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创新研究

时间:2022-10-03 11:49:17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根据我国高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的针对贫困学生的一项助学措施,是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资助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希望能够推进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完善。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创新

一、前言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政策实施以来,为广大贫困地区的寒门学子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顺利就学和生活提供了保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当然,在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同学校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资助体系不健全、贫困认定不科学、资金落实不规范、受助学生教育引导不到位等问题。因此,要使有限的资金“好钢用到刀刃上”,为那些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筑起一座成长成才的大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工作。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学生资助保障体系,在框架上已健全完善了学生资助模式。但是,在资助体系内部的制度设计与实际操作上,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要求和程序、民办高校学生高收费前提下的资助金额等,在实际操作中都有很多难处。就民办高校学生而言,与公办高校的学费和生活费相比,要远远高出公办学校。以同样的标准来实施资助,对民办高校的贫困生来说家庭和生活压力还很大。

(二)贫困生认定工作难以客观公正。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由于缺少直观的量化指标,在评定中存在的问题较多。比如,二级证明问题。对于贫困生认定需要生源地民政部门盖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大学生基本回乡都能轻易拿到证明,这从源头上导致资助工作的不公平。另外,在班级评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往往是大一刚入校,班主任和班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划分贫困等级也只能凭学生的个人表述或师生的日常观看来定,容易造成有些不贫困学生被误入贫困群体。此外,在助学金评定中,有些班主任不负责任,没有用心深入调查,以投票选举的方式决定助学金的人选,从而导致出现拉选票的现象,使那些本身贫困而内向的学生得不到真正的资助,让助学金政策失去原有的意义。

(三)学生对资助的认识不到位。目前在学生中存在一些对资助政策不理解的看法,有些学生自尊心强,认为接受资助是一种不光荣的事情;有的学生比较自卑、内向且“爱面子”,因害怕在同学面前自我诉说家境,而导致真正贫困的学生忍痛放弃申请助学金的机会,而一些不太贫困而敢说的学生却有可能得到大家的同情而获得资助。在近年来工作中就发现一种情况,到二年级时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反而比一年级时还多,这其中就有一部分不贫困装贫困、甚至争贫困的学生。

(四)缺少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近年来,在贷款的学生中有一些延迟还款甚至恶意不还的情况。还有一些获得受助的学生认为理所应当,感恩意识淡薄。未获得资助的学生怨气冲天,经常抱怨不公平。有的学生拿着受助的钱随意挥霍,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些事实都显示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的资助工作可以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问题,但不能深层次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需要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给予学生真心的关怀,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资助的原本目标。

三、创新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

关于资助工作国家制定了宏观的政策,在各高校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实际,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建设,建立科学配套的实施细则,规范各环节操作标准,用科学、公平的政策保障资助工作顺利开展。我国主要是实施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国家助学贷款次之的资助模式,这从学生的教育和资助价值实现等方面都不是最优的选择,特别不利于学生自立自强和责任心培养,不利于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因此,可以建立以助学贷款为主其他为辅的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还贷机制建设,同时加强其他渠道的学生助学活动。

(二)科学认定,保证资助工作公平公正

作为学校,有责任保证资助资金能真正发放给需要的学生,这就需要资助人员要增强责任心,开展科学合理的认定工作。首先,作为辅导员或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中间,多方面了解掌握申请学生的情况,准确把握正在的贫困生。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要以贫困事实为依据,不徇私情,使真正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资助。其次,作为学校资助管理中心,要打破按人头分配指标的做法。各二级学院或系部要也打破班级的界限,按需分配;再者,要科学分配资金比例,可以将贫困生进行等级划分,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等级的资助;同时要对受助学生进行跟踪培养和教育,建立监督监管机制。对违反评定规定、不思进取、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可以随时停发。

(三)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受助学生中,自卑是这些贫困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也是贫困生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爱面子,一些贫困生显得尤为突出,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重点应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让学生正视家庭的艰难是暂时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获得成功的机会。此外,要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好生活,合理使用受助资金,积极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积极融入班级大家庭,在其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要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让学生明白“吃水不忘打井人”,毕业后及时还款,走向社会能积极传递正能量,尽己所能帮助他人。

(四)积极拓宽学生资助渠道

学生资助仅靠国家的拨款难以解决所有的贫困生问题,学校应按照要求及时提取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助学活动。通过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校外兼职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自食其力的机会。此外,也可以积极与地方社会团体、知名实力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助学提供见习岗位和资金支持。

总之,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公平的,国家也在积极考虑贫困生的就学和就业问题。希望全社会都能行动起来,真正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冯娟.浅析高校的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2(03)

[2]魏春华.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浅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08)

上一篇:网络克隆技术在计算机系统恢复中的运用 下一篇:试论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