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15:41:48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每年的部级或者省级竞赛多是由系部推荐参加人员,往往是班里成绩较好的几个学生,而多数的学生则没有机会参与。如果技能大赛纳入到校级层面进行管理,形成常态化的运作,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公平竞争,优中选优,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解决了由于机会不均而导致的师生矛盾。建立校级的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首先要组建的专门机构并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从学校制度层面加以保障。”由学校成立学生技能竞赛委员会,或责成相关系部组成。负责组织校级的常态化的学生技能竞赛和部级省级比赛的选拔工作。例如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技能大赛即可由中文系成立竞赛组委会,学校统一监督管理。其次,要保障学生技能竞赛有充足的运行资金和完善的奖励制度。学校应设立学生技能竞赛专项资金,用于比赛的材料、器具、教师指导、评委费、学生奖励等方面。教师和学生参加学生技能大赛往往利用的都是课余时间,这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这就需要学校对获得奖项的学生及指导教师予以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来。

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实践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针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竞赛在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力。在竞赛中将教与学结合,将学与练结合。以竞赛推动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

1.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目前,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只能等到学生工作后才得以检验。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体系的构建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举办了首届高职高专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大赛,比赛内容有粉楷、钢楷、简笔画、朗读、说课等。赛后,某些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马上根据比赛的内容修改了教学计划。例如伊春职业学院,在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添了“三笔字”课、“简笔画”课、“普通话训练”课等等。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而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学生的技能竞赛也得到很好的检验。并且能过比赛,教师会发现学生在某些技能方面的弱点,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针对性。真正实现了以赛促教,以教促练、以练赢赛的良性循环,达到了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双丰收。学生要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另一面也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职业竞赛体系实施后,教师们也都在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例如伊春职业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会定期到小学去听课,与小学一线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与新的教学方法;对每年举办的伊春市小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进行观摩,总结经验与体会,丰富与拓展自我知识层面。在授课过程中,将所学所感渗透给学生。

2.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相衔接,要加强与劳动部门和鉴定机构的联系沟通,将职业竞赛项目和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相结合。”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分为笔试与试讲两部分,而且还要在普通话水平测试时得到一级乙等的成绩。师范类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的说课、教学设计与朗读等项目正与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相符合。通过竞赛环节的培训,为学生将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奠定下了很好的基础。既增强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对未来工作的自信心。

目前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分为三年制和五年制两个层次。其中五年制的学生年龄较小,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所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十分必要。当学生参加技能比赛后,就会发现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就像游戏一样,为了取得好成绩,必须努力完成每一关卡。而每一关的完成又需要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作基础。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最后学生完成比赛,知识与能力得到认可,又会激励学生挑战难度更高的“游戏”,从而达到了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1.无论是近现展起来的新兴城市,还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兴起,就是因为人们在其中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亦因此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现代旅游者旅游的目的,除了消遣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旅游增长文化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旅游者到某一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当地的地域文化即游览区域所在地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人情风俗、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各种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导游讲解宣传的基本素材正是这些东西,传播的内容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导游词就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就旅游地而言,引导游客了解当地、欣赏当地文化,是旅游地向游客展现的旅游价值所在。地域文化以其本土性特色为当地吸引游客,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服务,这正是其存在的理由,也是其保持自身生命力之所在。

2.地域文化通过大学语文来传播事半功倍。游客到各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旅游地政府、居民、从业人员和当地企业,向外来游客推介本地本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不仅可以弘扬地域文化,还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将无形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文化综合性,把它作为媒介来传播地域文化事半功倍。通过语文这个媒介平台来宣传弘扬地域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发展家乡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本土地域文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探索与深入发掘。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本土化,可以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地域文化的本土性和广泛性特征,决定了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各种乡土文化资源,而这正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素材之一。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借助地域文化补充和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突破自身的发展困境,拓展生命力,尽最大的可能发挥它的潜在作用。

二、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途径

就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应发挥的作用而言,就是要通过拓展专业语文的空间与生命力来传播地域文化,提升导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而其自身则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专业化与本土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借助语文的力量增强导游的表现力。为了适应游客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和地方推介地域文化的需要,优秀的导游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要涉猎广泛,知识全面,对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心理、生活保健、交通旅行、政治经济乃至国际形势都要有所知晓;要对所导景点涉及的自然人文知识多作积累和体验,增长本地域的文化知识。导游服务集语言、表演和综合艺术于一身,但其表现主要通过导游的讲解展示出来,实质上是一种语言艺术。这就要求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在现代旅游中,四平八稳的介绍式导游讲解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与语言文字功底的导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在讲解中善于借助文学的形象性赋予原本平凡的景物以不寻常的意义,善于借助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讲解的趣味性,做到语言流畅,绘声绘色地对地方上的名胜古迹进行充分的艺术展现,自然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地方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2.利用当地文化素材创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导游词。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专业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导游词作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导游语言水平为目的。高质量的导游语言是导游词和导游口头创作的高度统一。导游讲解服务的目的决定了在内容上的选择应该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相对正统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但抱着放松休闲目的而来的游客又不希望旅游过程太过正经,总希望导游在作讲解时不是简单地对当地名胜古迹的历史、规模、景观素材做堆砌,而是能突破平庸与常规,满足他们那种“猎奇”的心理诉求。导游词作为导游人员在旅游景区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解说词,是导游与游客交流思想和传播地域文化知识信息的工具。它既可引导游客观光游览,又是旅游景点的传播载体,在整个游览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游词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地域文化是导游词的重要来源和素材宝库。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爱好、逸闻趣事和民间风俗等,导游员应该善于借用野史资料和神话传说来丰富导游词的内容,塑造生动而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做到正史与野史结合,提升导游词的趣味性、可传播性和可接受性。在旅游实践中,导游是一门人际交往艺术。导游词不是各种资料的文字堆砌,而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和再创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景区和景点的讲解没有固定不变的权威版本,既有的导游词是素材和基础,可起辅助参考作用,但导游员必须根据所带团的具体情况对导游词进行调整和进行二次创作,并内化为自我的导游词。

3.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本土化的途径是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为素材库。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要实现本土化,就要通过语文教学与导游专业的深度有机结合,将地域文化资源整合为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要把导游专业学生知识面的提高建立在导游词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充分拓展上,丰富旅游专业的课外阅读资料。通过在旅游地人文历史遗迹中的史实、人物和“野史”中的各种神话传说、民间传录、杂记等故事趣闻中,选取既富文学性,又富趣味性的篇章,编写出适合旅游专业学生、从业人员及对当地文化、旅游感兴趣的爱好者的课外阅读资料,不仅可以达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更可拓展语文的发展新空间,丰富导游词的创作素材。对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可增加课程乐趣,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拓宽专业知识面与视野,在课内外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立足课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打开一扇扇乡土文学的窗口、历史文明传承的窗口、地域文化的窗口,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对家乡的认识,为其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文字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院校应组织从事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形成研究团队,大力开展相关研究,探索如何改革语文课程教学,在为专业课程服务中找到突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困境的方向,并以点带面,将研究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各类专业,在弘扬国学、弘扬传统和为提升专业能力奠定基础的过程中找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过程中对语文课程教师的建设要求与方向。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54 ― 0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科教创新是专业硕士教育之魂。这种教育之魂应体现在专业硕士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各专业硕士教育的实际,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专业研究生实践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本文仅就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一定的探索。

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体系内容,一是开设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训。二是开展有效的教育见习、实习。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得到验证和提高。三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我们要制定出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的方案,配置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聘请各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进行论文开题论证。在论文题目选定、论文开题、论文一、二、三稿的撰写,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等各环节培养了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四是调动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听”“说”“读”“写”等专业技能培训。

让我们的研究生课堂由讲授转变为研讨;让我们的教师们由主演转变为导演;让我们的专业研究生由课堂中的听众转变为主演,使整个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让每个专业研究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一、适应全民创新的教育要求,调整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增加强化专业实践创新的课程,开设教法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课程方向的创新课程,开设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训。如“教学研究”“中外教育理论研究”“认知理论研究”“作文研究与实训”“艺术与审美”“经典研读”等课程。

二、开展有效的教育见习、实习。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得到验证和提高。我们要选取地方的省级重点中学作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见习、实习基地,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全程指导,聘请见习、实习单位的一线教学名师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在教育“实战”中了解中学教改情况,了解未来职业状况和需要的知识、技能,增长才智、锤炼专业技能。

三、毕业论文的撰写。我们要制定出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的方案,配置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聘请各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进行论文开题论证。在论文题目选定、论文开题、论文一、二、三稿的撰写,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等各环节培养了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

四、调动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听”“说”“读”“写”等专业技能培训。

(一)是授课技能培训。为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坚持对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授课能力的培训。利用“语文教学论”课堂和部分课余时间,由师生共同组成模拟课堂,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以一位真正的语文教师的身份逐次登上讲台,授课、评课,并将这些记人总评成绩,有效地提高了专业研究生的授课能力。

(二)是“听”“说”“读”“写”四项教学基本功训练。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未来的工作是教师,职业的要求,他们要具备优良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具有“听”“说”“读”“写”四项教学基本功。要在各种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会、讨论会等和专项训练中强化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基本功。

1.听,这里主要是指“视听”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听学在教学中要调动语文专业研究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就要具备倾听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和闪光点,开启他们的潜智,调解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快乐!

