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命题的特点及趋势

时间:2022-10-03 02:58:05

中考物理命题的特点及趋势

关注中考动向,及时了解中考政策,把握命题方向。纵观近三年物理中考试题,不难发现其命题特点:

1.注重双基,紧扣教材

中考题都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近两年中考题基本摒弃了纯粹考查记忆性知识的试题,更多的是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考查,而且往往是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此类题难度不大,但是情景性强,涉及面广。

2.联系生活,强调应用

近年中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往往提供一些具体的日常生活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些理念作为物理命题的主线,充分渗透到各类题目中,而且大多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情景,要求学生对这些情景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通过学生对问题情景的分析与解决过程来考查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3.重视科学探究,注重过程与方法

近年中考题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注重实验探究,要求我们会根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设计实验,会正确使用仪器,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二、命题趋势

1.强化实际应用分析的考查

例1.(2013•长沙)下列现象中,属于采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刚从蒸笼里拿出的馒头,放一阵子变凉了

B.冬天天冷,通过搓手发热取暖

C.用锤子敲打石头时,锤子发热

D.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打气筒壁变热了

分析:本题抓住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做功主要有摩擦生热和压缩气体做功,做功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是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解:A.刚从蒸笼里拿出的馒头,放一阵子变凉了,是馒头的一部分内能转移到空气中了,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符合题意。

B.两手互相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C.用锤子敲打石头时,锤子对石头做功,同时石头也对锤子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锤子发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D.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时,活塞压缩空气做功、克服活塞与筒壁间的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使打气筒壁变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判断是做功还是热传递,关键看能量是发生了转化还是转移。

例2.(2013•淄博)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泡茶、喝茶中包含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打开茶叶盒,茶香飘满屋是茶叶的升华现象

B.泡茶时,部分茶叶上浮――是由于茶叶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

C.茶水太烫,吹一吹凉得快――是由于吹气加快了茶水的蒸发

D.透过玻璃茶杯看到手指变粗――是由于装水的茶杯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分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①我们闻到物体散发出来的气味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②浸没水中的物体,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③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有关;

④凸透镜能将物体放大。

解:A.茶香飘满屋是香气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不是升华现象,本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茶叶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时,茶叶上浮,本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吹一吹茶水,加快了茶水表面空气流速,使蒸发加快,而蒸发吸热有降温的作用,本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装水的茶杯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所以透过玻璃茶杯会看到手指变粗,本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学中的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特点、原理做到灵活运用。

2.注重考查学生动笔作图及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图1例3.(2013•日照)如图1所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笔画线代替绳子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法。

分析:滑轮组绳子的绕法有两种:一是绳子先系在定滑轮的固定挂钩上,绕过下面的动滑轮,再绕过上面的定滑轮;二是绳子先系在动滑轮的固定挂钩上,绕过定滑轮,然后再绕过动滑轮。本题中,要求最省力,应选第二种。

图2解:只有一个动滑轮,要求最省力,绳子先系在动滑轮的固定挂钩上,绕过上面的定滑轮,再绕过动滑轮,如图2所示。

点评:本题画最省力的绕绳方法:绳子先系在动滑轮的固定挂钩上,绕过上面的定滑轮,再绕过动滑轮。

例4.(2013•日照)声控开关在静音时处于断开状态,在接收到一定响度的声音时会自动闭合一段时间。某地下通道两端的入口处各装有一个声控开关来控制同一盏电灯,为确保行人不管从哪端进入,电灯都能接通电源发光,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答题卡上按题意要求将图3中的电路连接完整。

图3分析:串联电路中,各开关相互影响,并联电路中,各开关互不影响,据此结合题意来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

解:两个声控开关串联会相互影响,只有都闭合时灯才发光;两个声控开关并联会互不影响,可以独立控制灯的亮灭,根据“为确保行人不管从哪端进入,电灯都能接通电源发光”,所以两开关应并联,如图4所示:

图4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能力,能够根据题意理解电路的连接方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概念性强,要求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

例5.(2013•重庆)在图5所示的四种情景中,说法正确的是()

A.拉小车B.划木筏

C.提水桶D.拉弹簧

图5

A.小车受力被拉动后惯性增大

B.使木筏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人

C.水桶提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小

D.弹簧被拉长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分析: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性质,其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同时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高,所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解:A.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小车的惯性大小与其是否受力无关,只与小车的质量有关,故A错误。

