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导问摭谈

时间:2022-10-03 04:00:44

数学课堂导问摭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注重:“让学生初步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将“解决问题”调整为“问题解决”,作为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并列的四项具体目标之一。这一调整突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出发的理念。观察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一节课基本上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很少主动提问,即使提出了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也不多,普遍存在着学生不敢、不愿、不会发问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问,从而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一、让学生敢于发问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学生心中其实都有无数个为什么,可是在课堂中,往往就没有问题,或很少有问题。原因在于后进生学习基础差,中上学生没有掌握问的方法和技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心理,所以课堂上怕提问。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实践证明,谋求建立一种平等、互爱、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蹲下身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就会有问的欲望,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敢向老师、向同学、向书本、向未知发问。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需要两个学生上台表演,为了锻炼学生的胆量,教师特意请两位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表演。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激起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乐于发问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消除了心理障碍后,就敢于大胆地发问了,这时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中得到乐趣,使学生乐于发问。这里应抓好两个环节:

1. 适时激励。当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他的问题是否正确,是否简单,哪怕是“离谱”,教师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允许学生说错,不许其他学生取笑,先保护好“问”的积极性,然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另外,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疑点,并鼓励他们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促使学生自发地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这样,经过长期训练,能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2. 创设情境。教师要善于创设能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打的探究欲望,从而积极地发问。例如,在教学“认识毫米”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测量线段长度和数学书的宽度及厚度的活动情境。学生通过实践,一方面复习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知识;另一方面,又发现了“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迫切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动机,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

三、让学生善于发问

小学数学课堂如果离开了“问题”,就显得不真实,从而也就失去了活力。课堂上,学生有了胆量,并有一定的兴趣后,并不等于就能问在点子上。因此,当发现学生提问不知从何下手时,教师在鼓励学生发问的同时,要教给学生问的方法:(1)要从新知识的意义、特征上发现问题;(2)要在新旧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发现问题;(3)要从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寻找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会提出许多有用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直接揭示课题后问:“关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后,提出了以下问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一样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有什么关系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有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的奥妙。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渐渐地学生由不问到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甚至问得有一定的深度。

再者,科学有效的提问是在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善于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会的提问同时,使自己提出的问题问在关键处。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这一课的重点、难点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围绕这课重点、难点做了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同时认真思考问题,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成的空圆柱,再拿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圆锥。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让学生数数倒几次正好倒满。教师问:“观察了这个实验,你想出了哪些问题?”此时,学生纷纷举手提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圆锥的体积转化为圆柱的体积来计算?”等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如此活跃,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问,使学生真正拥有问的主动权。这样,就能使学生敢问、乐问、善问,让每个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以发展。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五法” 下一篇:论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