(2)听教教师要掌握听教的能力,就是听课的能力和倾听别人教诲的能力。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我师你也要会学、会听:如:课程设计、导入传授技巧、师生互动能力、语言运用、个人素质和魅力、知识到规律的归纳等等。

2.说,课堂语言能力,不仅是运用语言的基本功的体现,更是其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以及各方面素质砺炼的集中彰显。语文专业研究生应有一个语言库,贮藏着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们应具有极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

3.读,在训练中,主要体现在阅读和朗读两个方面:

(1)阅读

阅读包括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等各种方式。是扩大知识面、丰富语言、发展思维、提高想像力及培养研究生社会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说来,学生知识的获得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要处理好博览与精读的关系:博览就是广泛地阅读,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性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朗读

朗读是一项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朗读有助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由于教师职业的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和技巧,要学会领读、范读中的停顿(包括:文法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情感〕停顿)、重音(低中见高、实中转虚、快中显慢、连中带停)和节奏等基本技巧处理。

4.写,语言运用的另一种形式。主要包括写作能力、书写技巧、板书设计、教案编写等。

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要具备较强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语文教师,还要具备“下水作文”的能力。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被称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四种基本能力之一(外语、写作、口才、计算机)。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品尝作文的甘苦,才会增强直观感觉,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此外,参加作文实践,必然会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很难想象,不会作文的语文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要么完全依赖作文指导书,讲些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隔鞋搔痒,纸上谈兵。要么让学生死记硬背范文,以应付考试,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容易对学生的作出准确评价的,更谈不上恰当的修改。自然,这样的老师也很难培养出会写作的学生。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要加强作文能力培训,迅速提高“下水作文”的能力。

同时,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还应该有良好的书写技巧,写得一手漂亮字,便于板书设计的美观大方,教案编写的规范整齐是。

(三)是微课和课件制作和应用能力训练。

针对“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要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学会录制微课视频和制作常用的课件。教学视频要求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内容有字幕提示;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熟练掌握多种课件制作方法,并能够科学灵活地应用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件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的“含金量”。做到适时、适量、协调,无“死机”“停顿”故障,教学整体效果好。

(四)文本解读能力培训。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文本解读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要经常解读各种各类的文本,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生要有对各种文本解读的能力,具备较强要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我们既要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有步骤地、科学系统地培养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文本解读的能力。在作者研究、文本产生背景、主题的提炼、结构分析、人物性格塑造、情节的发展、线索的发现、细节的凸显、环境的衬托、语言的运用等等方面进行能力的训练。

〔参 考 文 献〕

〔1〕王静.高校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榆林学院学报,2010,(01).

〔2〕陈龙泉郑姝.语文现代课堂教学建模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03).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语文独立设科教育110周年之际,由上海师范大学李杏保教授领衔主编的《国文国语教育论典》(以下简称《论典》)隆重面世。是年,恰巧又恭逢上海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作为一名长期与李教授共事的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我有幸见证如此盛事,不免往事历历,心潮澎湃。

李杏保先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有18年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教伊始,他就常常光顾旧书店,搜罗夏D尊、叶圣陶、朱自清、罗常培、胡怀琛、朱光潜等语文教育前辈的著作。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于1962年就已搜集到时人并不熟知的王森然的著作《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始知其为刘志丹、谢子长的老师,同志则为中国王森然学术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并倾心研读这部论著,萌生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诚意。

1978年,他支教返沪,调入上海师范学院分院。在撰写《试论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时,无意中接触到大量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论文。不久,又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搜集到了大量民国时期的上千种教科书。于是,酝酿既久而一气挥就了《编纂〈中国新语文教育大系〉构想》。1984年,他与陈必祥等好友撰著了《语文教育发展史》;1986年,易名《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传统教育名家张志公乐为之题签),在云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实际上,这些已经吹响了我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的集结号,同时,也擘画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

在随后的15年,杏保先生等在语文教育史的教育和研究方面筚路蓝缕地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荦荦大者,有著作《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曾获1992年第六届全国图书金钥匙优胜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1999年被中国新闻出版署、中国版协教育图书研究委员会授予第一届全国教育优秀图书奖二等奖)、《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等。杏保先生在壮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当时的语文学科教育界,都可列为翘楚。今年,他年届古稀晋五,依然壮心不已,应语文出版社之诚邀,“新编”了《国文国语教育论典》,实在令人称道。

《论典》的另外两位主编方有林、徐林祥先生在语文教育史研究方面亦用力甚劬。方有林在上海师大虽然师从于我,但是在专业深造方面向李教授请益尤多。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已正式出版,并获得学术界好评。徐林祥教授,是语文教育史研究专家顾黄初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筹建并于2004年3月开通了中国语文教育网(http://)。他的《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堪为语文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佳作。

30多年前,上海师范学院(分院)建立的“民国教育资料库”,在孕育《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方面功不可没。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十分注重近代教育资料的搜集和开发,校图书馆在合并了原上海师院分院(现为上海师大奉贤校区)后,进一步建成了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的“教师教育资源库”,包括“中小学教材资源库”“民国教育期刊电子资源库”等,为语文教育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为扎实的史料支撑。这些,将为《论典》的再度开发和完善,提供必要的条件。

语文出版社为语文教育事业做了一件大好事。复兴中华国文国语教育梦,是中华语文教育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梦”“中华文化复兴梦”的必要条件。《论典》这部典范文献,将久远地迸射中华近现代语文教育的灿烂光辉。

为了更好地发挥《论典》的典范作用,倡议围绕《论典》的出版,语文出版社还可以联合相关出版社、语文类学术期刊,引导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论典》研读活动,团结和吸引有志于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同道,不断拓展和深化语文教育史的学科研究,不断涌现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或结集出版,或在相关杂志上刊载,或在网络上发表……假以时日,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史料将更为丰富,研究力量将不断涌现和集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将不断注入凝重的文化历史积淀。

我祝愿: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教育事业,将不断地展现与我们祖国大国地位相当的崭新人文精神风貌!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吕叔湘 语文教育思想 述评

随着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对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的著述不断涌现。不管是从丰富语文教育理论的角度,还是从指导语文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研究者对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及时的整理,都大有裨益。

一、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概况

(一)论文

就笔者于2014年12月31日从中国知网的查找结果来看,从1949年至2014年,有研究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7篇,期刊论文123篇。由此可见,与此相关的研究论文都是相对缺乏的。

(二)著作

与此相关的著作并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方有林在这个领域造诣颇深。他的《语言学视角 科学化追求――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独树一帜,这本书很系统地对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阐述,并且在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对于语文教学的独特价值方面,做了更深层次的挖掘。

二、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的主要成果与主要观点

(一)综合研究

所谓综合研究,顾名思义,是指综合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方方面面,从全局上把握分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涌现出对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做整体研究的文章,多为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论文,虽然数量不算多,但不管是从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来看,都做得不错。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研究,以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基点,发散出去,进行更为开放而深入的思考,比如方有林的《“敢教”和“善教”:语文“科学训练”策略论――兼论吕叔湘语文科学训练思想》。

(二)分类研究

分类研究是相对于综合研究而言的,指把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内容分门别类地具体研究,一篇文章也许仅仅研究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这类研究相对于综合研究的数量更多,取得的成果也更为丰硕。

