倡导下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1发展速度快。到2013年5月止,新平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96个,注册资金2507.73万元,其中:到农经部门备案的合作社47个。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7个;创办加工实体的合作社2个;从2004年开始,获财政扶持的合作社15个,共收到扶持资金124万元,其中:农业部扶持项目4个50万元,省财政扶持项目8个51万元,市级扶持项目6个12万元,县级3个11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设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全县96个专业合作社有社员4278户,带动农户12640户。据2012年统计,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19635万元,其中统一销售农产品80%以上的有8个,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1032万元;农业部门等组织培训合作社成员10217人次;

1.2行业集中。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种养业且以产销为主。按行业分,种植业76个占79.2%、养殖业11个占11.5%、林业3个占3.1%、服务业4个占4.2%,其它2个占2%;按经营服务内容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有35个占36.5%,以生产服务为主的54个占56.3%,以运销服务为主的3个占3.1%,以仓储服务为主的1个占1.1%,其它服务为主的3个占3.1%;

1.3抗风险能力差。玉溪市合作社全年实现可分配盈余549万元,比上年增加了77万元,增16.3%,其中,按交易量返还386万元占70.3%,按股分红78万元占14.2%。新平县也如此,大部分合作社盈余都很少,基本没有积累,抗风险能力还很差,发展壮大的实力不强。

1.4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前提下,把分散的农户小生产集中起来,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组织对外销售,在一定范围内,使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达到优化配置,既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省了费用,又拓展了销路,提高了价格,从而推动了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繁荣了农村经济,也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统一为社员提供农资、加工、销售、技术信息指导等服务,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销售环节,较好地解决了单家独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有效保护了农民利益。例如:新平戛洒竹园竹子种植专业合作社2012年组织销售金丝笋30.5吨,竹子610吨,实现收入156.8万元,利润18.7万元,利润返还给社员16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

2制约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发展的原因和问题

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民增收的愿望和先进地区情况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2.1合作组织内部社员民主控制的决策机制尚未形成。合作组织内部缺少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管理章程,内部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从资金来源看,目前农民资金非常缺乏,农民合作组织的成立及运转主要依靠外来力量投资:龙头企业、农村能人、种养大户、政府所属的农技或供销部门是主要投入者;普通会员在全部股金中占有比例很低。这种产权结构的集中化必然表现为决策权的集中化,一股独大的领头人无论是龙头企业主、农村能人还是政府部门或村委会领导人在合作组织中都拥有绝对的领导权,普通农户由于投入资金少,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差,在组织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发言权有限,其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现有合作社产权制度模糊,导致普通社员的积极性不高。普通社员参与合作社治理的动力与能力不足。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社员一方面要求自己的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而另一方面,对于共同积累的财产,社员自身却无法得到收益,这种不清晰的产权使得社员付出的劳动得不到有效的回报,自然也就无法调动社员参与合作社活动的积极性。

2.2利益联结机制脆弱。目前新平县大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利益联结关系属于松散型,合作组织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限于技术、信息和市场销售服务,而真正利益紧密型的合作组织不多,这种松散的合作机制实质上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或者合作互助关系,合作双方并未以产权为纽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缺少稳定性,难以抗拒较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因而很难有效积极地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扩大自身规模。即便是建立了股份联结机制的合作组织,也只是半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特别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合作组织,企业主很难与参股份额很小的农户会员具有一致的利益目标。

2.3合作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和辐射功能较弱。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范围多集中在农产品生产过程,真正能够获取超额利润的市场开拓、产品营销和农产品加工等诸多领域,还少有涉足。通过合作组织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对市场影响度相当有限,直接制约着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合作组织的利润。客观上讲,农户入不入社与收入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入社比不入社还要减收,农民当然就没有积极性了。此外,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对于全县农民来说,数量还太少。

