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不是用来消费的

时间:2022-10-04 11:17:40

名人不是用来消费的

不同时代,总会让人记住一些人的名字,这些名字的主人就是名人。古有屈原、李白、杜甫、包拯,今有姚明、刘翔、周杰伦、于丹,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经典人物也让人屡屡提及。他们身上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同于常人的文学修养、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以及无可争辩的社会价值。具备这三点中的某一点,也就会受到社会关注,受到人们的追捧。

那么,你希望成为名人吗?你崇拜名人吗?你喜欢消费名人吗?其实,名人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这个社会,属于某个时代。

在中国航天史上,我们记住了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翟志刚等人,他们因为“航天”而成为名人。同样,在神九问天之时,刘洋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女宇航员。然而,刘洋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她放弃保送资格,考取飞行学院,最终实现了飞天梦想。可以说,她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特例。因为是特例,所以被关注,被过度消费。不仅刘洋风光了一回,就连她的家人也名声鹊起,引来媒体和商家的广泛关注,甚至她的邻居爷爷也被写进报纸。这种关注是不是有些过火了?如果像当年的杨利伟一样,刘洋的高中母校也自改校名,称之为“刘洋高中”,那么这种消费就更上档次了。过度消费名人,只会引发人们的质疑,甚至成为人们的笑谈。

再说“诺奖”,随着“莫言热”的升温,各种“消费名人”的现象也浮出水面。难怪文人们都向往“诺奖”的宝座,也都想借此风光一把。不过,莫言很低调,他拒绝陈光标的“赠予房产”,直面央视记者拒绝说自己幸福。难道获了“诺奖”,莫言还不满足吗?原来,莫言被过度消费了,他觉得自己没那么神奇。在“消费名人”的背后,我们还要看到消费的本质。很多酒店、书商、企业等都想借助莫言的名人效应捞钱,就连莫言老家所属的高密市政府也坐不住了,想投巨资发展当地的人文旅游事业。不可否认,政府官员想通过适度的参与,来搞活当地经济,但也有谋名图利之嫌。追星可以,消费名人也未尝不可,但将其作为牟取利益的手段,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因为一味地扩大名人效应,往往损害的是名人本身。

其实,我们可以关注名人,可以崇拜名人,也可以“追”一下,然而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更何况这“过度”里头,并不仅止于一份热情,还有商业收益、收视率、发行量等利益盘算呢?总之,名人不是用来消费的,而应是作为榜样,供大家学习的!

【点评】

从标题上看,我们就能洞悉作者的观点,即名人不是用来消费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作者举了刘洋和莫言两个例子,既肯定了名人的价值,又批判了“过度消费”的不合理性,观点鲜明。值得说明的是,这两则素材紧扣时代脉搏,十分典型,由此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上一篇:记叙文阅读之人物描写 下一篇:加拿大术语工作发展及其立法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