1.对吕叔湘语文教学观的研究

对吕叔湘语文教学观的探讨,在语言、阅读和作文教学等部分尤为集中。关于语言教学,吕叔湘将语言分为语音、语法、语汇和文字四个部分。刘连庚的《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中较为系统地记录整理了吕叔湘关于语法的思想,重点讲了如何对中学生讲语法和如何培养语感。孙海霞的《吕叔湘的教学语法观》对思想概述、必要性和提高的途径都做了具体的阐述。王立的《论吕叔湘的中学语法教学观》说明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详细介绍了语法教学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教师的作用和任务,等等。胡小跃在2012年发表的《吕叔湘语感思想浅析》较深入地探讨了吕叔湘关于语感的思想,指出吕叔湘对于语感的一些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吕叔湘语感思想的一些局限和缺憾。

关于吕叔湘语文教学观的分类研究较其他方面更多,语言、阅读、作文教学方面也研究得较为透彻,这三者里语言的研究又占大多数,这跟吕叔湘的另一个身份――语言学家有很大关系。阅读与作文这两方面的可挖掘空间还很大,比如阅读教学里关于文言文的教学,关于课内外阅读的教学,作文教学里关于学生如何使用作文工具书,教师如何评改作文,等等。

2.对吕叔湘语文教材观的研究

1989年朱泳D发表的《吕叔湘先生谈“理路”及“理路”教材的编写》专门讨论了吕叔湘先生对于写作教材的编写,创造性地提出“理路”的概念以及提出写作教材可以加入重排句序的练习。张志公在《补赞一曲――吕叔湘先生和中小学语言教育》中重点赞扬了吕叔湘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学作文教材、“汉语”教材编写的贡献。2008年韩芳芳发表的《论吕叔湘之语文教材观》更为详细地分析了吕叔湘的语文教材观,从分编与合编问题的理性思考、知识与能力的多元关照和语文教材使用的“普适”与“适切”三点展开讨论。

吕叔湘先生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编辑工作,再加上他在语文教育方面的造诣,他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是有独特见解的。相关的研究也较多,总体看来,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全面。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要么过于笼统,比如只介绍他语文教材的编排和选文方面的思想;要么过于琐碎,比如只围绕某一点大加论述,缺少系统的研究。

3.对吕叔湘语文教师观的研究

1985年范守刚整理记录的《语文教改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水平》就很明确地表明了吕叔湘先生对于语文教师地位与责任的看法。1988年,范守刚又发表了《提高教师质量是当务之急――吕叔湘先生对本刊记者的谈话》,更是指出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质量,并进一步指出提高教师质量的途径以及教师的待遇问题,等等。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吕叔湘就提出语文教师的问题,他认为语文教师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非常重要,同时也给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师质量的建议和要求。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同样很多,分析得都很到位、很透彻,不仅有很多的系统总结,也有很多结合现实需要进行再思考的研究。

4.对吕叔湘语文教育改革观的研究

陈大庆曾鲜明地指出,一个“活”字即为吕叔湘语文教改思想的灵魂所在,他发表于1993年的《语文教改关键在于“活”――吕叔湘语文教育改革思想说略》中就有与之相呼应的思想,教师教学就要把语文教活,学生学习语文就要把语文学活。1994年陈大庆又发表了《吕叔湘语文教育改革思想初探》,进一步探讨了吕叔湘语文教改思想,围绕“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政治课、文学课为语文课;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四个方面展开。在《试论吕叔湘语文教育改革观》中,马笑霞从知识与能力、学生与教师、语文课外活动、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听说读写同等重要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吕叔湘关于语文教改的思想值得反复深入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最大特点是紧密结合了不同时期的教改特点,有重点地去研究,发人深省。

三、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及原因

(一)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

提及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张志公曾经说过:“关于叔湘先生对于中小学语言教育的卓越贡献,言者不多。其实,叔湘先生对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和外语教育的贡献,几乎不小于他对语言科学,尤其是语法科学的贡献。”[1]方有林也认为:“吕叔湘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界最具影响的语文教育家之一,其语文与语文教育的思想都自成体系,值得后学深入研究。可现实却并非如此。不仅没有集中、全面研究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论著问世,就连单篇研究的文章也不多见。而且,有一些文章甚至歪曲了吕氏语文教育思想的本意。”[2]一言以蔽之,就目前来说,研究的不足就是成果少,而且不够集中,也不够全面,甚至还有曲解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现象存在。

(二)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不足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首先,吕叔湘本人的双重身份影响。其语言学家的成就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相对较少关注其语文教育家的身份。他出版过诸如《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等语言学方面的专著,一生都在为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做贡献,所以可能他在语言学领域的成就更容易引起关注与研究,直接后果就是关于吕叔湘的研究论文中,语言学类的多于语文教育类的。

其次,研究的原始资料分散。吕叔湘有关语文教育的论述并不是很全面系统,较多地散在各种期刊、教育论集中,这种客观现实的直接影响就是后人对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研读与理解可能是片段化的,不容易从整体的高度去吸收其理论奥义,造成了一定的研究困难,甚至出现了对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肤浅化解读,重复化解读,甚至误读。

最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影响。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也是与新中国从诞生到经历多次挫折再到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一脉相承的。

2.主观原因

研究者个人方面的多种因素也是导致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成果不多且研究不深的原因。首先是研究者的思维定势。这包括上文所说的对吕叔湘语言学家的身份先入为主的观念,也包括沿袭前人所做的关于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造成之后的研究缺乏新意;其次,不同的知识教育背景也会造成对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不同理解。不同个体对同一位教育家以及其教育思想的解读都是基于本身的所有文化积淀,是从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出发来评价的,所以,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现有的关于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确实有相当比例的优秀研究论文,同样也存在一部分论述不深的文章;最后,没有充分认识到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

四、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部分

通过对现有的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其语文教育思想还是有很多未被开发的处女地,还有相当一部分领域即使已经被论及,也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泛泛而谈,没有做深入具体的研究,这些就是亟须关注的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中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部分。

(一)语文教学部分

1.文字教学方面

现有的关于吕叔湘文字教学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从吕叔湘提倡拼音文字或者从语言与文字并举等角度来论述,这确实是很重要的部分,但还有看似无需重视,实则很重要的部分,比如吕叔湘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论及作文时提到,写字是有一定重要性的,写字第一要写清楚,多少也要好看点。关于文字书写规范的要求在现代化的社会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不能盲目地认为对文字的规范简单易操作,就忽视对它的重视,也不能因为现代化设备的普及就低估它的价值,吕叔湘强调的文字规范还是很有必要重申的。

2.作文教学方面

在现有的研究吕叔湘作文理念的成果里,朱泳D的一篇作品很特别,他记录了吕叔湘对于“理路”这一特有名词的阐发。在《吕叔湘先生谈“理路”及“理路”教材的编写》中,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理路”,就是说一篇作文的上句和下句的相互贯通与串联,逻辑上的联通,并且句子段落之间的编次与顺序,等等都要加以注意,除此之外,作文的课后练习应该重视重新编排句子顺序的练习。关于理路这一观念,只是在这一篇文章中出现过,有关研究几乎没有,但其是有着可研究价值与可运用于实践的价值的。

3.教学程序方面

吕叔湘曾经就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方面集中说明过出现的几个问题,其中也有关于教学程序的问题。譬如,预习这个重要的过程到底应该安放在哪一个阶段呢?课内还是课外?吕叔湘的观点是课内,预习是组成课堂的一部分,不纯粹是课外的完成任务。这样做可以保证预习的高效,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连续性更强。结合当下的语文教育实际,把预习放在课内或课外,这两种做法都是存在的,结合吕叔湘的观点,也大有可进一步探讨之处。

4.语文教学研究方面

吕叔湘提倡教学要与研究相结合,指出语文教学大有问题可以研究,比如教材、课堂教学方法、识字教学,等等。这个观点也是教育界普遍认可的观点,一线教师应该加入到教育研究的队伍中来,以教学实践作为研究的最佳来源,再用教学研究来促进教育实践的更大进步。

(二)语文学科延展部分

1.文秘专业方面

在文秘专业的开设方面,不得不说吕叔湘先生很有远见,他非常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提出应开设秘书或文书专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机关的需求,也解决部分青年就业问题,他认为文秘专业更适合女生。在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他指出应设置语文、文书管理、打字、复制、校对、外语等。如今,文秘这一专业已经蓬勃发展,这一领域也大有可研究之处。

2.语文教育心理学部分

吕叔湘先生指出高考只是人生的插曲,应有主动学习的思想和能力;又指出语文的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不管升学不升学,都一辈子受用,这就是终身教育思想。吕叔湘先生在《新的和旧的语文教学》中提出,小学要打好语文基础,否则中学大学事倍功半,这和关键期理论不谋而合。

3.商榷型文章部分

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对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商榷”性文章,我们可以专门提取出来重新考量。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不可能完全正确,但肯定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以更加全面客观的视角来研究这些曾经有争议的观点。这既是对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更是进一步认识其语文教育思想的过程。

五、结语

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语文教育理论,还是对语文教育实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反思十分有必要。目前,关于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分类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多,综合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有的研究在语文教学观、语文教材观、语文教师观和语文教改观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在语文教学、语文自学、语文学科延展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注释:

[1]张志公:《补赞一曲――吕叔湘先生和中小学语言教育》,全国中语会会刊,1993年,第12期,第10页。

[2]方有林:《不可漠视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述评》,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06期,第43页。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吕叔湘.文章评改[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80.