全县合作社都存在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的问题。大部分合作社只是向农民提供有限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的购销上,涉及农产品加工的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涉及到农产品精加工的更少,仍然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上,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不到提升,效益也就很难体现。无法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合作社的功能和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减弱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拥有自主品牌的合作社极少,农产品销售难成为普遍难题,凝聚力、吸引力不强。

2.4资金不足,制约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资金不足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经营的能力。资金问题成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由于合作社起步晚,经济基础薄弱,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股金、社员自筹和内部积累等内源性融资,合作社资金薄弱,难以解决为社员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对成员服务能力弱,又影响内部资金筹集。因合作社信贷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杂,至使融资渠道狭窄、单一。资金不足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制约合作社做大做强。

2.5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下。新平县专业合作社按牵头人身份分,身份为农民的有92人(其中:村组干部兼任的10人),牵头人身份为其它的有4人(供销社、企业下岗人员)。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的结构和素质。农民成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主要管理者也基本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由于合作社的自身条件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致使合作社缺少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人才,导致合作社管理不规范、凝聚力差,带动能力弱,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

2.6政府“重发展轻规范、重建设轻指导、重扶持轻监管”对合作社地位认识不到位。合作社发展形势喜人,群众兴办热情高涨,但合作社建设普遍存在着“重发展轻规范、重建设轻指导、重扶持轻监管”问题,没有形成高效协调的管理体制。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发展中,出现了政府不规范的管理行为,政出多门,重建不重管。条件好的合作社争着挂牌,争着管;条件差的合作社,需要政策、人才、资金等扶持的合作社则无人问津。财政、工商、税务、农业、林业、民政、供销等部门,在指导、扶持和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各部门之间由于界限分明,职能不同,在政策的落实和管理上往往不够统一与协调,存在信息不能共享、管理合力不强等问题。合作社注册登记简单,不需要前置审查,大部分合作社注册成立后没有开展工作,给人造成合作社办与不办一个样。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一项政策性、知识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县、乡镇农经部门结合自己的优势,依据上级部门的安排,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乡镇机构改革后,我县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已经撤并,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配置弱化,工作手段和条件差,导致指导与服务断层,影响了专业合作社指导工作的开展和示范社规范化建设的进行。几年来,县乡农经部门工作经费和培训经费没有列入正常预算,特别是乡镇农经部门无法组织社员培训,无力指导合作社开展工作。

政府对建立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认识不清,不少乡镇领导干部不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具体内容。乡镇、村组干部普遍缺乏规范合作社的基本知识。

2.7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新平县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统一的协调联动机制,致使扶持、优惠政策落实不力,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委托合作社承担农业生产项目等措施,促进合作社的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及各级政府对落实扶持政策提出明确要求,但扶持合作社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落实措施依然滞后。首先是财政支持乏力,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力度小;其次是多数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缺少有效的抵押物,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只有少部分的农民社员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获得贷款担保;其三是在税收、用地、用电、用人等方面也存在问题。

3促进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合理配置决策权, 提高普通社员的民主管理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使用者控制”的经济组织,强调使用者掌握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决策权。社员的决策权主要通过两个方式来实现:一是直接决策,社员在社员大会上直接对合作社的事务进行表决;二是间接决策,社员选举产生合作社的理事会,把决策权委托给理事会社员。目前,新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都是由理事长主持日常经营。因此,专业合作社合理配置决策权的关键就是要明确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理事长等主体的决策权配置。

根据合作社的功能与目的,必须坚持社员大会的最高决策权,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中的“社员大会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中一切事务的最高决策权都赋予社员大会。要明确理事会是在社员大会授权下履行职责的,理事长与理事会是委托关系,他们的决策权大小是根据授权获得,要合理划分社员大会、理事会、理事长的权力界限,明确他们的授权关系。其权益主要通过合约来加以明确,在合约中应体现社员利益优先原则、注重专业合作社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利益原则,合理评价理事长的经营活动。真正形成社员大会――重大事情决策,理事会――日常工作决策,理事长――具体运作的决策机制。