B.人在划木筏时,木筏给水一个向后的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就给木筏一个向前的力,从而使木筏前进,因此使木筏向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水,故B错误。

C.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同一物体所处的高度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因此水桶被提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故C错误。

D.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弹簧被拉长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故D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惯性知识和重力势能等问题,属于中考常见题型,需要同学们认真掌握。

4.考查学生分析图象并获得信息的能力

例6.(2013•成都)如图6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85N的水泥桶,动滑轮重为15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工人在将水泥桶匀速向上拉的过程中,水泥桶上升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7所示。由此可知()

图6图7A.水泥桶匀速上升的速度为3m/s

B.0~10s内建筑工人对绳的拉力做的功为900J

C.0~8s内建筑工人对水泥桶做的功为684J

D.建筑工人对绳的拉力的功率为30W

分析:(1)由图7中水泥桶上升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可知水泥桶匀速上升,由图知在10s内上升了3m,利用速度公式求水泥桶匀速上升的速度。

(2)从滑轮组的结构图上得出直接从动滑轮上引出的绳子股数n,则s=nh。由图知0~10s内水泥桶上升的高度,求出拉力端移动的距离,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利用F=(G轮+G物)/n求拉力大小,再利用W=Fs求拉力做的功。

(3)利用s=vt求出0~8s内水泥桶上升的高度,利用W=Gh求建筑工人对水泥桶做的功。

(4)上面求出了拉力F,再求出拉力端移动的速度,利用P=Fv求建筑工人对绳的拉力的功率。

解:A.由图知水泥桶在10s内上升了3m,水泥桶匀速上升的速度:v=3m10s=0.3m/s,故A错。

B.由图知0~10s内水泥桶上升的高度h1=3m,拉力端移动的距离s=3h1=3×3m=9m,

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F=(G轮+G物)/n=(285N+15N)/3=100N,

拉力做的功:W=Fs=100N×9m=900J,故B正确。

C.在0~8s内水泥桶上升的高度h2=vt=0.3m/s×8s=2.4m,

建筑工人对水泥桶做的功:W=Gh2=285N×2.4m=684J,故C正确。

D.拉力端移动的速度:v′=3v=3×0.3m/s=0.9m/s,

建筑工人对绳的拉力的功率:P=Fv=100N×0.9m/s=90W,故D错。

故选BC。

点评:本题虽然是选择题,其实是一道比较复杂的计算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对功的公式、功率的公式、滑轮组s=nh的理解和运用,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利用F=(G轮+G物)/n求拉力大小是本题的关键。

5.实验题目的难度在增加

例7.(2013•苏州)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了一些猜想,同学们将对猜想进行验证。

(1)如果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机械效率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在科学探究中被称为。

(2)下面是同学们提出的两个猜想:

猜想A: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有关;

猜想B: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有关;

(3)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准备分别按甲、乙、丙和丁的滑轮组进行实验。

图8(a)按图滑轮组准备做的两个实验是用来验证猜想A的,若实验测得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填“相等”或“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A是错误的;

(b)按图滑轮组准备做的两个实验是用来验证猜想B的,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B是(填“正确”或“错误”)的。

(4)接着,小组进行了实验验证。

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3)a.要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是否有关,除了需要保持滑轮数目、规格相同外,还要提起相同的重物;

b.要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是否有关,除了需要保持滑轮数目、规格相同外,还要绕线方法相同。

解:(3)a.要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是否有关,需要保持滑轮数目、规格相同,提起的物重相同,所以选择的是图甲、丙或图乙、丁;若实验测得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相等,说明机械效率与绕线方法无关,可初步判断猜想A是错误的;

b.要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是否有关,需要保持滑轮数目、规格相同,绕线方法相同,所以选择的是图甲、乙或图丙、丁。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不相等,说明机械效率与物重有关,可初步判断猜想B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法;(3)甲、丙;相等;甲、乙;正确。

点评: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提起的物重、动滑轮的重、绳重、摩擦有关,与滑轮的绕法、升高的距离无关。

上一篇: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分析与策略研究 下一篇:一场从繁华到沧桑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