[3]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吕叔湘,张志公.中学教学语法讲话[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5]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6]张志公.补赞一曲――吕叔湘先生和中小学语言教育[J].全国中语会会刊,1993,(12):10.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实践性教学;教学模式;课程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标志着教师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旨在确立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能够适应( 引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1]。它对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样给高师院校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师院校在抓好基础教育理论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强调着眼于实际问题,学生的“学”直接运用于实践,把专业课知识性很强的理论体系、课程形态、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等基本内容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活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通过“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2003年,刘海涛的《高师研究型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题获得广东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这个项目提出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传统式课程向研究型课程转型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形态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就此开始。2009年,王林发的《“项目学习”教学:研究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获得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规划立项,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进行第二轮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活动。2011年,王林发的《基于“实践性学习”创新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进入系统化阶段。经过近10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突出“立足实践,重在创新”的专业建设宗旨,以培养小学语文教育能力为导向,将小学语文教育引进大学课堂,把大学课堂搬进小学语文教育,突出“实战”的切实要求。学生与一线教学亲密接触,能够真切感受小学语文的教学环境和工作生态,将学习、研究和创新贯穿学习全程,在教育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获取教育能力。专业根据小学语文教育过程,构建教学实践平台,大大拓展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外延,更贴近教学实际。学生在基于问题的教学环境中,经历从备课、上课到反思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在实践中开展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逐步构建教学理念、熟悉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意识,掌握小学语文教育与研究的规律、技能和策略。

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色

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色是“数字资源+实践教学+实战训练”的三位一体。

1. 数字资源:海量化拓展

构建数字学习资源库,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全时空的服务”。2003年,“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库”(http://202.192.143.135/lfzyk/)项目被教育部立项,经过近10年建设,初步形成素材库、教材库、视频库、试卷库和案例库;2012年,“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库”(http://gd. /cb/19776701)项目被广东省教育厅立项,数字资源库包含基本资料(教材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要求、评价考核、重点难点),拓展资源(教学案例、素材资源、网络课程、交流工具、虚拟仿真、检索系统、考试系统、作业系统、试题系统),资源库(实训实习、教学课件、电子教材、文献资料、专家讲座、学习手册、演示文稿),以及大量扩展性阅读文献。两个项目是对教师教育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的及时反映,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提供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利用丰富、多样化的数字资源资源,学生可以在共享资源的利用中学习;面向资源,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生可以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中学习。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理论教学、实验指导、练习作业、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考核测试等诸教学活动。

2. 实践教学:专业化提升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规定一定量的实践教学时数,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训练”,有些院校要求学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并给以学分。但是,这种做法在许多一般高等院校往往由于时间短促、模式单一、教师指导不足等原因而流于形式,效果很不理想。[9]我们建设体系完善、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环境,以体验式实践教学辅助教育理论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见习”——通过见习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性体验;“说课”——通过说课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模拟教学;“实习”——通过实习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战体验,学以致用。利用网络技术、电脑技术构建了一个“实践教学平台”。三者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由于给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平台,实践性教学获得数量与质量的保证,从而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

3. 实战训练:职业化提高

“实战训练”贯穿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教学全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探究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力促学生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得到较好的综合训练和提高。我们的实战训练主要以项目学习展开。首先,根据专业学习任务,由教师提供典型的教学情景,提出问题作为学生的项目任务,这些大都从专业角度出发,较好满足职业专业化的需要。其次,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学习目标,遵循“思出粗知—论明细节—究求突破”的学习环节,历经课题选择、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撰写论文等过程,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为将来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最后,产学研结合,开展由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进行的项目任务研究,形成了以“专业活动为载体,职业经验为目标”的提高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湛江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一般经过三个阶段的锤炼,这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

1.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

实践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本,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是基于现实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教师吸收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开展“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进而形成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形式的学术成果。师与生的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多向互动,形成了具有创新色彩的“教学共同体”。

课题的确定是基于现实性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注意到这一特点。首先由教师将自己主持的课题公布,提出研究任务,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其次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学习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查看教师给出的课题,根据教师的导引,自己确定研究课题。

2. 第二阶段:研讨探究

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本质上依赖于自身的批判能力,师范生只有在参与、亲历、反思的教育实践中,才能获得对实践的批判能力,进而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3]。学生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题学习网站(http://gd. /cb/19776701)的“语文论坛”,帖子,充分显示自己的创见性。由于研讨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这就使得问题讨论更具挑战性。学生在“问题—研讨—反思”中学习,既融会了专业知识,也提高了专业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深化学习,消化专业知识,形成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学生将要形成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通过独立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强化完成的。经过系统训练,整体反馈,学生可以确定其中的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把它们归纳出来,发表到网络论坛上,让大家一起来探讨,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等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

3. 第三阶段:呈现成果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学习成果主要以课程论文呈现。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创建自己的“学习博客”主页,把研究成果展示其中。当数量较多的学习成果产生后,即由学生自己组成编辑小组,按照专题将学习成果编辑成“电子网刊”。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训练了他们的策划能力、选题能力和编辑能力。

呈现成果是用文字有组织地阐述研究结果,这使实践性教学融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于一体,突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职业性和专业性。

四、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1. 注重教育实践,内外结合,优势互补

为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职业能力,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教研技能等。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坚持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内外结合即高校培养与小学锻炼相结合,课内教学引领与课外自主训练相结合。优势互补即高校的理论教学优势与小学的技能训练优势互补,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取长补短。在开设相应课程的基础上,技能训练采取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两种形式。我们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见习、实习、顶岗中去,接受小学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贯彻到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中,把“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互补,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一体化”作为专业特色加以营造。

2. 强调教研训练,纵贯全程,系统扎实

教育科研训练四年不断线,纵贯全程。一年级重在培养科研意识和学术兴趣,规定每门专业课程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小论文式作业,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学术文献、写学术笔记的习惯。二年级为学生确定辅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使他们了解科研的程序和方法。三年级开设教育科研方法课程,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规定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篇学年论文。四年级结合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3. 构建教学环境,多维开放,多元交流

通过网络辅助课程平台,为学生创建三大实践性学习环境:其一,个性化学习环境、协商性学习环境、辅助式学习环境。其二,建设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综合测试等开放性网络自测平台。通过自测,使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对课程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安排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三,建设与专业相配套的“有学分、无学时”开放性自主学习网站,通过这个“虚拟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归纳、重组知识体系,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的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3]王林发.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8(5).