提高普通社员的民主管理意识,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同质性。努力改善合作社普通社员和核心社员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距,是改善社员异质性的关键。要从增强普通社员的经济实力、人力资本、经营能力和管理合作社的能力等方面入手,缩小普通社员与核心社员的差距。社员对专业合作社事务的参与,在目前,需要重视的应该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培养社员的民主习惯和参与意识很重要。在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期,“能人”在决策中的权重较大,普通社员的权重较小,普通社员对核心社员的制约作用相对有限。这在由企业家、大户发起成立的合作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从长期看,合作社要有一个大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其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新农村中的促进作用,这种不利于普通社员的状况迟早要加以改变。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特点是由形式到实体,通过形式化民主训练社员,培养社员民主习惯,为民主创造内在的条件,逐步实现由形式化民主到实体性民主的转化。只要社员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形式化民主训练下的社员最终会学会行使法律与章程赋予的实体性民主。要通过制度的保障和民主意识的训练,增加普通社员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并由此提高决策的能力。加强社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权益意识,是规范“能人”治社行为、规范“能人”权威运作机制的关键。

3.2以产权为基础,采取按交易额返利和按股权分红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

首先,坚持按交易额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在农户社员之间进行赢余分配。“资本”是股份制度的核心,而“交易额”是合作社制度的核心,交易额不仅是社员入社的必要条件,亦是合作社赖以存续的衡量指标。具体形式有:(1)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优惠让利。合作社统一为会员采购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以低于市场价提供给会员,降低会员生产成本。(2)保护价收购,收购让利。合作社以高于市场的保护价收购农产品,使会员的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3)统一营销,结算返利。统一收购运销会员农产品,将增殖部分扣除销售费用和公积金后按照收购量对会员结算返利。(4)产加结合,二次返利。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合作组织,在收购会员农产品后,可按照盈利情况向会员让渡部分在加工销售领域产生的利润。其次,建立合理的按股分红原则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1)土地入股,按股分红。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会员以土地折价入股,合作社按照股份根据组织盈利情况给会员分红。(2)资金入股,保息分红。入社会员可凭股金取得分红,同时还可获得由合作组织按照惠顾额进行的利润返还。投资股成员按股份参与分红。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不同按股分红所占的比例不同,在合作社和协会两种形式中,按股分红居次要地位,而在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中按股分红则处于支配地位,至于具体所占比例的多少则有社员大会决定。

3.3多方努力,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解决合作社资金问题,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一是加强合作社建设,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健全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合理科学的资金积累,鼓励成员投入合作社的发展。建立科学的盈余分配机制,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最佳结合,学习先进合作社融资的成功经验,成立资金互助部,参与信用担保,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的融资途径等。二是政府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扩大财政扶持资金规模,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育品牌,进行农产品加工、整理、储存、保鲜,提高合作社为社员服务的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引导担保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探索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三是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各农村金融机构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并与当地农业(农经)部门共同对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逐一建立信用档案。鼓励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授信与合作社成员授信结合起来,采取“宜户则户、宜社则社”的办法,建立农业贷款绿色通道。

3.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正确处理发展和规范的关系,提升专业合作社发展潜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机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但这种支持不是直接领办合作社或插手干预内部事务,而是重点抓好政策扶持、制度规范、经营培训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就玉溪目前政出多门的状况,应该规范政府行为,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部门,履行好管理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的带头人,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必需的条件。其他政府部门在管理部门的协调下,加大对新成立合作社的财政、信贷扶持力度,降低其组织运行成本。其次,政府部门的财政扶持政策应该具有期限性和针对性。一旦农民合作社经过扶持能够实现自我良性发展,财政扶持就应该有计划地退出,转而扶持那些刚起步的合作社,形成一种有序退出、循环扶持的机制。

