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时间:2022-10-04 02:34:22

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当前的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取以学生自主探索,张扬个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举措,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但是,有的语文教学课堂表面上看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沉闷多年的语文课堂热闹了,实际上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少讲甚至不讲是否能达到教学目的,课堂上的热闹是否能成为评判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学生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言论是否能说明有创新精神等。正确理解和处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问题,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如何履行教师职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教师不仅要知识面广、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在教学中要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论是进行“隐性知识”教学,还是进行“显性知识”教学,都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寻找最能体现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最易于学生接受和参与的教学方案、方法,确立教学点、切入角度,由易渐难、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水平。缺少教师必要的分析、讲解、引导、参与等活动,学生自己难以进行语文学习。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习得语文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师生共同合作的双边活动。片面强调和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甚至把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误解为围着学生转的“客体”,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陷入“儿童中心主义”、“学生中心论”的困境。

事实上,极端鼓吹“学生主体”论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他的那种“人本主义”教学言论在西方教育界也深受非议,就连他的法国弟子马腾斯也公开表示对他的理论“不以为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习得活动,既为个人的自学活动,也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特定的认知活动和练习活动。前者具有学生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的特点,而缺少学习的目的性、系统性;后者经过科学合理的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习得语文能力。我不怀疑中学生天资聪颖、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但并不表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习得就有最佳的途径和方法,对课文的文化内涵、基础知识、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就具有清醒的、正确的感知力、鉴赏力、判断力和表述力。如果不经过教师的讲解、分析,只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发现并解决疑惑问题,学生自己是很难体会和领悟的,特别是对一些年代久远、作品内容相对复杂、主题情感不甚明朗的课文。况且,学生在理解和吸收的过程中,由于个性差异,学习方式方法不同,所获得的知识在质和量上必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进行调控、引导,使学习的目的更明确,教学活动更生动有成效。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力、分析评判能力、独特的情感意志,但他们的审美能力、情感因素、价值取向及道德标准等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完善,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完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事理的分析判断仍处于凭自己情感兴趣用事阶段,缺少理性的思考和选择。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有坚持真理、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精神。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以及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时教师的引导、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导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手足无措的原因究竟何在?

一、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由过去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要善于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在师与生的课堂双边活动中,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和问题点,及时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语文实践的习惯。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整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连续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但是,由于教师片面地理解新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简单地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语文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合作”,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社会上、教育界对“满堂灌”深恶痛绝地讨伐批判,于是就出现了课堂上教师该讲的不讲甚至不敢讲,该评判的不评判甚至不敢评判的现象。

二、受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特点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和强调学生自己多背多读,以量取胜,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过分夸大了学生自己“意会”的作用。这种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方法,弄得好,最终能够有些懂,并且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然而到底弄不懂的也多得很。自以为通,别人也以为通了,但一看底细,还是不怎么通。况且在科学文化迅猛发展的现代教育中,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多,开设的科目多,每一学科都有具体要求和达标标准,学生是不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意会”的。有的教师没有对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去糟粕、存精华地批判继承,甚至还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去“意会”,去讨论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

上一篇:浅谈化学学习 下一篇:一只小羊羔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