[4]林浩亮.教师专业化视野中的教育实习:理念、内容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一医学院校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

在医学院,大学语文的开设出现了形同虚设的情形。原因主要有:一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医学教育的课程开设过于繁杂,造成学生的课业压力过大,随着课程负担的增加,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医学院学生每年的课程大约开设24门,这已经比其他专业的课程多出了不止一、两倍,再设置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一方面学生会觉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也觉得没有必要。二是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脱节,使得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由于基础薄弱而造成恶性循环,逐渐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把大学语文当成是障碍物,抱着考试过了就可以的态度学习,造成大学语文在审美教育、生命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的缺失,使得大学语文教育存在以下的现状:

1运用能力的缺乏

一般情况下,高校会要求英语水平达到什么级别,医学院校也是这样的,要求医学院校的学生英语必须过几级,这是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有利于学习世界先进的医学知识。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对于本国语言的学习,这种学校对大学语文无所要求的情况,也造成了学生在专业上建树很高,但是一到撰写论文、专著的时候,一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一到写自己的个人简历的时候,一到写患者病历的时候,出现错字连篇,语句不通,思路不顺畅等现象,甚至在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的时候,词不达意,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语言的运用能力,是与别人进行有效沟通所必不可少的。作为医学类的学生,如果缺少了这一方面的能力,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于学业的追求,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造成与人交往方面的困惑,更有可能与患者及其家属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障碍,造成工作的不便,影响自己的前途。

2创新能力不足

现如今的大学生,应付各种各样的专业考试,沦为了考试的机器,这种文化氛围,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专业的前瞻性问题的思考。医学院学生在这么多门专业课的学习与考试之后,没有过多的时间了解与深入思考医学界的前沿性问题,这也造成了创新能力的不足。而医学院的大学语文教育也忽视了对于学生这一重要能力的培养,仅仅当成是一种教学设置,完成教育任务即可。通常情况下,我们提到创新能力往往与专业技能挂钩,但是创新意识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单单某个学科能做到的,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甚至将大学语文课当成是休息课或者逃课。

3人文精神的缺失

医学院学生同样面临着其他专业学生正面临的就业压力大的问题,给学生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大学语文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对生命的重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激情,培养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健全人格。医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自己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之成为医学院课程设置中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之相关的生命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大学生自杀或者暴力事件的贫乏,这也是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努力的方面,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珍视,避免这种漠视生命的事件的发生。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生命教育尤为重要,他们不但要提高对于自身生命的珍视,也要提高对别人生命的认识,这对于救死扶伤的未来医生来说,这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医学院校提高学生语文兴趣的策略

大学语文的学习对于医学类学生来说的重要性在上述的论述中已经凸显出来了,我们不能忽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更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虽然医学院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那么,医学院校的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为医学院的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同时与广大同仁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拓宽医学院校语文教师的知识面,加强语文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

作为医学院的语文教师,与其他高等院校的语文教师的不同之处,就是面对的学生群体不一样。虽然都是差不多大的学生,但是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后是医生或者护士。这就要求医学院语文教师加强对于医学知识的了解,以便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就是在选用教材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一些与医学有关的教材,再加上对于医学专业的了解,将语文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就是合格的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了。所以说,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加强自身的学习,多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用更加丰富的知识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就更能感染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学学语文的重视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

2语文教育联系医学现象,将大学语文与专业课挂钩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适当的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从内心愿意上语文课,提高到课率以及上课的效果。比如说,枯燥的学学语文的书信格式,大学生可能就会觉得,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干嘛还要学这个,就不听讲了。如果我们将书信格式运用于求职信,让学生以求职信的格式来学习书信就不大相同了,立刻就会意识到书信对于他们就业的重要性。通过学生作业的情况,来反思他们在书信格式上、语法上和修辞上的使用情况,就能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再比如说,大学语文教育可以将医学知识引入大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任选题目写一篇医学小论文,这样就能让那些只重视医学专业课的同学提高学习的兴趣,并从医学小论文出发,考察学生能否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是否符合语法规律和论文格式,这样既能加深大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学有所用。再者,可以通过改进考试形式的做法,将医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大学语文的考试当中,举个例子来说,在大学语文考试的作文当中,要求学生讲如何与患者进行交流,怎样给患者进行问诊等,以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提高医学院学生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视。

3寓教于乐,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活跃性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要摆脱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因为将来就业等原因还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大学语文就不一样了,对这门学了那么多年的课程,潜意识里就不重视,认为不学也没关系,或者自己已经学得很好了。所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将课本的情节转换成舞台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于课本的研习,将学习变成学生的自主行为。另外,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锻炼写作能力,像办班报,可以让学生设置各种形式的专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写作,让更好的学生参与进来,促进大学语文的实用性,促进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将课堂延伸出去,拓展到课外,解决了课堂短短几十分钟的不足。

4改变教育观念,将素质教育引入大学语文教育

谈到素质教育,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艺术。但是,就素质教育的本质来说,还是基础教育。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鼓励学生勇于实践,走出课堂,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比如在舞台剧中,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作出情节上的变动,不必拘泥于课本,拓展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质量,给更多的学生以关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健康成长。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大学语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要采用灵活的形式,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使课堂变得更有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大学语文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潜意识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果,培养学学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杨.大学语文对提高医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现代语文(理论经纬),2012(3):25-26.

[2]黄益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益尝试[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汉语言教育),2007(4):31-32.

[3]王秀瑞.谈谈怎样创造性地培养语文学习兴趣[J].西江教育论丛,2006(1):34-36.

[4]杜建军.论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语文兴趣[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5(3):385.

[5]方天云.渗透生命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中[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180-182.

[6]李文,熊旭东,丁红姗.医学教育中语文学科教育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7):110,112.

[7]巴丹.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初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8):562-563.

[8]安玮娜.医学类高职语文审美教育的缺失与复归[J].现代语文,2012(3):90-91.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十多年来,笔者发表了百余篇小语教研文章,备尝甘苦,也获得了很多体会。现根据研修班教师所提的问题,以答问的形式把它写出来,供有志于小语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参考。

一、语文教师写教学论文,对于修炼自身、指导教学有诸多益处

问:教师应该精于备课,长于传授,善于创新,做教学上的“能手”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撰写教学论文。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

答: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注重教学科研和教学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趋势。通过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自觉选择。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新课程的践行者,除了要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任务,还应自觉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一线教师做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者,是成功教师的必然选择。

问:语文教师辛苦得不得了,作业批改的量很大,月考、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光批阅卷子就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来,有什么必要撰写论文?

答:教师撰写论文,既是对其各方面能力的检验,也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撰写论文有诸多益处:一是可以起到锻炼和提高分析概括能力的作用,有助于开阔眼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把自己原来肤浅、零散的教学经验和认识提高到更深刻、更系统的理论高度,进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二是教师撰写论文是更新知识、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三是教师撰写论文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能弥补知识、能力乃至性格上的某些缺陷,从而改变自己的理念,增强从事教学工作的信心和成就感。

二、不必把论文写作看得那么神秘,也不要把它看得过分简单

问:撰写教学论文是专家学者、名师的专利,一线教师写写年终小结已经蛮吃力了,哪里写得出什么论文?

答:近十年来,在“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的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实施,更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思想、新理念。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展的高度,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要善于把教育教学工作自觉地纳入研究的轨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学会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固然擅长于撰写论文,但教学研究需要第一手活生生的教学资料,一线教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正是一线教师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鼓足勇气、树立信心,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切身体会,选择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课题及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语文教师要改变长期处于“动口不动手”的状态,要敢写、勤写。教研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造就的,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勇于探索、善于总结,才能逐步“登堂入室”,成为教学研究的行家里手。我们不必把论文写作看得过于神秘。论文写作的门槛并不是那么难于跨越。要知道,因为写,才会写。

问:有人认为,“撰写论文只要写几条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或者引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再举几个例子就成了”。撰写论文真的就这样简单吗?

答:对于撰写论文,不要把它看得过于神秘,也不应将它看得那么简单。

笔者看了许多小学教师写的论文,发现其中使用的说理方法较为单调。方法的单调,必然带来研究视野的狭窄和思维的陈旧。表现在写作上,往往就是讲一两个教例,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或者先提出论点,再列举一两个教例,始终摆脱不了“论点+事例”的模式。写的论文总是这样一种模式: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举例;第三段,小结全文。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模式。如果我们在议论时光举举例子,不作说理分析,即使材料再丰富,也不能说论证很透彻,因为它不能体现作者在写作上的智力因素。

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文章要打破“论点+事例”的模式,一要穿插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除事例论证,还有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二要将事例与论点的高度统一。三要加强对事例论据的点化。学会对事实论据的点化,是撰写理论文章必备的能力之一。

点化,即对事例以客观的科学的评析。有这样一则教例: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备《刘胡兰》一课,自己先反复朗读,边读边体会,晚上伴着孤灯读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在校园里自读自听,特别是课文中刘胡兰回答敌人的话,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有力量,刘胡兰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像一股强大的气流猛烈地冲击她的胸膛,她恨不得马上飞跑进教室,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课堂上,斯霞老师带着感情朗读,情真意切,字字千钧,孩子们被深深地打动了。

笔者在撰写《备课一定要备读》一文时,用了这一教例,并对它作了点化:其一,斯霞老师能把教材中的思想感情自然地传给学生,产生优异的教学效果,这是她把自己摆进课文里去的结果。其二,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学会以身传情,以情动人,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审美的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其三,“入境”是感情朗读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朗读就没有真感情。

笔者认为,对材料的点化,就要学会因事述理、借事论理,学会如何去探求材料的内蕴,学会探求材料隐寓实质的方法,就可以力避就事论事的简单思维,而迅速把握材料的主旨。

三、撰写教学论文,如何避免“撞车”,“十大策略”为你解密

问:尽管我们在选题前对相关信息做了一些搜集,但经常与人“撞车”,投给报刊往往成为明日黄花。如何避免“撞车”现象,能否给我们支支招?