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联合的关系。

不能单纯追求合作社数量的发展,也不能放松注册登记审核的质量,任其盲目发展。应根据法规制度,在合作社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处理发展和规范的关系。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合作社,可以“先发展后规范”,要求先建章立制,健全机构,鼓励其根据自身特点,探索适合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争取不断壮大、形成特色。对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合作社,要加强分类指导,使其“边发展边规范”。对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的合作社,要及时制定考核评价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强示范带动,“以规范促发展”,使发展与规范形成良性互动。

二是开展示范社建设。

具体实施上,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与规范。农经部门要以示范社建设为抓手,着力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质量安全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社。每个乡镇根据当地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每年培育一定数量的县、市、省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通过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引导各类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和发展后劲。

3.5引进人才与加强队伍建设并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竞争力。

一是加强乡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农经队伍建设。建议每个乡镇从事农经工作的人员编制增加到四至五个,招聘农经专业人才从事农经工作。

二是加强培训力度。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政府部门应组织制定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和社员的培训教育。加快建立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体系,培训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广泛开展面向以理事长为主的经营管理人才,以会计为主的理财能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种养能人,以农经干部为主的县乡基层业务辅导员的培训,分期分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及农产品现代流通人才,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培训,提高合作意识。

三是积极引进人才。建议出台政策,建立奖励机制,对合作社成效显著的合作社带头人给予资金奖励,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鼓励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与发展工作。

四是对发挥作用,运行较好的示范合作社,定期组织召开社员(代表)大会,促进民主办社,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给予补助。

3.6盘活现有资源,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一是积极探索土地、资金、资产等方面的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加大集体经济扶持发展力度,在有产业基础的乡镇,建立以产业为纽带,以资金为导向,以合作社为笼头的合作社、集体经济、村民共同发展的经营体制,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二是加强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从新平县现阶段合作社发展情况的现实选择,有的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小,合作社班子会组织生产,但不会搞经营,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就是在现有合作社的基础上,从横向、纵向之间,从合作社产品销售上进一步探索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合作,以带动全县合作社组织生产和销售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开华,张清林.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困惑和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7(5).

[2]尹成杰.对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的思考[J].农业经济,1998,(6).

[3]赫小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机制与治理结构分析[J].理论导刊,2005,(4).

[4]周琳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障碍和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4,(7).

[5]蔡立湘.彭新德,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3,(2).

[6]张广智.黎志成,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 改革与理论,2003,(4)

[7]孙浩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成与运行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高伟. 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J].南方经济,2002,(8).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篇8

一、关于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于2月22日至23日在哈尔滨召开。会议总结了5年来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分析了当前全省农业和农村形势,研究部署了今年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省委书记钱运录同志和省委副书记、省长同志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副省长吕维峰同志作了会议总结讲话。会上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书面传达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农业抗灾减灾和春耕生产工作会议精神。

会议指出,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对“三农”工作特殊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大作用;要深刻领会总书记、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认识抓好粮食生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全省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要深刻领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对推进我省“三农”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会议在充分肯定近年来全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后强调,要巩固发展大好形势,牢牢把握“三农”工作的重点,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实施粮食战略工程,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要提高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养殖业效益和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把产品做精,把规模做大,把品牌叫响,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形成有利于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土壤肥力和生态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要着力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要适当调整增加弱势村尤其是弱势村试点的投入要逐年增长,大力深化和创新帮建工作,确保试点任务和建设目标如期完成;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会议要求,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完善“三农”工作领导机制,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引导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三农”工作;要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先锋工程”,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认真抓好基层班子建设;要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全面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关于全市农村工作视频会议的主要精神

全市农村工作视频会议于1月18日召开。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对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杜宇新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效廉同志作了工作报告,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希荣同志主持会议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确定2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紧紧围绕农民和财政“双增收”这一核心,以农业产业化兴县、新型工业化强县为主题,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工换位”、“粮牧换位”,加快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促进工业项目向园区转移、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向种田大户转移,提升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与农村文明和谐的程度。

会议指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保证,是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抓好农业基础建设,就抓住了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抓住了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瓶颈问题,抓住了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害问题,抓住了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上一篇:未来规划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