答:笔者退休后,专攻语文教学研究,撰写百余篇教学论文,无一篇废稿,全被刊物所用。为了避免“撞车”,平时我注意阅读最新语文教学论著,翻检中小学语文类期刊,作出索引,确定选题,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

避免“撞车”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探究。

1.找盲点

虽然教育类杂志林立,稿源充足,硝烟弥漫,但仍有一些颇有潜力的课题未被读者所关注,成为选题的盲点。如能善于捕捉新的信息,练就一双独具视角的慧眼,就能准确发现选题的盲点,相机开发,撰写的论文就会受到欢迎。比如,阅读课的“导语”大家都十分重视,在一堂优质课里,教师如何敲响第一声引领学生向“新知”进军的鼓点,需要作精心的艺术构思。但作文教学就很少有人注重“导语”设计。据此笔者写了一篇《小学作文课导语更需要别具匠心》,介绍了五种导入的方法:(1)顺应心理,乘势疏导;(2)以诗引趣,触动心弦;(3)输入信息,开掘源泉;(4)回想生活,唤起情趣;(5)创设情境,诱感。文稿很快被《演讲与口才》录用。

2.瞄热点

回首新一轮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人们可以发现很多令人注目的“闪光点”,给人的直觉是:改革发展迅猛,热点问题凸现。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集中在解读新课程标准中新提出的课程性质、识字写字和读写领域的新要求以及具有纠正性质的教学建议。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将继续关注新课程标准的落实问题,一是语文教材分析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语文学习心理和学情分析,三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四是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如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及与教材编者对话等。

3.寻疑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历来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出人意料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却去掉“理解”只留“运用”,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意味着“理解”不重要了?一线教师在初学新课标时,曾经产生了疑惑。如何面对新课标表述中的“理解”悄然“隐退”,必须以辩证思维,全面领会新课程的理念。陈传敏在《新课标背景下“去理解”的辩证思考》中提出,新课标隐退“理解”,并非完全排除“理解”。“运用”的过程包含了“理解”。二者是一种交织、递进、融合、螺旋上升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割裂,更不能舍弃、偏重任何一种语文学习活动。

4.抓反思

新课程改革,促使人们以新理念、新视角审视传统的“教学行为”,沿用多年的基本常规和习惯做法,也成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诸如“对传统的教案是改革,还是革命”“语文课程改革,还要不要双基”“语文到底要不要讲”皆属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重新被提出并热议,无疑与近几年来被淡化、被边缘化,甚至被“妖魔化”有直接关系。在不少专家的反思文章中都涉及“双基”“训练”,讨论热烈,新见颇多。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领会新课程的内涵,不可“谈双基色变”“谈训练色变”。

5.取逆向

文章要出新出彩,往往采取逆向法。一是角度的转换,人家从这个角度来论述,你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论述。二是立意的逆向,就是提出与别人完全相左的观点,人家是肯定的,你却来一下否定;人家认为应该这样,你却觉得应该那样。比如,周一贯先生的语文教育理念不仅表现在“宏观视野”上,也体现在“微观思辨中”。他善于利用“逆向”的思维,探寻教与学的统一。在论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时,他以幽默的笔触写出《语文教师“懒”亦有道》。他认为,语文教师“懒”一点,其实是一种另类的教学智慧,是“智”的另一张面孔。课堂上“抓而不紧”,往往作为一种不良倾向受指责。周先生基于一分为二的“反常”思考,他在《课堂:“抓而不紧”是“善抓”》一文中强调,课堂教学与一般工作相比,有其特殊性。他提倡“抓中有放”“寓抓于放”,教师要尽量淡化“抓”的痕迹,并将其融合在“放”的自然状态之中。

6.寻夹缝

小学语文教学分为很多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间有着许多夹缝“市场”。由于众多作者在不同的板块“市场”上竞争,而对身旁的夹缝“市场”往往疏于关注,所以不少夹缝“市场”还是“处女地”。它们虽然容量不大,但对于毗邻的大型板块“市场”来说,因为竞争对手较少,所以比较容易开发,也很少有“翻船”的危险。比如,现行小学语文课本,每课均“思考・练习”,它制题精,扣文准,充分体现语文训练的意图,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选用“思考・练习”导学,有助于克服课堂教学常常偏离“准星”的现象。有一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要重视选用题后“思考・练习”导学》的文章,提出选用“思考・练习”导入、导读、导议,让一线教师很受启发。

7.拾边角

所谓边角,不属热点,每每被人轻视或遗忘。初次撰写论文,相当多的教师在努力开发“大市场”,而对于边角“市场”的开发不屑一顾。这时,如有人能拾遗“经营”,就可通过开发边角“市场”避开竞争对手,取得整体“营销”效应。比如笔者在指导师范实习生备课或到小学听课时,发现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方面存在着诸多误区:把主要内容当作中心思想,把派生的教育意义看作是中心思想,把副主题视为中心思想,把文章的表现手法看成是写作目的。教师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为什么不同程度地陷入这些误区?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吃透教材,弄不清教材的本质。据此,笔者写了一篇题为《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几个误区》的文章,被《湖北教育》刊用,受到读者关注。

8.攻冷僻

近年来,各种教育报刊从总体上看,栏目设计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研究的课题越来越丰富,但仍有一些课题未被众多作者发现和重视而造成稿源不足,处于冷僻状态。另外,一些教育报刊还具有求冷僻的心理,他们以办出特色为目的而优选课题,一见到冷僻稿件,就会毫不犹豫地刊发。比如,关于阅读的“导课”艺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相当多,而一堂课的“结课”艺术,却很少有人涉及。再如,除了“导课”和“结课”,还有“断课”艺术也待人们去研究。一位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发表的《独具匠心的结课三例》,还有一位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刊登的《“断课”艺术管窥》,皆为编辑和读者看好。

9.捡芝麻

撰写教学论文,要立足于“人弃我取”。在“小生意”中另辟蹊径。现在许多教育杂志特别欢迎“短、平、快”的文章,这就决定选题将会越来越小。因此,能撰写大块文章固然好,但很多情况下,作者面对的课题往往不是“西瓜”而是“芝麻”。若能为别人所不为,而立足捡“芝麻”就能做成“大生意”。比如,数字往往给人单调平淡、枯燥无味之感,但让诗人巧妙用进诗句中,却使文辞生辉、情趣盎然。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几十首古诗,近半数用到了数字,其作用:一是组成夸张,二是合成比喻,三是形成对比,四是构成名句。有一作者独具慧眼,捡了“芝麻”,就古诗中的数字运用写就一篇文章,使读者感到古诗巧妙地运用数字所显示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线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工作中的小问题来进行切实的研究,让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成为实施研究、寻找答案、产生研究策略的过程,对于教师个人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10.引争鸣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每一个阶段,在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上,无疑会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展开讨论,这免不了产生思想碰撞、观点交锋。众多语文教育专业报刊相继推出“争鸣”专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比如,一些名师为了凸显自己教学的与众不同,追求新意,特意在“语文”二字前面加上一个定语。诸多“××语文”的提法,是不是标新立异、故弄玄虚?引发两种不同观点的碰撞。有人认为,诸多“××语文”的提法,是对语文定性的玄虚,一是主观臆断,二是以偏概全。有论者认为,诸多“××语文”的提法并不是标新立异。教学风格的丰富多彩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繁荣兴盛的重要标识之一,我们应当为之欢呼,给语文教学的实践以开放的空间、宽松的环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种问题的争鸣还将继续下去,比如,“不求甚解”是不是“语文之道”,“回归传统”是不是语文课的出路,“儿童读经”好不好,“先学后教”的策略是否适合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该不该减少鲁迅的作品,莫言的作品该不该进入语文教材。语文教育中对诸多问题的争论多源于语文教学的实际困惑,都是新观念推广和实施过程中的必然之现象。

一线教师从身边的教育实践中自主选择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深挖掘的研究,有利于教育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四、如何使自己的“笔耕”亮点凸现,“组合拳”助你发力

问:你提出,语文教师要让写作成为自己的生存常态。请你讲一讲,有哪些途径能使我们教学写作多出成果,教学研究文章多出彩?

答:语文教师写作,应该是分内之事,也是应有的职业素养之一。语文教育专家吴非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写作的体验,把写作作为一种职业素养”。

一线教师要想搞教研,写点东西,经营好自己的“亮点”,要善于打“组合拳”。结合笔者多年来教学研究的体验,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是热切关注语文教育最前沿的理论成果。

新课程改革时期,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发生了深刻变革,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策略层出不穷,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实施,全面开启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征程,标志着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线教师阅读新课标,要特别关注一些关键词和新的提法,里面所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应作为学习的要点。

二是潜心研究语文界优师、名师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关注其具有个性特色的先锋理念和创新设计。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语文界培育了一批教改新锐,涌现出众多颇具影响力的教学流派。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名师大家和教坛宿将,受到人们关注的有北京的窦桂梅、浙江的王崧舟、江苏的孙双金、重庆的刘云生、广东的陈金才……

走近名师,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人品、学品、师品,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情满“三耕”(“舌耕”是上课,“目耕”是读书,“笔耕”是写作)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周一贯先生,他是“语文人”中的积极探索者,是不倦的思想者,也是不断收获的强者。他60年撰写1300多篇教研专论,让人叹为观止,被称为“教育奇才”。就我们阅读视野而言,当下的中国小语界,论著之丰,创意之多,恐怕没有人超过周一贯先生。

三是通晓语文教育类期刊,熟悉其办刊宗旨、栏目设置、用稿需求。

通晓语文教育类期刊非常重要,一方面从中可以了解当前语文教育的最新动态、教科研的热点,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优秀论文的视角、思路为我所用。

新课程改革催生了一批语文教育类期刊,从受众面的便捷性、专业性、权威性审视,值得关注的小学语文教育类期刊,有《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教学月刊(语文版)》《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小学教学(语文版)》《小学教学研究(语文版)》《小学教学设计(语文版)》《教育研究与评论(语文版)》《七彩语文・教师论坛》《小学语文教与学》《小学语文》等。以上这些小学语文教育类期刊总能聚焦语文教育热点,紧跟变革步伐,以“理论前沿”“学科视点”“名师课堂”“教例品评”“教学探微”等栏目排兵布阵,无疑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最好的写作教学论文的平台。

四是潜心学习,勤于读书,努力将自己的学识修养与时代同步。

近年来,语文教师不想读书或读书少、知识贫血、文化视野狭窄已是不争的事实。

读书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似乎人人懂得,但真正读书的却不多。有人认为,语文教师只要读读教材、读读教学参考书和教辅资料就可以对付教学工作了。这显然是一个误区。这种阅读的功利心态应该调整。

一个对事业有理想、有长远规划的语文教师,无一不酷爱读书。李吉林是情境教育的创始人,她认为,读书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几十年来,她有计划地阅读中外文学巨匠的作品和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为了教研,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著及国外教学实验资料。通过读书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她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始终是一名永不疲倦的开拓者。

大师身上闪烁着异样的光彩,同时也体现出成功的共同元素,那就是潜心学习,勤于读书。

问:你经常经报刊投稿,请说一说刊物编辑部对文稿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现在语文教育期刊越来越规范,据我所知,编辑部除了对稿件的内容和字数提出要求,对文稿的格式也有要求。

格式要求:(1)文题(20字以内,可带副题);(2)姓名(可多人署名);(3)单位全称,所在省、市,邮政编码;(4)摘要(100~200字,左顶格);(5)关键词(3~5个,以“;”号隔开,左顶格);(6)正文(小标题3级以内,其中1级标题15字以内,左顶格单独占行,二、三级标题以1.1或1.1.1逐级编码;引文于结束处以阿拉伯数字加[]号编码,同出处引文采用相同序号,简短文献加括号直接标注于引文后);(7)参考文献(按引文编号[]左顶格排序,著录格式要求:①专著: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②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③报纸:作者.题名[N].报名、出版日期);(8)尽量避免采用图表,确需附图不超过6幅,表格尽量采用“三线表”。(9)作者简介:附于文章首页页脚,介绍内容仅限: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省略),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10)第一作者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注于来稿首页顶部。(11)投稿方式:word格式电子邮件,或者信函寄送文本,传真亦可;条件所限确需手写者,字迹务求工整易识。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有问题;解决措施

H193

一、引言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课之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大学阶段开展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汉语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能够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同时还要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学习不断地增加知识储备量,让学生在此过程之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最终目的,为我国文化的传承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然而,目前的大学语文教育之中还存在着很多引人注目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学科边缘化;教材陈旧,缺乏特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教育质量滑坡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本文试图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提升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的水平。

二、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1.中小学教育中的遗留历史弊病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模式目前主要是应试教育,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模式是跟随着应试教育的脚步而逐步前行的,也就是教师在进行文学教育的时候不能够对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其教学的主要内容都围绕考试的内容、也就是每年的考试重点。这种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的内容范围,也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变化程度较小,使得教学的内容陈旧、缺乏特点,教学的质量下降。而且这种应试教育也直接导致了部分学校和家长以“红线关’作为衡量老师和学校优劣的标准,错误地把成绩作为一切的标尺是直接导致老师和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只考虑学生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应该接受的文学知识的根源。这种应试教育的考核系统的偏差性和不全面性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大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对其最有直接影响的就是老师。可以说老师是人文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的重要程度和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的一些高校之中却存在着一种这样的现象,很多的大学语文老师在任教之中成为了相对而言的弱势群体,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很少能够跟科研进行有机的结合,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之中科研成果又是教师考核标准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些语文课程的老师在大学的科研竞争压力下不断的转岗,直至放弃大学语文教育,因为科研成果直接关系着大学老师的晋级评职称和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会出现现在的大学之中的语文教师多数是教学能力相对较差的老师在担任,这也就是大学语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所在。

三、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现状及对策

1.改进大学语文教育的考核方式

基于目前高等院校语文教育之中出现的问题,最为重要的就是改变现有的考核方式,这里面不仅包括教师的考核方式也包括学生的考核方式。改变教师的考核方式就是改变只根据老师的科研成果进行评称的单一方式,而变为综合考评老师的课堂氛围、教学结构以及老师指导学生的学术论文的发表等等。另一方面,改革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就是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模式,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将应试考试改为美文识记、课外创作、论文写作、课堂讨论、经典诵读、演讲比赛、社会调查、辩论赛等多种考核方式以便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2.加强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文学素养,主要还要提升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为了更好地培养文学素质高的大学人才,一定要做到大学语文教师学者化,大学语文课程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学者化就是说将各个文学领域的专业的专家和学者邀请到大学校园从事大学的文学教育,正如民国时期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等著名的学者到大学之中担任语文教学一样,这些著名学者不仅能够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榜样作用,让其他老师向他们学习优秀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现任的大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加强大学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勤勉治学、诲人不倦。最后,还要将大学的语文课程向专业化发展,也就是说在提升大学教师学者化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做到大学语文教师能够以专业的眼光去审视文学作品,并且做到深入浅出地将其中的文学内涵传输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文学知识,扩展视野,最终达到整体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

四、结言:

它肩负着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大责任,主要面向普通高校非中文系专业的学生,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文学作品、阅读文学著作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锻炼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终身阅读的理念,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得到更多的传统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07).

[2]史丰.大学语文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3(23).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语文教育要塑造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也就是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

语文学科自1903年独立以来,无论是晚清的“纲要”、辛亥革命后的“细则”、“五四”时期的“标准”,还是建国后的“文件”、“大纲”、“课标”等,虽然都曾对其定位有过一些说法或做过一些规定,但总的来说还是有些模糊而且笼统。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中学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多带有个人的一些偏好,有的把语文课教成“纯语言课”,有的教成了“纯政治课”,还有的教成了“纯欣赏课”,似乎都未能真正找到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未能真正解决语文教育的高耗低效问题。

语文教育要塑造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达成创新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zJsz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即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笔者试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

我国语文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这是导致语文教育陷人高耗低效困境的首要问题。语文教育要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就必须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

“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观点以偏概全,但一些语言学家却长期主张这种语文观,它已成为20世纪语文界的一个世纪性的错误。“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内容仅限于语言本体发展及语言文字应用的研究,却极少涉及汉语文章、汉语文学所综合体现的深邃的思想和鲜活的意境,肢解了文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存在,这是极不符合“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吕的。有些语言学家高唱所谓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实为“语言文字”引者注)的水平,实则把语文教育停留在字词的解读上。可是,识字和写字只是母语学习的起步,还谈不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真正理解和运用,因为,单个的文字是无法进行个体思维和社会交际的,只有组成篇章结构的文字团体(文章作品或文学作品)才能完整地表达思维成果,实现人际交流。所以,语文教育实际要求达到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章和文学”147373的水平。因此,“语文即语言文字说”以“文字”囊括“文章、文学”是极不科学的,这种排斥“文章、文学”的观点不仅没有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相反,它窒息了语文教育的灵魂,让“语文”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因而暗淡了语文德育的光彩和语文美育的魅力,使语文教育变成了一棵畸形的侏儒树。语文教师应该对其出现的弊病多加反思,并做出细致的分析和深人的探讨,从而大胆地起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章和文学的水平”这个新概念或新提法。

二、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

语文教育还有一种观点,即“语文即语言文学说”,这是导致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另一个问题。

“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观点也是以偏概全。这种偏狭的语文观是从大学熏陶出来的。我国大学中文系长期以来其全称称为“汉语言文学系”,中文系的学生学的就是语言与文学。到了中学,似乎“语文”当然就应该是语言和文学。这其实是一个沿袭已久的常识性错误。因为文学作品除了以非写实为主的文学,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之外,还有更为广泛的以写实为主的文章即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普通文章以及多种变体文章。〔’J’历史悠久的中国语文本来以文章作品为“正统”,古代的文章概念包括文学。自20世纪初,“五四”运动以来,文学的空前繁荣使文学作品逐渐上升为文体的“正宗”,后来转而出现了“文学侵吞文章”的怪现象,突出地表现在把带有文学性的“文章”统统归人文学中的“散文”家族,于是“语文”中的“文”只剩下“文学”霸主,“文章”从语文理论中被排斥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央语文教学委员会于 1954年2月在《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中干脆将“语文”界定为“语言文学”,因而也就引来了不少学者地进一步阐发:“语文课是进行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语言文学课”。[6]J0,如今,专门培养语文教师的师范院校中文系也纷纷升格为“文学院”(如果理解为“文”之“学院”倒是对的,实际上却是“文学”之“院”),自然所开设的语文专业课也基本上是“语言学”和“文艺学”两类课程,而“文章学”在语文理论中的应有地位被取消了。从世界发达的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来看,“语文”也不只是“语言”和“文学”两项内容,“文章”(普通文章、专业文章、变体文章等)占有相当的比重;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时代虽需要“文学”人才,但更加需要和普遍需要的仍然是能写“文章”的人才。所以,文章作品的读写听说能力,应该是每个普通公民和专业人才的基本语文素养之一。这种“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霸主地位导致“文章观”的正义呼声遭到歧视,因而把“语文”的发展引向了歧途。

三、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

语文教育要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就必须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

“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观点以叶圣陶为代表。他多次写道:“‘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J,他还十分明确地指出,建国后有人将“语文”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两种说法“皆非立此名之原意”。叶圣陶继承中国古代传统的广义文章观,一方面用“成篇之书面语”即“文章”来囊括“文字”,一方面用广义的文章概念来包容“文学”。因为书面之“文”既不局限于单个的“文字”,也不尽属于虚构的各类“文学”,还有实用的各体“文章”。如果要对“语文”内涵做出总体概括,则’‘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这种“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观点,纠正了“语文即语言文字说”和“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偏颇,融文字、文章、文学于一体,概括性强,颇为全面。但是,这种学说未能彻底完成“文章”和“文学”的分野,未能科学地将文章本体、文章客体、文章主体等文章知识和文章阅读、文章写作、文章听说、文章思维等文章智能及文章智育、文章德育、文章美育等文章情志等三个层面作为文章素养的有机成分。因此,“包容文学的广义文章观”与“侵吞文章的文学正统观”二者在理论上是各有偏颇,在语言教学实践上必然彼此牵制、互碍发展。需要说明的是,许多学者兼有“文学正统观”和“广义文章观”,因而他们的宏文或专著中的“文章”、“文学”的概念是相互姐龄的。如果我们在承认中介性“两栖文体”存在的条件下,坚持文章和文学的分野,就可以使文章和文学相对独立,彼此平等,携手共进。所以,“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观点虽然较为科学,但是还不尽完善,没有把“文学”的内涵显示在定义上,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并力争使其更加科学化。

四、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

我国语文教育长期以来未能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这是语文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语文教育要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必须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

“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观点以文化语言学的勃兴为其重要标志。它承继“文便是道’s[8]7719的传统,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学者根据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把“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作一种文化代码,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客体性能,掌握一种语文,就是接受一种文化价值,从而判定语文教育就是具有先导性的人文品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10当我们站在文化学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育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热衷于谈论“语言文化”和“文学文化”,却极少有人提及“文章文化”,这也正反映出“书面文化”观念的极度偏颇。纵览中国文化史,无论从历史年代、作品数量,或是从社会影响、文化主流等方面看,文章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横看当今世界文化的大撞击、大对流,也主要不是文学的大撞击、大对流,而是文章的大撞击、大对流。有学者认为,如果语文教育主要不是熏陶我们的民族文化,那么它就永远没有出路。因此,我们只有高举“语文”的文化大旗,正本清源,才能真正找到语文教育改革的路向。而要找到语文教育改革的路向,就必须彻底打破现行语文教育的框架,把历史和哲学吸纳进来,让文、史、哲“破镜重圆”,使“语文”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立足中国传统,面向世界先进,大胆融合,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去熏陶学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贡献。“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观点是认识“语文”特性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观点不具有独立的实体性内涵,它总是通过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等具体的语文形态体现出来的。况且,对于“语文”所折射出来的人文内涵,至今尚未得到充分而又系统的发掘。鉴于文章作品和文学作品均属于观念性的软文化形态,仅仅是民族文化的一小部分,难以涵盖活文化和硬文化的形态,因而用“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观点来概括“语文”的内涵,就仍然显得过于宽泛,有失笼统。

五、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现代观念

我国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长期以来未能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这是导致语文教育陷人高耗低效困境的核心问题。

“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观点较为圆通,以曾祥芹的“一语(语言)双文(文章、文学)}. yolzz _ zs为旨归,即“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坚持了对“语文”逐层“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语文学习内容的心理发展顺序是语言、文章、文学,即文章是语言发展的产物,文学又是文章发展的产物。因此,语文课程的安排,语文课本的编写,语文教法的运用,都要遵循这一规律。可是,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理论上只承认“语言学”和“文艺学”,却不大认可“文章学”,然而在实践上并没有取消“文章”和“文章读写听说教学”,这说明“文章学”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既包容着“文字”(文章作品和文学作品均为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又渗透着“文化”(文章作品是软文化的第一载体,文学作品是软文化的第二载体),它融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于一体,全面兼顾,最有概括力。“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解决了“侵吞文章的文学正统观”和“包容文学的广义文章观”的矛盾,从而使文章和文学各自独立,协同发展。w7zs但是,浸透“文学正统观”的人习惯地把带有文学性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章”归人“散文”,当大批实用文章包容不进“散文”大家族时,又只能用“非文学作品”来指称它们;坚持“广义文章观”的人在进行文体分类时又常常把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划为“文章”的一大类,似乎是叫大家都看得起“文章”,但是当文学作品划人文章类时,则会又出现“文学侵吞文章”现象。因此,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把“语言”、“文章”、“文学”三项内容显露在“语文”的内涵里,并使之得到语文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的全局性认可,让语文教育达到“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各领和“语言教育”、“文章教育”、“文学教育”并驾齐驱的理想目标。

上一篇:幼儿师范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师幼儿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